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经中心静脉导管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

2019-04-20 06:34覃琼芬吴登强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抗病毒胃肠道艾滋病

梁 燕,覃琼芬,吴登强

(贵港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广西 贵港 537200)

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PN)主要是经静脉为人体代谢提供正常生理所需的营养素[1],肠外营养(PN)疗法适应于营养不良、胃肠道功能障碍、因疾病或治疗限制难以实现经胃肠道摄食患者。肠外营养剂主要包含有能量物质(糖类和脂肪)、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药治疗期间,因药物对其胃肠道的功能损害较大,营养状况下降,易出现机会性感染,利用肠外营养支持可改善其营养状态,提高其机体抵抗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贵港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00例患者,均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为HIV/AIDS感染,患者因不能直接经口进食或胃肠道反应较重需采取肠外营养疗法,患者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7.4岁,男54例,女46例,营养支持治疗前CD3+/CD4+≦200cell/。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予常规饮食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其中观察组接受经中心静脉导管予肠外静脉营养治疗在予肠外营养治疗前由患者或患者直系亲属签字确认经中心静脉导管予治疗,并告知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重要作用、方法及风险。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MI、血红蛋白、CD3+CD4+细胞计数。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100例患者中治疗结束后复查体重者共91例中观察组体重上升21例,不变15例,下降12例,4例未称重;对照组体重增加6例,不变16例,下降21例,5例未称重。治疗前两组BMI、血红蛋白、CD3+/CD4+细胞计数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血红蛋白、CD3+/CD4+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表2.

表1 治疗前患者BMI、血红蛋白、CD3+/CD4+细胞计数分析

表2 治疗后患者BMI、血红蛋白、CD3+/CD4+细胞计数分析

3 讨 论

3.1 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2],艾滋病患者营养不良常见原因有:(1)营养摄入不足:原因可:①吞咽困难或疼痛(病因主要为肿瘤、胃炎或食管炎念珠菌病等)。②恶心/呕吐:主要是由于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味觉改变,食管反流病引起。③其他:接受“替代治疗”,精神问题,劳累,孤独等;(2)腹泻:CD3+/CD4+细胞降低后由机会性致病菌造成的胃肠道机会性感染;接受抗病毒治疗引起的药物副反应;无症状肠通透性增加或其它胃肠缺陷;或由HIV病毒造成的肠上皮损伤;(3)代谢紊乱:①受感染因素造成蛋白质及能量的需求量增加,并且出现营养素利用率下降或丢失现象。②消耗所致恶病质。③发生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睾丸酮水平下降、甲状腺功能降低等。

营养不良:主要指的是能量及蛋白质供给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即可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体质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评价营养不良程度,成人BMI≦18.5为营养不良[3]。营养不良可增加机会性感染风险,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严重者还可以因多系统功能衰竭而威胁其生命安全。

3.2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为了对患者血管形成保护,现阶段在我国静脉治疗中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且得到了大力推广。中心静脉导管的实施可降低静脉穿刺难度,减少对患者血管及软组织的损伤,药物得到稀释后可减轻药物对血管病的刺激,降低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的发生。艾滋病主要是HIV病毒造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且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越来越多,艾滋病的病人因需要反复治疗而长期周围血管受刺激易受损,故根据病人经济情况、血管情况予留置深静脉导管。

3.3 营养支持疗法是以提升患者营养状况为主要目的,提高机体免疫力,在患者坚持配合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才能降低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在常规饮食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护理前提下实施针对性的短期肠外营养支持。

猜你喜欢
抗病毒胃肠道艾滋病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 世界艾滋病日》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配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