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和提升策略

2020-01-10 02:22钱李红
科教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钱李红

(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当今社会,毕业季是大学生要面对的重要人生阶段,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其中,每位毕业生需要面对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毕业就业问题,毕业之际该何去何从,面对浩如烟海的社会职场,该如何给自己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位毕业生的前途,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是所有高校亟需解决的一项既严峻又紧迫的现实问题,任重而道远。

1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沿革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当时国家的招生与分配部门对于高校的招生政策有严格规定,由于名额有限,能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毕业后学生身披精英大旗,对于就业基本不存在问题。基于此种情况,各高校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0 世纪末,国务院于1993 年发布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 号)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高等学校除享受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按合同就业外,其余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1]1994 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教学[1994]3 号)中提出:“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2]至此,高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时代已经到来,为大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职业选择机会已势在必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历史上掀开了崭新一页。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高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缺乏就业指导部门,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一度被忽视。随着高校逐年扩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对于毕业后去向盲目无措,他们在校期间缺乏就业方面的专业指导,对职场应聘缺乏经验,以致于他们在求职中屡次碰壁,遭遇挫折,这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究其原因,连年扩招是造成人才和社会需求间不均衡的一个因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也是另一个关键因素所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所以高校应该健全机构设置,发挥就业指导部门优势,落实促进就业措施,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2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2.1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校而异,但课程体系不完善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学校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和“大学生创业基础”这类课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建构中没有侧重点。有些高校把这些课程和通识类的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在课程性质上等同认定,所以会出现学生选课自由,不选也可的情况发生。高校对授课形式、授课内容还是结课考试等方面也没有系统、完整的要求,这些诸多不良情况导致了课程知识点无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受益少,更何谈学以致用。从学生来讲,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时间较晚,给学生提供的课程资源也有限,学生缺乏对这些课程的重视度。很多低年级的学生认为就业是毕业生才需要考虑的问题,无需现在担忧。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又因专业学习难度高、任务重,备战考研、外出实习或者出国深造等事宜,也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些课程的学习上,导致了这类课程的开设没有达到目的。

2.2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目前,有些高校临到毕业季才开始发力推动就业,但是推进方法又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一般的高校采用的普遍方法就是给毕业生安排“满堂会”的灌输方式,例如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就业形势分析会、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会等,让他们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这些会议听则“高、大、上”,实则成效很低,学生对于这种宽泛的社会就业现状分析和讲解已索然无味,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所需。面对这种尴尬处境,冷静下来分析原因就会知道,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学校和就业指导部门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逐一分析和有效指导,所谓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就业指导也需要“一对一帮扶”。此外,由于高校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趋势了解不足,对分散的信息来源没有进行整合,“等”“靠”“要”的陈旧就业观念尚未转变,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亟需专业化

国内高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时,多数实行“教育厅、就业指导部门、二级学院”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为核心对接教育厅,再把上级文件的精神和要求传达给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负责落实。但据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高校毕业生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配备比应是500:1,由此看来,我国很多高校的师资配备没有达不到标准。因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只能从其他岗位填补空缺,很多高校会优先在辅导员岗位中选取数名专职或兼职人员,临阵磨枪,通过短期的就业培训,承担起学校和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这部分工作人员主要以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辅导员和个别专业课教师为组员,组成本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由于这些教师都有自身岗位职责,无法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特别是很多老师都缺乏就业指导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很难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帮扶”指导,造成就业工作在实际开展中有一定困难。

2.4 高校学生职业定位和社会需求脱节

“重专业轻实践”的现象在我国很多高校呈现“一边倒”态势,高校育人旨在培养学生如何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如何提升专业素养,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则关注不够,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渠道也相对较少。同时,学生在校期间,过度关注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缺乏实践,对自我认识不足,导致学生想当然的把自己定位于某些专业领域的特殊人才,过高的期望自己会成为理想中的职场精英,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他们仍没有转变就业观念,总是期望可以找到与专业完美匹配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对现状失去准确判断,对自我认知不足,导致了这些学生在就业去向和社会需求间失衡,甚至严重脱节,以至于他们就业困难、择业无方。

3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提升策略

3.1 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我国地方高校,按照上级教育厅的要求,应该设置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类课程。一方面,要明确课程性质,让大学生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应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为必修课,其它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可以设为选修课。在开设学期上也应作出调整,应尽量满足大学四个年级学生的选课需求。考虑到学生修读年级和所学专业的不同,为学生开设学涯生涯规划类的指导课程,让学生对职涯规划有个全面、系统、清晰的认识,并对他们在求职中起到引导作用,让他们真正认清自我,适应就业环境的随时变化,为毕业后顺利就业做好保障。另一方面,这些课程的开设应贯穿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夯实就业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让它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就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3.2 重建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高校的就业指导模式直接关乎到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在目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如果仍仅依靠学校力量已不能保证就业质量。因此,我们要重建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倡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全员参与”的新模式,各有侧重,合四方之力共同促成大学生就业成功。社会作为职场大环境,应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资源和良好的就业条件,让他们可以在职场海洋中展现自我,尽情翱翔。学校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引航人,需要精准掌控就业方向,及时了解就业动态,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引领学生一路前行。家庭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有力后援,应配合学校积极关注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献计献策。学生对于一所高校,他可能只是几万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他就是百分之百,所以每个家庭都应该引起重视,助力启航。对于学生本人,他们更需要有强劲动力,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联系,保持良好的沟通,摒弃之前陈旧的就业观念,形成“先就业,后择业”的现代择业观,有益于毕业后顺利就业,扬帆远航。

3.3 创建就业服务大数据信息平台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就业已进入到全新网络时代,互联网和就业的融合,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有力的保障。高校就业工作开展需要依托于网络,这就要重视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网络平台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一站式”服务,[3]为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提供保障。

(1)创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这个平台是对于手机用户和电脑终端操作都可以实现的,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访问。

(2)完善就业服务云平台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各类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布,这类信息最好可以精准匹配到每位学生,实现“一对一帮扶”。这个平台既有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课程培训、就业手续办理等功能,也有方便学校的就业信息统计、调查研究问卷、就业跟踪回访等功能,真正做到学校、学生互利双赢。

(3)加强就业服务云平台管理。此平台为网络信息平台,高校对就业服务平台的使用和账号管理应安排专人负责,落实到二级学院也要实行专人管理。对于第三方在服务平台发布的信息应核实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实现高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三者间的相互沟通和紧密联系。

3.4 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团队建设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9 号)文件要求,[4]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1)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化素质。这个时代,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对就业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就业指导方法,接受新的就业指导理念,还需要拓宽知识面,掌握诸多其他技能,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可以娴熟运用。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系统性培训。对就业指导人员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避免流于形式,整合校内外优质培训资源,以重点培养带动整体培训为导向,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线上线下均可,强化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构建就业指导团队全方位建设。新构建的就业指导团队共由三方组成。校级层面主要包括就业指导部门和就业指导类课程的指导教师,他们的工作职责是对全校的就业工作进行统筹安排。院系层面的团队应包括院系主要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分管就业工作的指导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其中,辅导员和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他们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所以辅导员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专业课教师也应该有选择性的纳入到就业指导团队中。他们拥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校外专家则主要涵盖了就业指导专家、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人士等。他们是高校和院系就业指导工作的有益补充,通过对市场形势、行业特征、用人标准的剖析,做出有力的补充指导。通过上述措施,真正实现高校就业指导责任全员化,各尽其能、团结协作,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作,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运用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手段为毕业生提供与人才市场需求相符的优质职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积极探索符合社会和市场共同需求的就业指导创新模式,实现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