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W-Co三元合金镀层电镀工艺的研究

2018-11-20 07:24王露露刘新宽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耐腐蚀性镀层电流密度

王露露, 刘新宽, 王 琪, 刘 平

(1. 上海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2. 上海脉诺金属表面处理技术有限公司,上海 200000)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仪表仪器和金属材料需要在恶劣的环境(如高温、高压和高速等)下工作,因此提高金属制品的耐蚀性、耐热性和耐磨性成为了各个工业部门极为迫切的要求。改善合金性能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改变合金的内部结构来改善性能,或直接采用高性能的贵金属制造仪器和设备;二是在廉价的金属表面添加涂层或镀层。由于贵金属成本较高,很多仪器设备不宜采用贵金属及其合金制造,因此在廉价的金属表面涂覆一层保护层来增强材料的耐磨、耐腐蚀等性能,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表面处理技术的种类繁多,按照工艺特点可以分为电镀、化学镀、涂装、堆焊、热喷涂、热渗碳和气相沉积等[1],在这些技术中,电镀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Ni-W合金镀层的外观具有一定的色泽度和光泽度,这与Cr镀层相似,并且Ni-W合金镀层还具有较好的耐蚀性,可以作为代Cr的装饰镀层[2]。Ni-Co合金镀层可以改善镀层的硬度及耐磨性能。宋振兴等[3]研究了Co对Ni-Co合金镀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Ni-Co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性随着Co含量的增加逐渐提高,说明Co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镀层的耐腐蚀性能。纳米Ni-Fe-W合金在硬度及评价性能方面兼具Ni-W合金和Fe-W合金的优点,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4-6],但其外观色泽与Cr镀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内对Ni-W[7-8],Ni-Co[3]等二元合金镀层的研究较多,但对于Ni-W-Co三元合金镀层的研究极少。

本文在Ni-W合金镀层的基础上添加了Co元素,制备出Ni-W-Co三元合金镀层。试验主要以粗糙度及镀层质量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镀液的主要成分和含量。试验通过改变工艺参数,采用拉伸试验法测试了镀层与基体的结合性能;通过改变CoSO4的含量,利用电化学腐蚀试验测试了镀层在中性盐水中的耐腐蚀性能;此外还探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镀层硬度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工艺流程

试验采用316L不锈钢作为电镀基体材料,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试验中使用的试样尺寸均为20 mm×50 mm×2 mm,在试样一角钻1个2 mm的小孔,便于电镀时悬挂或者电化学测试时连接导线。

表1 316L不锈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1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316L stainless steel(mass fraction, %)

电镀的工艺路线为:擦拭油污→去离子水清洗→砂纸打磨→去离子水清洗→碱洗→酸洗→预镀→电镀→性能检测。

图1 电镀试验装置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rawing of electroplating test device

1.2 试验用主要化学试剂

电镀的前处理主要包括碱洗、酸洗和预镀。碱洗可以去除材料表面的油污,酸洗是为了去除其表面的氧化层,是预处理工艺中非常关键的工序之一。酸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镀层能否完整均匀地沉积在基体材料表面[9-10]。酸洗和碱洗结束后进行预镀。试验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化学试剂如表2所示.

表2 试验用化学试剂(分析纯)Tab.2 Chemical reagent for experiment (analytical reagent)

1.3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采用拉伸试验法测定镀层与基体的结合性能。拉伸试样制备过程如下:先调配好E7胶水,将拉伸试验机所需的2个圆柱形钢锭分别与试样上下表面用E7胶水粘结,静置24 h后,再将粘接好的钢锭和试样放入保温箱中,温度为100 ℃,保温时间为3 h,使E7胶水产生最佳的粘接效果。采用Zwick公司的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在室温下进行拉伸试验,试验机型号为Z100A.THW,允许最大载荷为100 kN,设置预载为100 N,预载速度为1 mm·min-1,试验速度为 1 mm·min-1。

采用上海泰明光学仪器有限公司的维氏硬度计测定镀层的硬度。硬度计的型号为HX-1000TM/LCD,设置硬度计的试验力为100 N,保载时间为10 s,硬度示值误差≤3%。

采用上海辰华仪器公司的型号为CHI660D的电化学工作站进行电化学腐蚀试验,试验使用3个电极,红线接铂电极,白线接参比电极,绿线接工作电极。工作电极露出1 cm2,其余地方用蜡密封 绝缘,腐蚀溶 液 选用 5%NaCl(35 g·L-1)溶液。根据试验测得的塔菲尔曲线分析镀层的耐腐蚀性能,其中,电位的绝对值越大,试样的耐腐蚀性能越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根据粗糙度初步确定镀液配方

