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瘦身减行”的几点初探

2018-12-29 09:13严涛
新课程·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

严涛

摘 要:习作教学是当下热点话题。作为一门课程,它体现着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是儿童成长的必修内容;作为能力发展的需要,它从言语发展、表达视角、布局谋篇等多个角度为儿童语言基本功打点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一改以往教学中低效无力的状况,借助前置性学习单,从目标聚焦、学情分析、智慧范例三个板块进行合力突围,探寻习作教学“瘦身减行”之法。

关键词:目标聚焦;学情分析;智慧范例

一、目标聚焦,扎实教学之本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点在‘行,能够达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这种(语文)生活的能力。”这种“行之力”的培养需要落实在每一节课、每个训练点之上。而如何提高落实效果,这正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笔者认为聚焦目标,扎实课堂,紧扣训练点方是大道。如若目标设定过多,并不聚焦,比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雏鹰争章习作中,执教者把目标拟定为:(1)能抓住人物特点选择典型事例把人物特点写清楚;(2)选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情时能做到详略得当;(3)掌握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方法。课堂40分钟要完成3个甚至是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都当作教学重点甚至是难点,显然缺少主次,最后还要挤出时间让学生进行修改和反馈,教学便过于仓促。老师追求满满当当,高速度,而学生只能是紧追不舍,蜻蜓点水。另一位教师在目标拟定上显然更有效:(1)能根据人物特点选取典型事例;(2)掌握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师把目光紧紧盯在事例的选择和怎么写具体上。这样的安排舍去低效重复的内容,重难点突出,着力点明确。整节课必是井然有序,训练扎实有效。因而,我们不难发现聚焦目标,就点打点,学生才能学得实、学得精。

二、以学定教,有效课堂之源

“跳一跳就能摘苹果。”这是最近教育常说得一句话,此话源于维果斯基提到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精准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需要对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班级的共性问题才会浮出水面。这些问题便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疑难杂症,也是教学重难点。就拿这节课来说,学生共性的问题是缺少习作素材。特级教师管建刚说过:“学生的作文不是另一种生活。”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从而使散落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得以浮现得以聚焦,从根本上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同样是雏鹰争章习作,通过阅读学生事先写好的习作不难发现,绝大部分选择的事例都是某位同学在认真看书。可见学生对于典型事例的把握不清楚。教师相应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心中有素材,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了。这不正验证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个体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应该是道德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和表达所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依据原有知识水平而做出选择的现象,这要求教师提供适合原有水平的教学。

三、智慧范例,高效教学之行

教学中教师如何聚焦能力,进行高效的教学呢?这就涉及范文的选择问题。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说,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对于范文的选择而言,恰恰验证了艺术之说。艺术之一在于同一内容范文出示的时机是有讲究的,是习作教学之前还是习作完成之后?不同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相应的也会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习作指导课中通常是先出示范文进行方法的提炼。这样先指导再练习的方式,使学生有方法有方向从而在自主习作过程中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局限性,最主要的就是由于缺乏对学生习作已有水平的认知,因而教学时缺乏重点,致使课堂低效。更有甚者,范文的过度使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导致习作的机械模仿。在习作讲评课中,教师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出示范文,从而提炼方法。基于学情又高于学情,有重点并且高效率。但这需要考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学生习作问题梳理归纳能力。把握不好,教学便失去效果。艺术之二缘于对于范文的选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喜欢拿出大家之作,够权威;有人喜欢自作范文,觉得更有针对性;也有人喜欢出示学生作品,觉得更贴近儿童生活。自认为后者更真实,更自然。尽管儿童的范文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反而是贴近儿童生活,利于学生的理解,所谓“残缺的美”不是没有依据的。同样是雏鹰争章教学中,通过出示学生例文,让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想要把事情写具体写生动,不仅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的方法,还可以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高效的归纳出学法。可见,关注生本资源,智慧选择范文方能成就课堂高效。

习作不是不可教,也不是教不好,更不是什么都教。教師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习作精准知识,聚焦目标,以学情为导向,以方法为驱动促进习作教学的有利高效,为习作的“瘦身减行”奠定基础。切勿只有花架子,少了实效,更别面面俱到,丢了高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夜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中职《单片机技术》课程改革浅析
《用向量讨论垂直与平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