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疑病症发生机制及影响的质性研究

2018-08-21 08:18许丹阳丁佳丽杨智辉
中国全科医学 2018年22期
关键词:病症个体医生

许丹阳,丁佳丽,杨智辉

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的名称来源于网络(cyber)和疑病症(hypochondriasis),被定义为:出于对健康的困扰或焦虑,在网络上过度或重复搜索健康相关信息,结果扩大了这种困扰或焦虑的症状[1]。作为近期出现的一种病症,目前关于网络疑病症的国内外研究较少,且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其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5版)中的疾病焦虑障碍(illness anxiety disorder)在概念和症状表现上最为接近[2]。在线搜索健康相关信息是一种寻求安心的行为,但互联网并不总是能提供准确、可靠、非冲突性的信息,因此在网上获得的信息很可能会增加个体对健康的不确定性认知。个体可能会在网络上发现新的疾病症状,产生新的担忧,进而增加焦虑程度[3-4];也可能会对自己做出错误的诊断,导致采用不恰当的治疗方法[5]。既往研究结果显示,网络疑病症个体长时间在线搜索健康信息会增加其功能障碍,增加其焦虑水平[6],这对网络疑病症个体而言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确定性忍受力[7]、完美主义[8]等个人特质可能会导致网络疑病症的加剧。有研究发现,对于难以忍受不确定性的个体,会报告更多对于模糊情境的担忧,而且也更倾向于对一些模糊情境做出威胁性解释,不确定性忍受力可能与信息处理偏差有关[9]。本研究旨在了解网络疑病症对个体的影响,探讨网络疑病症个体持续搜索网络健康/疾病信息的原因,从而为后续临床上对网络疑病症个体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6年1月在北京市选取452例个体进行网络疑病症量表[10]、短版健康焦虑量表[11]评价。问卷发放形式包括采用方便抽样法现场发放、问卷星网络平台发放两种,问卷填写人员以大学生为主。本研究选取其中两个量表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超出平均得分1个标准差,即网络疑病症量表得分≥(29.17+7.33)分、短版健康焦虑量表得分≥(36.06+8.46)分〕且对本次访谈有兴趣的6例个体为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本研究经北京林业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受访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于2016年1月,由2名有访谈经验的研究者在北京市某大学对受访者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化访谈。访谈提纲由本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设计而成,内容包括“你觉得你搜到的健康相关信息可信吗?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你上网搜索健康相关信息后的感受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影响?”“你上网搜索完之后,还会做些什么?”等共22个条目。访谈前,向受访者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访谈过程中,以开放式提问为主,访谈提纲只作为一种提示,访问者会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行深入询问。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约为1.5 h。

1.2.2 资料分析 将访谈录音转换为文字,采用NVivo 11软件,基于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编码。因本研究采用的访谈方式为半结构化访谈,存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因此在实际编码过程中结合了自上而下的方式。具体编码方式为:(1)将所有的转录文字分成有意义的片段,进行初级编码;(2)对初级编码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不同的类属;(3)将不同的类属进行整合,同时根据访谈提纲,结合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主题整合,如将“恐慌/担心”“焦虑/迷茫”归为情绪反应。

1.3 质量控制 访谈由2名有访谈和咨询经验的研究者进行,实施访谈前均接受了相关培训和模拟访谈训练,访谈过程中能够控制访谈话题,保证了访谈质量。访谈过程中,经受访者同意后采用了录音、笔记的方式进行资料收集,以保证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结果

2.1 网络疑病症个体对网络健康/疾病信息的认知 网络疑病症个体对网络健康/疾病信息的优缺点有较清晰的认知。

2.1.1 优点 (1)网络上的健康/疾病信息量庞大,且搜索方便快捷,可以帮助个体快速了解某种疾病的大体情况。2M:“在网络上有过这样问题的网友可能会很多,在总数量很多的情况下,我可以找到一个跟我情况相近的网友提供的信息,比较便捷。”4F:“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还能快速、全面地了解一个疾病各方面的信息。”(2)个体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急切需求的健康/疾病信息,免去到医院排队就诊的麻烦。1F:“比较及时,一搜索就会有信息,内容比较全面且信息量大,过滤得好的话,可以获得很多有用的信息。父母有可能不知道一些疾病,医生能给自己面对面诊疗的时间很少。”3F:“有些医生需要定期在网上更新内容,他不得不把信息说得很详细很具体,他会把各种隐患和可能性都列出来……不用去医院,医生那么忙,在医生没有时间解释得很清楚的情况下,自己可以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也可以适时地调整自己,包括作息、饮食等方面。”

