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018-04-26 07:45郭三兰田思维
上海护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龋病口腔疾病口腔卫生

郭三兰,魏 婷,田思维,陈 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 430030)

混合牙列期是指从恒牙开始萌出,乳牙依次替换,至乳牙替换结束这一阶段,一般在6~12岁[1]。在这一时期,由于牙列不完整、混合牙列期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极易导致龋齿、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严重影响混合牙列期儿童牙齿、颌骨的生长发育和口腔健康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生,关爱混合牙列期儿童牙齿健康,本研究对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选择2013年10月就读于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共选取7个班358例学生。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我院口腔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状况问卷调查表,并由该院口腔科主任医师和副主任护师审阅,根据专家意见优化调查项目。该问卷信度分析Cronbach′sα值为0.926。问卷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为一般资料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体重等信息。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2],判断超重与肥胖儿童。第2部分为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状况,包括12个条目,以单项选择作答。第3部分为口腔疾病检查结果,由本研究医师根据口腔疾病诊疗标准,检查被调查的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是否存在龋病、乳牙滞留、单侧咀嚼、开牙合、口腔探诊出血、口腔溃疡等口腔疾病。

1.2.2 调查方法 先统一培训本研究相关人员,重点学习与儿童的沟通技巧与方法。再由培训合格的人员向调查对象采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调查对象的配合。对于混合牙列期儿童不清楚的问题,由调查员电话询问混合牙列期儿童的监护人,如开始刷牙的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等。共调查358例,发放问卷358份,回收有效问卷358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由专人负责,采取同份资料双录入法,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358例学生中,男175例,女183例。年龄:6岁48例,7岁52例,8岁50例,9岁54例,10岁49例,11岁53例,12岁52例。所有学生均身体状况良好。体重:正常214例,超重96例,肥胖48例。

2.2 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状况 见表1。调查结果按百分制,20%以下为低发生率,20%~50%为中等发生率,50%以上为高发生率。

2.3 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疾病发生情况 见表2。调查结果按百分制,5%以下为低发生率,5%及以上为高发生率。

3 讨论

3.1 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混合牙列期儿童刷牙方式多采用拉锯式。而拉锯式刷牙法只能刷净牙齿表面,但不易清除牙缝内食物残渣,甚至还可能将食物残渣推入牙缝,使食物残渣和细菌嵌塞、滞留,而形成牙菌斑。同时,拉锯式刷牙,如用力不均匀,还会损伤牙齿及牙龈,导致牙龈炎、牙周疾病、牙齿缺损等口腔疾病。因此,要指导混合牙列期儿童采用波浪式刷牙,才能保持口腔清洁,有效预防口腔疾病。混合牙列期儿童经常饮碳酸饮料也会危害牙齿的健康。因为碳酸饮料内的酸可能破坏牙齿表面的釉质,增加发生龋齿的危险性。龋病和牙周疾病的预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3]。餐后漱口是一种简单、有效清除食物残渣的方法,使口腔清洁、舒适。调查还发现,大多数混合牙列期儿童餐后不漱口,易使食物残渣滞留,形成牙结石。应做好宣教、指导工作。窝沟封闭能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侵蚀,从而有效预防龋病的发生。但混合牙列期儿童行窝沟封闭治疗率非常低,分析原因可能与家长知识缺乏、不重视有关。氟化物可以促进牙齿表面矿物质的沉积,修复牙釉质,增强牙齿的抗酸度,促进龋损的修复。应指导混合牙列期儿童每天使用含氟牙膏。混合牙列期儿童定期口腔检查发生率低,可能与儿童学习时间紧张有关。医院应定期到学校义诊,检查混合牙列期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

表1 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卫生习惯及状况 (n=358)

