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撷要

2020-02-14 09:09刘春莹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消肿黄芪水肿

郭 杰 冷 伟 刘春莹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咸阳712000)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肾脏疾病,在临床上较多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以肾小球基膜的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尿(尿蛋白>3.5 g/d)、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 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1-3]。其病理类型复杂繁多,一般预后较差[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6]。目前西医学对肾病综合征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及使用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等)等治疗方法,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容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大[7]。本病属于中医“水肿”“虚劳”等范畴[8-9],临床上我们采用中医药治疗效果好且副作用比较小。现将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1 喜用风药,疏风祛邪

感受外邪,肺气失宣,咽喉不利是导致慢性肾病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传变的重要途径[10],所以疏风解表药的使用是治疗的关键。“风为百病之长”,感受风邪,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且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其致病容易导致感冒,而感冒是诱发加重肾病综合征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抵御外邪、治疗感冒是治疗早期肾病综合征并预防其传变的重要途径。《内经》云:“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名曰寒热。”[11]78风邪致病,常可见头痛头晕、头项强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汗出恶风或无汗、口干渴、小便黄或恶风、身重、小便不利等症,一般会同时伴有眼睑甚或四肢浮肿,此时则选用《金匮要略》中的越婢加术汤,同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加减用药。若以咽喉肿痛为主,则予以荆芥、蝉蜕、牛蒡子、薄荷等清风之品,以牛蒡子及蝉蜕为主,常用量为8~12 g,可为药对,共奏疏散风邪、清热解毒之效,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若以咳嗽为主,则予以桔梗、射干等止咳利咽药,常用量为6~15 g;若以发热为主,则予以柴胡、黄芩等退热药,柴胡和黄芩是我们最喜用的退热药对,临床上常用剂量为10~20 g。通过使用风药,疏风祛邪,以达到祛除诱因,减轻症状,预防传变的目的。

2 擅用黄芪,补益脾胃

我们在组方用药中,最擅用黄芪,剂量20~150 g不等,黄芪为补气要药,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之功效[12],与白术配伍,能补气健脾,与防己合用,能利尿消肿。《素问》中的病机十九条之一是“诸湿肿满,皆属于脾”[11]156,水肿病人由于水湿内停,阻滞气机,导致脾失健运,食欲减退,纳差,从而导致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湿邪困脾,难以祛除,水湿与脾虚互为因果,所以水肿病人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补益脾胃为主。其主要表现为水肿,以头面部、眼睑部、四肢部为主,甚至全身浮肿。《灵枢·水胀》对水肿的症状做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11]132。治疗上最常用《金匮要略》中的防己黄芪汤,并加入陈皮10~12 g、党参12~15 g、茯苓10~20 g、山药15~25 g等补气健脾和胃之药,全方以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肺之气,配合其他药物,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固本驱邪之意。同时本着“因人制宜”的治病原则,根据服药周期的不同、病程的长短不一、病人的体质及年龄差异,给予黄芪的量也不同,一般方药黄芪的剂量用到20~80 g不等,病程短者量小、体质差者量大、服药周期短者量小、年龄大者量大;有的病人不方便服用汤药,嘱病人做成丸药,以水送服,此时的黄芪剂量会用到80~150 g不等。除此之外,嘱病人自行购买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等补益脾胃的中成药一同服用,以增强疗效。

3 活用丸散,补阴助阳

灵活准确无误地选取与使用中成药,也是一大特色,能够直达病所,缓解症状。肾病综合征晚期病人,由于病程日久,正气耗伤,身体比较虚弱,表现出来的症状以虚为主,尤其是肾虚,包括肾阴虚和肾阳虚。对于肾阴虚病人,一般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颧红、自汗盗汗、口咽干燥、失眠心烦、耳鸣、腰酸遗精,大便干,尿少色黄[13]313。治以滋阴补肾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能太过,以防伤害阳气,故一般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左归丸和六味地黄丸这两种中成药之一。若单纯肾阴亏损,则选取左归丸,若阴虚伴有内热,则选用六味地黄丸,再加几剂利水消肿的中药汤剂,常用的药物有茯苓10~15 g、泽泻20~30 g、车前草12~15 g、白茅根20~40 g等。对于肾阳虚的病人,一般表现为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尿量减少,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㿠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13]313。治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一般选取右归丸或济生肾气丸中的二者之一,若肾阳虚偏重,则选取右归丸,若水肿偏重,则选用济生肾气丸,再加中药汤剂以温阳利水,常用的药物有茯苓10~12 g、猪苓12~15 g、附片10~15 g、巴戟天15~30 g、淫羊藿15~30 g等。无论肾阴虚或肾阳虚,都会合用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等补益脾胃的中成药,因为肾虚常常伴随脾虚,两者同补,更加促进药物吸收,增强疗效。再者,肾虚日久,一般会出现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的表现,这时一般会左归丸和右归丸同时使用,阴阳双补,缓解症状。