2.1.2 缺点 网络上的健康/疾病信息混杂,部分信息的可信度较低,需要自行判断和筛选,如得不到准确答案,可能会给个体带来烦躁、焦虑等情绪上的影响。1F:“鱼龙混杂,网络上什么信息都有。自己又没有经验,很多信息无法判断,花很多时间、金钱。”2M:“虽然有很大一部分信息没有可信度,但是还有小部分信息可信度不是很低,还是会看的。因为条件也有限,经验可能也不太足,看的时间也少,网上信息太杂,很难知道我究竟是因为什么身体不适。”3F:“容易让自己多想……不够有针对性,生病这个情况每个人都有不同点,所以不够有针对性。自己也很难筛选。”4F:“会看到很多种说法,有些是混淆视听的,有些是错误的,会耽误病情。”5F:“网上信息太冗杂,自己得一个一个删选,花大量时间,还有虚假信息。网上的信息按个人的情况确定治疗方法,但不一定对自己管用,而医院是会对症下药的。”6F:“判断不一定准确。”

表1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Table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ticipants

2.2 网络疑病症对个体的影响

2.2.1 认知反应 (1)即使不能获取最佳答案,网络疑病症个体仍然认为网络搜索健康/疾病信息对自身有帮助。1F:“网络搜索信息对自己的帮助更大,提供了很多信息。”2M:“带来一定的便利,对网络搜索的依赖度很高。”6F:“积极的影响更多一些。我不喜欢去医院,又经常出现疼痛一类的症状,如果对症状一无所知的话,会越想越恐怖的。”(2)网络疑病症个体认为,花费时间去搜索网络健康/疾病信息是值得且有必要的。2M:“花时间在线搜索是值得的,因为如果你对自己的病情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首先会很容易心里慌张,就医的时候,医生对你说的话你很可能一时接受不了。与其他方式相比,在线搜索占用的时间并不多。”4F:“不会觉得在网络上搜索信息是浪费时间,只要是跟自己身体健康有关的,花多少时间都特别值得。”6F:“上网搜索就会发现,还有人出现过类似状况,他们有些人经过调养症状已经消失了,这会让我觉得好一些,在网上花费时间是非常值得的。”

2.2.2 情绪反应 (1)恐慌/担心:在网络上搜索到大量健康/疾病信息后,网络疑病症个体通常会对自身状况感到恐慌/担心。1F:“网络上一些信息看着可信度很高,又是跟自己密切相关的,有些事情我又没做到,就觉得很糟糕。”2M:“网上的信息那么多,跟我类似的网友的信息还是会看到很多,但是真看不出是什么病因,情绪上会变得有一点恐慌。”4F:“如果我搜索流鼻血这个症状,会搜出很多种病因,这加重了我的恐慌和担心程度”。(2)焦虑/迷茫:不能找到确切答案,让网络疑病症个体感到焦虑/迷茫。1F:“其实我有慢性病,说重不重,说轻不轻,看到网络上的各种疗法都会去尝试,但没有什么效果,焦虑感就加重了……跟症状相关的,好像这边可以,那边也可以,两边的信息量太大,让我觉得很混乱,有时更迷茫。”

2.2.3 行为反应 网络疑病症个体在网络上搜索健康/疾病信息后,会做出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如为较轻微的症状,会给自己做出简单的诊断,并尝试网络上的疗法/药物,以此来推断自己的诊断是否准确;如为较复杂的症状,通常不会给自己做出诊断,会选择到医院就诊;部分网络疑病症个体因害怕,虽上网搜索健康/疾病信息,但拒绝做出诊断。

