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口腔问题就诊行为及其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使用现况调查

2019-10-09 11:45佘艳张良年张胜冰徐先国
中国全科医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口腔科口腔卫生口腔疾病

佘艳,张良年,张胜冰,徐先国*

依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各年龄段人群的牙周健康率较低,仅为14%左右[1],我国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口腔疾病比较普遍。口腔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区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口腔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口腔卫生服务、评价口腔卫生系统工作效率、解决口腔卫生服务供需矛盾及提高口腔卫生事业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2]。

上海市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已建立了“三级牙病防治网络”,为了更好了解本地区居民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利用情况,本研究选择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下辖的45个社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以了解当前社区居民口腔问题就诊行为,同时充分获知当前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简称社区口腔科)的需求重点及需求分布,为今后建设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模式奠定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7年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下辖的45个社区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在本地居住时间>1年为常住。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是基于文献回顾结果[2-3],由项目组自行设计,以开展针对浦东新区居民口腔疾病的就诊行为及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利用与需求调查。问卷内容分为3个部分:(1)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2)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行为调查表(包括6道单选题和3道多选题),调查指标包括居民口腔问题发生情况、针对口腔问题的应对措施、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机构选择、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目的;(3)居民对社区口腔科的利用情况调查表(包括18道单选题和1道多选题),调查指标包括居民选择社区口腔科就诊的原因、居民对社区口腔科的满意度、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

本文提示:

(1)本研究针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样本摸底调研,以了解当前社区居民的口腔就诊行为,并充分获知当前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重点及需求分布,以期为今后建设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模式提供参考和依据。

(2)本研究得出社区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习惯较差,且不同年龄、月收入和支付方式的居民在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中差异较大。

(3)本研究调查了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的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但针对需求重点的调查条目有待进一步细化,一方面可以拓展口腔卫生服务需求的内涵,尽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口腔服务相匹配;一方面针对不同人群的口腔卫生服务需求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下一步拟针对口腔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的服务需求调查,并以此为基础优化社区口腔卫生服务。

1.2.2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居民自填作答。

1.2.3 质量控制 在开展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明确调查背景、调查目的和调查注意事项;在调查过程中,由经过培训的调研专员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每次调查结束后,当场对问卷填写的完整度进行核实,以保证调查数据的有效性。

有效问卷的标准为问卷所有项目应答率为90%以上。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清洗与整理,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并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双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及一般人口学资料 共发放调查问卷905份,回收有效问卷905份,有效回收率100.0%。905例浦东新区居民中,男357例(39.4%)、女548例(60.6%);平均年龄(46.7±15.3)岁;其中≤39岁者334例(36.9%),40~59岁者360例(39.8%),≥60岁者211例(23.3%);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学历446例(49.3%),其余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职业:507例(56.0%)居民为在职职员,242例(26.7%)为退休职工;月收入:<2000元者占9.5%(84/888),2000~<5000元者占60.1%(534/888),5000~10000元者占27.0%(240/888),>10000元者占3.4%(30/888);医疗费用支付方式:60.1%(538/895)居民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9.4%(263/895)居民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7.3%(65/895)居民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医疗)保险,0.9%(8/895)居民为商业保险,2.3%(21/895)居民为其他保险。

2.2 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行为调查表

2.2.1 居民口腔问题发生情况 70.5%(638/905)居民曾有过“牙疼”经历,55.9%(506/905)居民曾有过“牙龈出血”,其他口腔症状还包括“牙齿松动”“缺牙”和“牙齿排列不齐”等。45.2%(409/905)居民“偶尔”经历以上症状,33.3%(301/905)居民“时常”发生以上症状。

2.2.2 居民针对口腔问题的应对措施 出现口腔问题后,65.1%(585/899)的居民选择“就医治疗”,17.2%(155/899)的居民选择“服药”,16.0%(144/899)居民选择“不理会”,其中有47.5%(149/314)居民由于“认为自己牙病不严重”而未就医,其次是由于“就诊时间长”“认为自己牙齿没有问题”和“没有时间”而未就医,占比分别是25.5%(80/314)、23.6%(74/314)和22.9%(72/314),12.1%(38/314)和2.9%(9/314)居民是由于看牙费用贵和害怕看牙病而未就医。

不同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应对措施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其中≤39岁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不理会”的比例为24.5%(81/331),40~59岁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就医治疗”的比例为70.1%(248/354);使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不理会”的比例为17.4%(45/258),使用商业保险的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就医治疗”的比例为75.0%(6/8)。

