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8-09-11 02:36周世然陈志刚李立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踝关节螺钉组间

周世然,陈志刚,李立东

海安市人民医院,江苏南通 226600

在临床骨科中,踝关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疾病,而间接外力作用是该病症发生主要病因。针对此类患者,若临床治疗不及时,则其病情极有可能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踝关节生理功能[1]。而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一种并发症,临床较为常见,其会还会增加手术治疗的难度,并严重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2]。目前临床对于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而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骨膜移位手术和短肌腱移位手术、打一根下胫腓螺钉治疗、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等,不同的术式所产生的疗效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该文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3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利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即探讨了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30例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利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该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晓同意。其中,对照组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为24~68岁,平均年龄为(50.24±6.74)岁。受损部位:右踝6例、左踝9例;受伤原因:重物砸伤3例、交通事故上6例、扭伤6例。观察组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为24~69岁,平均年龄为(50.25±5.14)岁。受损部位:右踝7例、左踝8例;受伤原因:重物砸伤5例、交通事故上7例、扭伤3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打一根下胫腓螺钉治疗,即采用1枚皮质螺钉紧靠下胫腓联合上方,螺钉直径为直径3.5~4.5 mm,从平行胫距关节面的后方前倾斜25°~30°,固定胫骨外侧皮质、腓骨双侧皮质3层皮质,以适应下胫腓联合的正常微动。

观察组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采用2枚皮质螺钉紧靠下胫腓联合上方,螺钉直径为直径3.5~4.5 mm,从平行胫距关节面的后方前倾斜25~30°,固定胫骨外侧皮质、腓骨双侧皮质等三层皮质,以适应下胫腓联合的正常微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操作及康复等时间、临床效果(判定标准[4]:显效:患者治疗后X线显示踝穴形态良好,且关节背伸、拓屈等功能恢复良好,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有效:患者治疗后X线显示踝穴形态存在一定外移,且关节背伸、拓屈等功能有所恢复,日常生活轻度影响;无效:患者治疗后X线显示踝穴形态外移严重,且关节背伸、拓屈等功能无改善,日常生活严重受限。)以及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采用Kofoed评分标准[5]进行评定,总分为50分,分值高低与踝关节功能呈正比)。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观察组手术操作及康复等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短,且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s)

组别 手术操作时间(min) 康复时间(d)观察组(n=15)对照组(n=15)t值P值58.33±1.24 85.64±2.47 57.617 8 0.000 60.13±2.11 85.14±3.57 35.166 3 0.000

2.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相比,观察组93.33%显著较高,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观察组对照组χ2值P值15 15 9(60.0)7(46.67)8.144 9 0.004 5(33.33)5(33.33)1.056 1 0.304 1(33.33)3(33.33)1.056 1 0.304 14(93.33)12(80.00)7.687 6 0.000

2.3 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15)对照组(n=15)t值P值24.33±5.11 24.67±4.28 0.297 4 0.767 45.04±5.41 30.22±3.55 10.651 2 0.000

3 讨论

近几年由于交通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临床上发生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患者不断增多,因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极大负面影响。在临床骨科疾病中,踝关节损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此类患者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即为下胫腓联合分离[6]。由于患者下胫腓联合具有的生理解剖结构及功能十分复杂,若发病后治疗不及时,则会严重影响到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以及功能恢复情况。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固定非常关键。对于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可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骨膜移位手术和短肌腱移位手术、打一根下胫腓螺钉治疗、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等,其中以骨膜移位手术的疗效最为确切,其既能有效维护良好血供,又能减少组织损伤,同时还能促进软组织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该文的研究中,对照组打一根下胫腓螺钉治疗,观察组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58.33±1.24)min、康复时间(60.13±2.11)d 较对照组(85.64±2.47)min、(85.14±3.57)d 显著较短,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骨膜移位手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并能促进其病情快速康复。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0%相比,观察组93.33%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患者的疗效确切,即可显著改善患者各种症状。治疗前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且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45.04±5.41)分较对照组(30.22±3.55)分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打两根下胫腓螺钉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并能显著提升其踝关节稳定性。因此可以看出,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行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打两根下胫腓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既能缩短患者手术及康复时间,又能促进其踝关节功能恢复,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踝关节螺钉组间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
26例下胫腓螺钉断钉取出临床分析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