表2 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疾病发生情况

3.2 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检查结果分析本调查结果显示,龋病、乳牙滞留、口腔探诊出血为高发生率。混合牙列期儿童龋病发生率高,一方面,由混合牙列期儿童餐后不漱口、刷牙方式不正确引起;另一方面,混合牙列期儿童饮用牛奶或饮用水加糖频率高。研究表明[4],进食含糖食品量越大、越频繁,龋病发病率越高。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另外,龋病的发生也与牙齿的形态、位置、结构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易滞留细菌和食物残渣,而且不易清除,易诱发龋齿。乳牙滞留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混合牙列期儿童的饮食习惯及龋齿的发生有关。现今社会,混合牙列期儿童一般不愿吃粗粮类食物,认为粗粮类食物味道粗糙,口感不细腻,食物不够精细;同时,吃食物时未细嚼慢咽,咀嚼不充分,导致牙颌骨、牙列、牙肌肉、牙齿均得不到锻炼,进一步导致牙齿不坚固,牙胚也得不到应有的刺激,新牙不易长出来,乳牙也不容易脱落。另外,乳牙滞留也与一些口腔疾病有关。如龋齿根尖周发生黏连,致乳牙下沉、黏连,乳牙不脱落。也有部分乳牙因龋病,过早地脱落后,日常咀嚼使牙肉黏膜过度角化,恒牙无法萌出。口腔探诊出血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牙龈受到炎症的刺激有关。由于炎症的刺激,使牙龈的毛细血管增多,牙龈充血,口腔探诊时易出现牙龈出血。

3.3 干预对策

3.3.1 定期复查 定期口腔检查是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措施,能促使口腔疾病患者由积极的治疗状态转变为预防性的、长期性的口腔保健状态,从而恢复口腔的正常功能[5]。医务人员应有意识地指导家长,使家长了解乳牙、年轻恒牙的特点及其重要性;掌握龋病的防治方法及措施,理解定期口腔检查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地与医师预约,按期带儿童到医院检查,积极预防口腔疾病。

3.3.2 家长、老师、医院共同做好健康教育 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很难通过自主的学习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文化、教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是首要因素[6]。家长在混合牙列期儿童卫生习惯的形成和保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对混合牙列期儿童卫生保健行为的指导及监督相比医师的宣传教育更为有效[7]。因此,要加强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家长意识到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性。在教导孩子时,能正确、及时地要求孩子改变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新牙,顺利地渡过替牙期[8]。同时,医院和学校老师应根据混合牙列期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帮助混合牙列期儿童树立口腔卫生保健意识,强化保持口腔健康的良好习惯。老师可通过放映幻灯片,制作黑板报的形式,帮助混合牙列期儿童掌握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医院可定期到学校给混合牙列期儿童检查牙齿,并通过各种有趣的牙科模具,采用模拟训练、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混合牙列期儿童学习口腔知识的兴趣,促使混合牙列期儿童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4 小结

混合牙列期由于恒牙替换乳牙,牙列不完整,极易导致龋病等口腔疾病,需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卫生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口腔疾病。本次调查研究,考虑到每例儿童不同的偏好和习惯,未将牙刷类型的选择纳入调查项目。另外,大多数人刷牙时均未设置定时器,也很难调查刷牙的时间。但刷牙时间的长短及牙刷类型的选择对口腔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今后需进一步细化调查项目,获得更详细、更准确的数据,为临床口腔护理提供有效的证据指导。

参考文献:

[1]郭三兰,陈丽,黄平.口腔干预对混合牙列期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11A):3569-3570.

[2]梁黎,傅君芬.儿童肥胖与代谢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11.

[3]蔡昀,张树英,林焕彩.潮州市15-17岁学生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J].口腔疾病防治,2016,24(8):491-494.

[4]Sayegh A,Dini EL,Holt RD,et al.Food and drink consumption,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dental caries in 4-5-year-old children in Amman,Jordan[J].Br Dent J,2002,193(1):37-42.

[5]张霞,周沈冰,张春雨.增加牙模现场观摩演示在口腔体检中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2014,(6):174,175.

[6]田霞,张琨,周栾慧.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幼儿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6):506-507.

[7]陈中阳,巢珊,黄琪,等.不同刷牙方式对错颌畸形发生率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0,23(5):23-25.

[8]余娟,陈利民.兰州市3岁-6岁儿童口腔不良习惯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4):21-23.

猜你喜欢
龋病口腔疾病口腔卫生
《口腔疾病防治》被瑞士HINARI 数据库收录
吃饭老塞牙,小心口腔疾病找上门
临床预防干预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对口腔疾病作用的研究综述
口腔卫生师的职业与职责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学龄前儿童口腔内致龋菌的活性与其龋病严重程度关系的研究
口腔卫生师
968名老年人可摘局部义齿戴用及口腔卫生情况调查
社区口腔健康教育对居民口腔卫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