表1 不同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应对措施选择情况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oping measures for oral diseases among residents by age and medical expense payment method

2.2.3 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机构选择 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就诊机构时,49.7%(447/900)选择到“社区口腔科”就医,其余依次为25.9%(233/900)和22.4%(202/900)的居民分别选择“口腔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口腔科”就诊,仅有2.0%(18/900)的居民选择“私人口腔诊所”。

不同年龄、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其中≤39岁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32.8%(108/329);月收入<2000元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61.4%(51/83),使用商业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居民针对口腔科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75.0%(6/8)、66.8%(44/64);收入在>10000元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26.7%(8/30),使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45.0%(239/531)。

表2 不同年龄、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机构选择情况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choic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for oral diseases among residents by age,average monthly income and medical expense payment method

2.2.4 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目的76.6%(693/905)的居民因“急性牙痛”就医,34.6%(313/905)居民因“慢性牙痛”就医,因“创伤急诊”和“为口腔健康进行治疗”的居民均占19.4%(176/905);其他就诊目的还包括定期口腔检查12.3%(111/905)、牙齿美容9.9%(90/905)、牙齿预防6.3%(57/905)和特殊时期口腔保健4.7%(43/905)。

2.3 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的利用情况调查结果

2.3.1 居民选择社区口腔科就诊的原因 83.7%(735/878)居民曾经接受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的服务,其中89.5%(658/735)居民是由于社区口腔科“离家近,交通便利”而就诊,54.7%(402/735)居民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疗保险定点单位”而就诊,42.2%(310/735)和39.0%(287/735)居民是由于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服务态度好”以及“有信赖的医生”而选择就诊。

2.3.2 居民对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92.4%(836/905)的居民对“社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90.3%(817/905)的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质量”满意,88.6%(802/905)的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收费合理性”满意,86.6%(784/905)的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设施”满意。

2.3.3 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 96.8%(876/905)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口腔科。由图1可知,“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口腔预防保健”“口腔洗漱宣教”和“定期口腔检查”4项的合计需求率(即选择“非常需要”和“需要”的合计比例)分别为92.0%(833/905)、91.0%(824/905)、90.1%(815/905)和89.4%(809/905);“正畸矫治”和“牙齿美容”两项的合计不需要率分别达到12.3%(111/905)和11.6%(105/905)。

图1 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项目的需求情况Figure 1 Community stomatology services in demand in Pudong New Area residents

不同年龄居民口腔洗漱宣教、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定期口腔检查、口腔预防保健、正畸矫治、牙齿美容需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居民镶牙补牙需求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居民口腔洗漱宣教、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定期口腔检查、口腔预防保健、正畸矫治、牙齿美容、镶牙补牙需求情况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mouth rinsing education,oral hygiene health education,regular oral health examination,oral prophylaxis and hygiene,orthodontic correction,beautifying teeth and denture filling in demand in Pudong New Area residents by age

在≤39岁组居民中,认为“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是“非常需要”的比例为53.3%,认为“牙齿美容”是“非常需要”的比例为38.0%;在40~59岁组居民中,认为“口腔洗漱宣教”是“非常需要”的比例为45.6%,认为“正畸矫治”是“非常需要”的比例为28.3%;在≥60岁组居民中,认为“镶牙补牙”是“非常需要”的比例为44.1%,认为“牙齿美容”是“非常需要”的比例为14.7%。

3 讨论

3.1 社区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习惯较差,服务需求没有被唤起 本次调查的905例浦东新区社区居民,普遍表现出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严重不足,虽然居民的口腔患病率高(超过70%受访者存在口腔问题),但是就诊习惯较差,即使出现了口腔问题,仍有16.0%的居民选择“不理会”,但相比2005年62%左右的居民出现口腔问题但不就医[4],居民的口腔就诊习惯有所改善,然而居民客观存在的口腔卫生需要,与居民实际意识到的口腔卫生需求之间仍有很大差距。居民选择“不理会”是因为“认为自己牙病不严重”的比例占47.5%,相较于2005年79.46%浦东新区居民认为自己没有口腔疾病而未就医[5],居民针对口腔卫生的保健意识有所提高,但仍提示居民对于口腔问题并不重视。