为了确定初步电镀液的配方,试验采用了正交试验法。试验选用较常见的L25(56)正交试验表,设计为4因素5水平,试验次数为25次。

试验性能检测指标是粗糙度,各因素和水平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粗糙度测试正交试验水平因素表Tab.3 Horizontal factor of orthogonal test for roughness

按照表3中因素及相应水平,依照L25(56)正交试验表进行正交试验,检测电镀所获得镀层的粗糙度,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粗糙度测试正交试验数据Tab.4 Orthogonal test results for roughness

极差R的大小反映了相应因素作用的大小。极差大的因素,意味着其不同水平给指标造成的差别较大,通常是主要因素。极差小的因素,意味着其不同水平给指标造成的差别较小,一般是次要因素。

本试验中,根据极差的大小,对镀层粗糙度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为:NiSO4含量>Na3C6H5O7含量>光亮剂1含量>光亮剂2的含量。说明镀液成分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因素中,NiSO4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

如果要求指标越大越好,则应取 I,II,III,IV,V中最大者所对应的水平,如果要求指标越小越好,则应取 I,II,III,IV,V 中最小者所对应的水平。本试验中的指标为粗糙度,越小表示镀层越光亮,因此选用各因素的 I,II,III,IV,V 中最小值所对应的水平,选取的各因素水平如表5所示。

表5 镀层粗糙度的各影响因素最佳水平Tab.5 Optimal level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he coating luminance

在光亮镀Ni中,NiSO4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主盐之一。本文采用NiSO4作为主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NiSO4含量的增加,镀层的粗糙度有明显的增大。当 NiSO4含量为 100 g·L-1时,镀层无光亮,不均匀,且镀层的覆盖率低于50%。随着NiSO4含量的增加,镀层粗糙度有所改善,当NiSO4含量为150 g·L-1时,镀层明显变得均匀。随着NiSO4含量的进一步增加,粗糙度有所降低,这是因为Ni沉积在镀层表面达到一定厚度时,会使镀层均匀平整,因此镀层变得光亮。当NiSO4含量在250 g·L-1时,镀层效果最佳。但随着NiSO4含量继续增加,镀层粗糙度反而有所增大,镀层表面呈现出一层轻微白雾状。因此初步确定NiSO4含量为250 g·L-1。

Na3C6H5O7是一种弱酸强碱盐,具有良好的pH调节及缓冲性能,在电镀中可作为pH缓冲剂。Na3C6H5O7对一些金属离子也具有良好的络合能力。在本试验中,Na3C6H5O7可与Ni2+络合形成络合物。未添加Na3C6H5O7时,镀层基本无光亮,且镀层易脱落,针孔密集,均匀性差。随着Na3C6H5O7含量的增加,镀层的光亮性有明显改善,当 Na3C6H5O7含量为 20~30 g·L-1时,光亮性最佳。Na3C6H5O7的含量继续增加,镀层光亮性有所降低,且镀层表面发白,因此确定Na3C6H5O7的最佳含量为 30 g·L-1。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初步确定电镀液的配方,如表6所示。

表6 电镀液成分Tab.6 Composition of electroplating solution

2.2 结合性能的测定

2.2.1 镀液pH对镀层结合力的影响

将镀液的pH分别用HCl或NaOH调节为3.0,4.0,5.0和5.5,电镀时间为1 h。将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的镀层进行拉伸试验,测定镀层的抗拉强度,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不同pH制备的镀层的抗拉强度Tab.7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atings prepared by different pH values

由拉伸试验结果可知,随着镀液pH的增大,镀层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当镀液pH超过5.0时,镀层的抗拉强度超过20 MPa,而镀液pH为3.0时,镀层的抗拉强度较小,约为14 MPa。因为镀液pH为3.0时,镀层表面有大量的针孔和微裂纹,镀层结构疏松,与基体材料的结合性能欠佳;当镀液pH为5.0~5.5时,镀层结构变得致密,与基体材料结合性能最佳。

2.2.2 电流密度对镀层结合力的影响

改变电流密度的大小,设置电流密度分别为2,3,4,5 和 6 A·dm-2,电镀 1 h,镀液 pH 为 5.0,将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的镀层进行拉伸试验,测定镀层的抗拉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电流密度对镀层抗拉强度的影响Fig.2 Effect of current density on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coating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电流密度为2~3 A·dm-2时,镀层与基体的结合性能较好,镀层的抗拉强度大于20 MPa。当电流密度大于3 A·dm-2时,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镀层的抗拉强度减小,当电流密度为6 A·dm-2时,镀层抗拉强度约为16 MPa。这是因为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阴极物质交换加快,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在阴极表面沉积速度加快,析氢反应加剧,颗粒择优生长更加明显,导致颗粒之间的空隙增多、增大,影响了镀层与基体材料的结合性能,因此镀层抗拉强度有所减小。本试验中电流密度选用 3 A·dm-2。