(1)做出诊断:多数网络疑病症个体会给自己做出诊断,即使做出的诊断不一定正确。1F:“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会给自己做出诊断。”2M:“如果网络上描述的症状与我的情况非常贴合,我会选择下判断,并随之服用一些药物,如果服药后没效果,我会认为自己做的结论是错误的。”3F:“有50%~60%的可能性会给自己做出诊断,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疾病。”4F:“对于较轻的症状会对号入座,自己首先有一个主观判断,然后看自己是否朝这方面发展。”5F:“只能简单诊断一下患病的程度。”6F:“会给自己做出诊断,但我知道这个诊断不一定正确。”(2)尝试疗法/药物:网络疑病症个体会选择尝试在网络上搜索到的疗法/药物。1F:“关于饮食锻炼之类的,会去尝试……看到网友说的各种疗法,也会去试一试。”2M:“我会给自己去买一些药,试着吃一下看有没有效果。比如我有这个症状,它的病因可能有A、B、C,我觉得A和B可能是符合我的,我就去买相对应的可以吃的药,回来就试一下。吃1~2 d,如果没效果,觉得不适合我,那就不吃了。”(3)不做出诊断:症状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在网络上未能找到明确信息,难以做出诊断;或者因为害怕诊断结果,选择不做出诊断。1F:“有一些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这就不好做诊断。”2M:“如果网络上描述的比较模糊,症状对多种健康问题都适用,我就不会做诊断,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这个知识,会去看医生。”6F:“我就是怕去医院,担心结果会受不了,如果我母亲带我去看中医,我会去,但如果带我去做胃镜,我就不会去。因为西医会给出一个特别明确的诊断,中医就不会。”(4)到医院就诊:对于网络疑病症个体,当症状比较严重,自身无法解决、无法做出诊断时,才会选择到医院就诊。1F:“如果他说的跟自己的症状相关,最后还是得去医院的疾病,又比较严重,很担心的话,就会去医院看了。”(5)继续搜索:即使搜索后焦虑/担忧程度加重,网络疑病症个体仍然会选择继续搜索。所有受访者:“下次还是会继续搜索。”

2.3 网络疑病症的维持原因

2.3.1 外在原因:网络上正规医生的模糊解答 医生的回答多为建议到医院就诊,回复可能不及时或解答不充分,也不会轻易做出诊断,因此网络疑病症个体未能获取到想要的答案。1F:“前面类似安慰了几句,然后说由于情况比较复杂,无法正确判断,请及时去医院就诊。首先他不会及时回复你,然后主要是为了劝你去他们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还害我等了那么久……比如忌口,医生说的一点都不清楚,只说‘发物’、海鲜不要吃,湿疹这个地方要保持干净。但我回去会在网上查什么是‘发物’,针对这个疾病再查……医生的说法很含糊,最后都要加上一句,疾病比较复杂,需要去面诊……在网上我是向医生提问,然后都不知道那个医生什么时候回的我,反正我看到的那条消息很简短。”3F:“医生太忙,不能解释得太清楚,只跟你说个大概。”5F:“医生如果解答得不够充分的话,就会去网上找更详细的信息。”

2.3.2 个人特质 (1)身体状况:网络疑病症个体多认为自身健康状况不良,存在一定程度的健康焦虑。2M:“身体状况不怎么好,锻炼较少,家里有患心脏疾病的患者,肺功能不强,目前需要减重、锻炼身体、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疾病。”3F:“身体状况不太好,有一个囊肿。”4F:“身体整天有不舒服的地方。”(2)不确定性忍受力:网络疑病症个体对于不确定情境的忍受力较差,遭遇不确定事件时,会害怕、担忧、焦虑。1F:“如果一件事不在自己意料之中的话,会害怕、担忧、苦恼。”3F:“不太能忍受。会比较紧张,慌乱,处理不确定事件的能力较弱。会尽量回避不确定的情境。”6F:“如果我朋友突然提出明天要去哪野炊,没有计划,没有查好天气、路线,我是绝对不会去的,否则我会感到很焦虑。”(3)完美主义:网络疑病症个体普遍存在完美主义倾向,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也因此需要一个对于症状的完美解释。3F:“如果事情不完美,会焦虑。”4F:“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想把事情做到最好。”6F:“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比如大家分工合作,如果哪一个人的工作跟不上我想要的步调,我就会很着急。觉得如果你不能做的话,我替你做都可以,你做的让我不满意,那我来替你做。但对于自己不在乎的事情,不会要求完美。”