在选择到社区口腔科就诊的居民中,多半是出现了急慢性牙痛,就诊原因主要取决于一些客观因素,例如社区离家近以及社区是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等。目前居民到社区进行连续性口腔服务的意识较差,其口腔卫生服务需求还未被唤起,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口腔方面的需求[6]。面对口腔卫生服务需要和实际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率之间的巨大差异,应当促进口腔卫生医疗服务类型向定期接受口腔卫生服务型转变。

3.2 不同年龄、月收入和支付方式的居民在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中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应对措施选择情况有差异。不同年龄、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机构选择情况有差异。其中≤39岁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32.8%(108/329);月收入<2000元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61.4%(51/83),使用商业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居民针对口腔科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75.0%(6/8)、66.8%(44/64);月收入>10000元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26.7%(8/30),使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居民针对口腔疾病选择“社区口腔科”的比例为45.0%(239/531)。表明≤39岁居民、月收入>10000元的居民以及使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居民,其口腔就诊习惯相对更好。当出现口腔问题时,使用商业保险和月收入更高的居民,更倾向于前往二、三级医院或口腔专科医院就诊;而年龄在≥60岁、月收入<2000元和使用新农合医疗保险的居民,更倾向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口腔科就诊。这也反映出就诊费用支出以及自身消费能力,对居民选择口腔卫生服务存在较大影响,与莫静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3.3 社区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较为薄弱,主要由于社区对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社区居民对于口腔健康和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大部分人不重视口腔问题,只有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和不适时才愿意就医治疗。参与研究的口腔医生表示,居民出现口腔疾病时,认为仅需要简单治疗即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懂得如何保护口腔牙齿健康。患者出现口腔问题后更倾向于简单配药和充填,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治疗,常会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社区需要着重关注对居民的口腔知识健康宣教,以提高其口腔保健意识[8]。

4 小结与建议

4.1 完善针对社区居民的口腔健康宣教模式 提高居民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也是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重要一环,这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社区加大健康宣教的力度,还应该逐渐形成一套健康宣教模式[9]。瞄准宣传的端口,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方式,向特定人群输送符合其口腔状态和生活特点的健康知识,才能有效提高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10]。

首先,社区需要在其机构内部明确由谁开展、如何开展、开展的方式和宣传的内容如何、对哪类人群开展等,将完整的操作流程摸清楚以后,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健康宣教工作。可以利用每年“9.20”爱牙日,通过墙报、展牌、广播、电视专访、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中小学生宣传牙防知识;携带宣传板、标语、小旗和各种宣传材料,在辖区内人口流动最为密集的地区举办健康咨询活动;还可以组织牙防小分队,携带简易牙科设备,深入到社区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和牙病的防治工作等等[8,11];还可以与区域内广播电视等部门积极合作,通过各种平台大力报道和宣传爱牙日活动,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4.2 以辖区内居民的需要为导向,将口腔健康需求转化为口腔服务利用,形成“需要-需求-利用”的良性循环 通过加强对居民口腔知识的健康宣教后,居民实际的口腔卫生需要会被自身意识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口腔健康需求[12];同时社区口腔科在提升服务水平和硬件条件后,居民便会将其实际需求转向社区口腔科进行解决,从而增强社区口腔科服务的利用率;在居民利用社区口腔服务的同时,医疗人员对前来就诊的所有患者普及符合其口腔健康需要的相关知识,并让其了解社区可以提供的口腔预防保健服务和口腔常见病基础诊疗服务,深化患者对自身服务需要的认知[9],吸引居民前来社区就诊,由此完成“需要-需求-利用”的良性循环,既帮助居民解决口腔问题、形成口腔健康意识,也提高居民对社区口腔科服务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针对口腔疾病的就诊习惯较差,且不同年龄、月收入和支付方式的居民在口腔卫生服务需求中差异较大,要提升区域口腔卫生服务的质量,首先必须从区域居民的需要入手,在管理上以患者为中心,充分构建向预防倾斜、以宣教为重点、防病高于治病的服务战略。以此切实有效地真正迎合区域患者的需求,将区域内的口腔卫生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做到进一步推广和提升。

猜你喜欢
口腔科口腔卫生口腔疾病
《口腔疾病防治》被瑞士HINARI 数据库收录
吃饭老塞牙,小心口腔疾病找上门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临床预防干预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对口腔疾病作用的研究综述
口腔卫生师的职业与职责
肇事肇祸强制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卫生认知水平分析
口腔卫生宣教应用于社区老年人牙周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门诊口腔科消毒效果与有效干预措施分析
口腔卫生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