2.3 硬度的测定

2.3.1 Na2WO4含量对镀层硬度的影响

改变镀液中 Na2WO4的含量,分别为 0,10,20,30和40 g·L-1,测试所得镀层的显微硬度。

由图3可知,没有添加Na2WO4的镀层硬度低于添加了Na2WO4的镀层的硬度,且随着Na2WO4含量的增加,镀层硬度先逐渐增大后减小,当Na2WO4含量为30 g·L-1时,镀层硬度达到最大值,约为 590(HV)。当 Na2WO4含量大于 30 g·L-1时,随着Na2WO4含量的进一步增加,镀层的硬度不再增大,反而有所减小,这是由于镀液中W的含量过高,无法与镀液中的NiSO4进一步络合,因此镀层的硬度也不再增大。

2.3.2 镀液pH对镀层硬度的影响

用 HCl和NaOH调节镀液的pH分别为3.0,4.0,5.0 和 5.5,电镀时间为 1 h,电流密度为 3 A·dm-2,测试所得镀层的显微硬度,结果如图4所示。

镀液的pH对镀层的硬度影响比较显著。当pH为3.0时,镀液呈酸性,电镀过程中阴极有大量H2析出,镀层表面易产生大量针孔,镀层结构疏松,因此镀层的硬度较小。随着镀液pH的增加,所得镀层表面的针孔数目也逐渐减少,镀层结构变得致密,镀层硬度也逐渐增大。当pH达到5.0时,镀层硬度最大,约为 590(HV)。

图3 Na2WO4含量对镀层硬度的影响Fig.3 Effect of Na2WO4 content on hardness of the coating

图4 pH对镀层硬度的影响Fig.4 Influence of pH values on hardness of the coating

2.4 电化学腐蚀试验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CoSO4含量对镀层耐腐蚀性的影响,试验改变了镀液中CoSO4的含量,分别为 0,10,20,30,40 和 50 g·L-1,将所得镀层进行电化学腐蚀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表8为点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随CoSO4含量变化的数据。从表8中可以看出,随着镀液中CoSO4含量的增加,镀层的腐蚀电位有所增加,镀层的耐腐蚀性增强,当CoSO4含量达到30 g·L-1时,镀层的腐蚀电位为-12 V,此时镀层具有最佳的耐蚀性。随着CoSO4含量进一步提高,镀层的腐蚀电位的绝对值有所增大,耐蚀性能降低。因此,根据试验结果,确定镀液中CoSO4含量为30 g·L-1,此时镀层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

图5 不同CoSO4含量制备的镀层的极化曲线Fig.5 Polarization curves of coating prepared by different CoSO4 content

表8 不同CoSO4含量制备的镀层的点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Tab.8 Corrosion potential and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of the coating prepared by different CoSO4 content

3 结 论

(1) 镀液中主盐和光亮剂的含量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当 NiSO4含量为 250 g·L-1,Na3C6H5O7含量为 20 g·L-1,光亮剂 1 含量为 1.2 g·L-1,光亮剂2含量为0.8 g·L-1时,所得镀层最为光亮,粗糙度最小。

(2) 镀层与基体材料的结合性能主要受镀液pH和电流密度的影响。拉伸试验结果表明,当镀液pH为5.0~5.5时,镀层的抗拉强度最大。当电流密度为3 A·dm-2时,镀层的抗拉强度可达21 MPa。

(3) 镀液的pH和Na2WO4的含量对镀层的硬度有较显著的影响。当镀液的pH过低时,所得镀层表面有大量针孔,镀层结构疏松,镀层硬度值较小;当镀液的pH为5.0~5.5时,镀层硬度最大,约为590(HV)。未添加Na2WO4的镀层硬度低于添加了Na2WO4的镀层硬度,且随着Na2WO4含量的增加,镀层硬度先逐渐增大后减小,当Na2WO4含量为 30 g·L-1时,镀层硬度达到最大值,约为 590(HV)。

(4) CoSO4的含量对镀层的耐腐蚀性能影响显著。当CoSO4含量为30 g·L-1时,镀层的耐腐蚀性能最佳。

猜你喜欢
耐腐蚀性镀层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对Zn-Ni-PTFE复合镀层组织结构和耐蚀性的影响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耐腐蚀性试验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Ni-ZrO2纳米镀层耐腐蚀性能预测
纳米TiO2颗粒对Ni-W-P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
低共熔溶剂中电沉积制备Ni/TiO2复合镀层的性能研究
加热工艺对锌铁合金热成形钢镀层组织的影响
喷丸强化对超高强度钢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回复与再结晶退火对新型HSn701黄铜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电化学刻蚀InP过程中电流密度对刻蚀深度的影响
冷轧钢板表面硅化层耐腐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