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新视角──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9-12-27 01:49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灌输思政课思政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已经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透过繁荣现象的背后,我们发现高职教育实则面临着诸多困难。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毋庸讳言,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1 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职思政课教师综合能力欠缺

思政课其实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而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理论功底不够扎实,平时又不注重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学习,不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讲课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只灌输不启发,很难使思政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对思政课就会失去兴趣。

1.2 高职学生基础差, 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人文素养、学习动力等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相去甚远。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思想和行为存在较大反差。据调查,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都不重视,认为它对将来找工作没有明显好处,认不认真学无所谓。

1.3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强调在理论课以外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受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育经费等的限制,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仍基本拘泥于理论教学,不能很好地进行实践教学; 有的高职院校虽有实践教学计划, 但没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1.4 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课、 轻思政课的倾向

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有的高职院校片面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课建设,而忽视思政课建设,在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1.5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协同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领导、学工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学生个人等各方面力量的全力配合。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方面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协同效应,因而立德树人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 推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视角

2.1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以政治性统帅学理性的立场必须进一步坚定。当今世界与当代中国都处于大变革中,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思政课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政治清醒,明确政治立场。同时,以学理性支撑政治性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哲学、法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学科。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单一,知识储备有限,学理能力欠缺,难以对大学生理论需求与思想困惑予以有效回应,难以对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予以充分剖析。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拓展知识结构。

2.2 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知识是载体,价值才是目的,要用丰厚的知识成果滋养先进的价值观念。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这个课的价值引领功能最直接、最鲜明。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将价值观引导作为根本取向,并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切不可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忘记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功能。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知,更要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无论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价值取向要鲜明,要使学生懂得提倡什么、摒弃什么,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净化心灵、塑造人格、坚定信仰,自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3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一方面,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即正面传导主流意识形态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高度融合力、强大传播力和广泛认同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选择和文化思想竞争中确立起来的,但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多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面临新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错误思潮、腐朽观念的侵蚀,一些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和认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或淡化。因此,思政课在坚持建设性的同时也要坚持批判性,即批判各种错误思潮、腐朽观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评价各种社会现象,明辨是非,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2.4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毋庸置疑,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但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理论素养不高,学习动力不足。为了保证科学的理论更易于被这些学生接受,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尊重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保证教材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给学生全新的知识感受。理论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能够指导人的行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军营等,去感受基层社会的温度,去体悟人生百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2.5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统一性是对多样性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统一性又是通过多样性来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目标、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又需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高职教师应当从高职学生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多样化探索,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2.6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进程安排、教学课堂组织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为此,高职思政课教师也要把自己锻造成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人才,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作用中教学相长,真正把思政课上到学生心坎里。另一方面,还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高职院校目前面对的生源类型多,有普高统招生源、普高单招生源、“三校生”统招生源、“三校生”单招生源、“转段”生源等,生源学情复杂。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加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学情研究,掌握学生思想观念的具体特点、最新动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思政课既有温度也有深度,既易懂也有趣,实现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同频共振。

2.7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一方面,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对灌输教育的否定评价,为灌输教育的合理性提供了依据。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灌输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科学的理论不可能自己钻进学生的头脑,也不可能自发产生,而是需要从外界灌输。灌输教育也要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问题,丰富灌输内容,拓展网络阵地,优化教学艺术,巧妙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思想对接。另一方面,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提出,奠定了启发性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灌输,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历史知识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启发性教育。在启发性教育中,思政课教师通过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辩论演讲等富有启发性的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2.8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好主渠道、同时开发多渠道。一方面,要坚持显性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结构、学生个性特点和学生接受习惯等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结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智慧教学模式,有效传授科学理论知识,锻造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情感素养。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要在思政课中渗透隐性教育的方法,运用人文精神熏陶、日常互动交流等隐性化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到其他课程,融入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生组织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过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这“八个相统一”,每一个都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只有紧密结合当前高职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推动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吸引力,才能让学生喜闻乐见、受益无穷。

猜你喜欢
灌输思政课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