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2018-10-21 11:21刘一平
考试与评价 2018年8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教学

刘一平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前的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水平。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原则,坚持在各学科中渗透品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发展的文明水平。由于小学语文学科具有教学资源丰富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和情感经历的特点,本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更具优势。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进行了细致论述,并提出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和方法,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德育 小学语文 教学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优势

1.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丰富,品德修养指导性更强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文章对学生都以学生的认知现状为前提,甄选的教学内容涉及到较广的认知领域,,这为教师更加全面的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例如,在《藤野先生》这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渗透爱国情怀和爱国情感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的母亲》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文中对母亲及其事例的描写,触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学会感恩亲情、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独坐敬亭山》、《望洞庭》等诗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作者眼中的景色和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提升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涉及范围广阔,为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2.文学作品具有浓厚情感色彩,有效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内化

品德情感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為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信念的重要力量。情感教育是促进改观行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上,都将作者深厚的情感融合至其作品中,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进行思考后,更易受到文学作品带来的情感触动和冲击,与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久而久之,在积极情感情绪的引导学,潜移默化的改观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

1.创建情境,引发学生内部思想矛盾

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是约束学生行为,建立规范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生活化情境的创建,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和思考,形成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或行为经历,引发学生内部思想斗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辨析,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增强学生对品德规范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在《这样做不好》一问的教学中,教师建立“如果你在户外踢球的时候,球被你踢入花园里,你会直接穿过草丛还是会绕过马路去捡球呢?”这一教学情境,利用小学阶段学生特有的泛灵论,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随后,教师通过角色扮演法等形式,让学生建立小草也有生命、小草也能感受到痛的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利用情感教育,促进学生道德信仰的形成

语文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此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道德信仰的最佳时机,也是增进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和内部驱动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作品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形成情感触动,深化品德规范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影响。例如,在进行《丑小鸭》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文中丑小鸭经历的不幸,更在对丑小鸭这种不幸的同情中,学会善待他人、相互尊重。在后期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让学生在欣慰于丑小鸭变美之时,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让学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通过不断的努力和争取,最终必然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得到自己向往的结果。

3.有效利用写作手段,促进学生品德认知内化

教学中,写作手段是经历了学生的观察、思考、理解和感悟的最终成果。因此,写作既是深化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表达其认识和情感的过程。为提升学生的品德认知的感悟深度,促进学生对日常行为的思考和对文章阅读的深刻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写作,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更加充分的认识,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写作可以不必拘泥于格式,既可以是对某件小事的看法,也可以是对文章阅读后的收获或见解。例如,在进行《和时间赛跑》这一文的授课结束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既可以从对文章的独特理解出发,让学生产生时间珍贵、易于流失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节约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说明自己在阅读完文章后,在生活中又应当怎样节约时间、利用时间,从而深化学生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4.注重学生反馈评价,提升对学生品格的指导

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对学生个性化见解和行为指导和反馈,更是调控学生后续行为的重要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加期待外界的认可和赞扬,在这种心理发展状态下,教师要提升对学生道德行为认识和行为的评价意识,坚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艺术性的评价风格,以激励和促进发展的评价取向为指导,发挥积极评价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作用,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转化。例如,在进行《她是我的朋友》这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授课结束后,通过“你通过本文的阅读获得了哪些思考?你在生活中又改如何对待自己的友谊呢?”这一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为学生建立表达认识和情感的机会,再由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强化学生品格的优化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德育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挖掘的德育资源丰富,更由于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性和思想性能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使得本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科优势,通过情境创建、情感激发、激励评价和写作内化等活动,促进新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天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2(8).

[2]张正莲,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东京文学,2010(11)

[3]廖慎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例谈[J].课外语文,2013(5).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教学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