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2019-04-30 04:22饶惟尧
考试周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德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之首,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要积极响应我国提出的“以德树人”教学理念,优化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便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应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通过以学生为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学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本文将从科学设计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生活德育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三个角度分析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落实情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常规的文化课不同,它以让学生成长为负责任、有道德、懂礼貌、树文明的合格公民为根本,并不是德育观点的简单堆砌。只有让初中生真正认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知识,初中生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针对这一学科性质,我们也无法准确定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具体内容,但是必须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一生成长中必备的德育认知能力,让学生逐步形成明辨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优化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

科学设计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初中生通过课堂学习可能实现的学习进步与成长而设计的学习任务与教学目的,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比如,如果教师所设计的课程目标是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基准,那么教师便会将初中生看成是“得分机器”,教学活动也便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中心。但是,如果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基础,那么便会自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组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而且还会以学生为中心,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是否真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长远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设计科学的思维目标,而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教学特征,我们则应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为课程目标首位。

就如在“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教学中,笔者便设计了科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理解挫折、逆境的含义,总结出挫折对自己成长的正面与负面作用,掌握处理挫折的科学方法;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为:通过德育探究,以批判性思维总结出分析挫折与对待挫折的科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与生生分享总结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能够正确认识挫折的存在,形成直面挫折与战胜挫折的勇气与决心,提升学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其中,笔者清楚地认识到提升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要以学生内心深处对教材内容的认同为基础,所以笔者便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本课的首要教学目标,希望学生们可以及时分享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这就保证了“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避免道德与法治课程重新陷入“应试”泥潭,激发出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为落实核心素养理念做好了教学准备。

二、

创设生活德育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广泛重视与拥护,根本原因则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认为教师应该尽一切可能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边学边思。由于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以学生能够真正将这些德育观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品质为最终目的,所以让学生产生共鸣便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同行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全面分析初中生存在的成长问题,通过生活实例引起学生的道德共鸣或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当然,由于现代初中生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且精神娱乐活动丰富,所以教师也可以直接利用社会问题创设德育讨论环境,切实落实核心素养教学。

就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教学中,笔者便整理了我国关于青少年自杀、他杀的数据资料,这份资料详细介绍了我国青少年关于轻生的问题看法,汇总了青少年选择自杀、他杀的根本原因。这份数据让本班学生感到十分震惊,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十分和谐、友好的,不理解为什么人们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然后,笔者出示了青少年自杀原因最常见的几个因素,即学习压力巨大、遭受校园欺凌与家庭暴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与精神障碍等等。同时,笔者还专门收集了上海地域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存在自杀念头的社会调查报告,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有一闪而过的自杀念头。在这份沉重的数据引导下,本班学生都进入了沉思,而有几个学生也明确表示,他们在学习失败或者个人梦想不被师长理解的时候,也产生过极度消极的心理感受。于是,我便借此引入了德育话题:“生命是自己的吗?”“生命是可逆的吗?”然后,学生便需自主展开德育讨论,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讨论中,多数学生都能够总结出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逆的,同时也是短暂的,更是属于家长、同学、教师、国家的,我们没有权利随意结束个人生命。然后,笔者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才能让生命实现永恒”,便升华了本课德育话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

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哲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落实核心素养教学,切实优化初中生的道德品质,教师也应该以丰富多彩的德育体验活动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使其在实践中验证道德与法治课程观点的正确性。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将实践与应用课程作为课程基础内容的教学建议。这就为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也为核心素养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教师应该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动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道德观点与人格魅力,促使初中生在实践中懂得做人的道理,优化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

就如在“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教学中,笔者便让学生们向父母“取经”,调查父母从小到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网络对于现代人的具体影响。在这份调查中,学生可以发现网络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天猫、淘宝、京东等网络购物平台购买衣服、护肤品、食物、家用品等;通过外卖解决一天的吃饭要求;通过网络订购火车票、机票等出行凭证;通过互联网订购酒店、民宿等住房等等。网络深深影响着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所以他们对“网络改变世界”这个主题的了解也是十分深刻的。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只从网络对现代社会与人类生活的积极作用入手分析,没有考虑到网络的普及与便捷使得人们称为了“低头族”,人与人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人们可能会受到网络暴力、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的侵蚀等等。于是,笔者便以学生的调查结果引导学生分析了网络世界的利与弊,希望学生们可以树立健康的用网意识。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跳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与框架限制,能够真正对学生一生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教学,保证这些德育观点对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化与引导作用,为我国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做好准备,促使初中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雪.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现代交际,2018(20):103+102.

[2]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3]宋雪春.基于道德與法治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8(16):124.

作者简介:

饶惟尧,福建省建瓯市,建瓯市吉阳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实施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