3 讨论

本研究从网络疑病症个体的人格、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访谈,结果发现,网络疑病症个体对于网络上庞杂的健康/疾病信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网络疑病症个体在搜索健康信息后的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3个方面。这3个方面符合网络疑病症的定义:即使在搜索信息后焦虑情绪加重,仍然会继续搜索;如果在搜索之后焦虑程度减轻了或者焦虑情绪加重了但是之后避免了上网搜索都不是网络疑病症[3]。根据本研究结果,网络疑病症个体的情绪为消极情绪,但认知却是积极的,这造成了一种认知与情绪的不协调,虽然事实上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但是却相信这是对自己有好处的。因此也导致了在行为上一次又一次地上网搜索健康/疾病信息,不到不得已的情况下,宁可保持自己的高焦虑水平,也不去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5],这些给网络疑病症个体造成了痛苦,却无法停止搜索。

情绪与认知的矛盾性,也体现在行为方面。网络疑病症个体想要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所以一直在网络上搜索,不想要模糊的答案。如在网络上看到“这种情况有可能、那种情况也有可能”的时候,就会继续搜索,其既想要一个确定的结果,又害怕有一个确定的结果。网络疑病症个体对于自身健康的焦虑,是焦虑自身身体状况不良,而网络上的信息给自身身体状况提供了或好或坏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感让网络疑病症个体难以忍受;而网络疑病症个体宁愿在网络上搜索也不愿就医的情况,说明医院医生给的诊断有可能是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有可能真的说明了自身身体状况不良,但医生给的诊断一般而言是比较准确的,这就让网络疑病症个体没有“退路”,因而只能接受自身身体状况不良的事实。因此网络疑病症个体选择在网络上搜索,各种各样的解释会让其觉得自己还有希望,网络上混杂的信息也会有一些安慰性质的或者不太负责任的,会让网络疑病症个体觉得自身健康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不会被直接下结论。总结来说,网络疑病症个体需要的是有关自身身体状况的良好的、确定的信息。

为什么网络疑病症个体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在对于网络疑病症的原因探究中,有外在原因也有个人特质原因。(1)外在原因,如在网络上回复信息的正规医生可能因为了解到的症状不充分,所以不会轻易做出诊断,但本着负责任的心态建议提问者到医院就医;而医院的医生,因为时间有限,也不会回答得特别清楚,再加上可能会有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会加重网络疑病症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医源性疾病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诊治、护理措施不当,而使患者伴发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造成患者的病程延长、致残或死亡。医源性疾病发生的前提是医务人员的介入,是医务人员在行使职责、救死扶伤过程中,由于客观或主观的因素造成的[12]。医疗人员的语言使用不当(过于简单或语焉不详),会让非专业人员产生不好的联想,这些对于心理因素的忽视,会让网络疑病症个体更加担忧自身的身体健康,促使其在网络上继续搜索大量信息。(2)个人特质原因,网络疑病症个体的不确定性忍受力较低,很难忍受不确定的结果,且存在完美主义人格特质。因此在身体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为了追求确定的答案,有一个肯定的结果,会继续搜索网络信息;但又因为网络信息庞杂,不一定会搜索到确定的结果,因此而陷入循环,继续搜索。

综上所述,在网络给居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若干相应的影响。虽然部分医疗门户网站、健康APP的回答信息人员为专业的医生团队,但是管理网站、APP的人员却不一定为专业人员,因此可能出现仅考虑到了求助者想要获得信息的意愿,却忽视了其相应心理问题的情况。因此,在维护网站运营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服务人群的心理情况。而在对网络疑病症个体的干预中,可以针对完美主义、不确定性忍受力进行干预。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存在疾病焦虑的个体应尽量避免使用网络搜索相关信息[6]。

作者贡献:杨智辉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丁佳丽进行数据收集;许丹阳、丁佳丽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学处理;许丹阳撰写论文;许丹阳、杨智辉进行论文修订。

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病症个体医生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最美医生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夏季常见病症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