4 巧用卫矛,去菀陈莝

在活血化瘀方面,选药比较独特,一般巧用卫矛和益母草,其中卫矛我们习惯称鬼箭羽。《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提到“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三个治疗水肿的方法[11]107,“去菀陈莝”,即攻逐水饮之法,为治疗阳水中瘀水互结的一种方法。水肿后期,病程日久,水湿停留不去,难以消除,日渐形成瘀血,阻滞体内,从而导致气机不畅,三焦壅滞,全身水湿不化,加重本病,所以祛除瘀血是缓解病情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瘀水互结的病人,一般表现为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13]314,治法为活血祛瘀、化气行水。通常给予自拟活血方,常用药物有:鬼箭羽15~30 g、益母草10~20 g、丹参10~30 g、当归10~15 g、川牛膝9~15 g等,其中鬼箭羽使用最多,鬼箭羽有破血之功效,与益母草的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相配合可活血消肿,在肾病综合征后期治疗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并且适当加入少量利水消肿之品,化瘀药与利水药同用,共奏活血化瘀、化气行水之功效。

5 重视预防,以治未病

疾病的治疗虽然至关重要,但预防调护依然不可或缺。《黄帝内经》曾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和“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思想,我们深受启发,对于后期的预防调护尤为重视。每当患者出院之时,定会嘱其慎起居、避风寒,预防感冒,合理饮食,控制感染,并且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患病机率。

6 病案举隅

祁某某,女,10岁2个月。2019年1月21日初诊。

主诉:确诊“肾病综合征”1年余。现症见:双侧眼睑、颜面部、双下肢水肿,偶有右下肢酸困无力,时有腰酸,自觉精神状态差,体弱气短,嗜卧少动,平素易外感,时有烘热汗出,汗后身凉,偶有盗汗,口薄,纳呆,眠差易醒,醒后入睡更困难,大便可,小便泡沫多,起夜3~5次/晚,舌红、边有瘀斑、苔白,脉细数。2019年1月19日查尿常规示:尿蛋白(++),隐血弱阳性,余无明显不适。诊断:肾病综合征。辨证属肾气亏虚,水失气化,瘀血内阻。治拟益气补肾,利水消肿,活血化瘀。予以自拟验方。处方:

黄芪30 g,茯苓12 g,猪苓12 g,薏苡仁15 g,苍术12 g,丹参15 g,柴胡10 g,黄芩12 g,当归12 g,白茅 根30 g,白术12 g,甘草9 g,金 银 花12 g,半枝莲20 g,黄柏10 g,金荞麦15 g,生地黄20 g,白花蛇舌草20 g,鱼腥草15 g,大枣3枚。14剂,每日1剂,水煎400 mL,早晚分服。

2月3日二诊:连续服用14剂之后,诸症均有改善,颜面部、双眼睑、双下肢水肿明显消退,腰酸有所缓解,身倦体乏明显好转。后每隔2周于门诊调整中药。

3月12日复诊:患者感冒,在前方的基础上去黄芩、黄柏、金荞麦、白花蛇舌草、鱼腥草等,加入连翘、薄荷、防风、紫苏叶等治疗外感的中药。

3月19日复诊:感冒明显好转,继续以首诊方药加减。之后,每隔一周调整处方,3个月之后,各种症状均已消失,神志清,精神可,纳眠可,二便正常。之后嘱患者以每日3次,每次10丸的剂量服用桂附地黄丸3个月,结果状况佳,无不适,遂嘱患者预防感冒,合理饮食,不适随诊。

按:该患者以水肿为主要表现前来就诊,用药以利水消肿为主,选用黄芪、猪苓、茯苓、薏苡仁、白茅根、半枝莲、金荞麦利水渗湿,利尿消肿;又通过问诊得知,患者平素易于外感,嗜卧少动,说明体质较差,素体虚弱,选用黄芪、白术、甘草、大枣补气健脾,提高免疫力;患者腰酸,烘热汗出,盗汗,有阴虚内热之表现,选用黄芩、黄柏、苍术、生地黄、柴胡清热养阴;加入白花蛇舌草、金银花、鱼腥草为经验性用药,以清热解毒,预防传变;根据观察患者舌象,舌边有瘀斑,考虑有瘀血表现,故加入少许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因方药对症,故效果显著。后复诊又出现感冒表现,故方中加入解表药祛除外感,巩固药效,待感冒好转继用首诊方药加减。中药治疗4月余,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各项指标均无异常,但考虑到患者素体虚弱,给予口服中成药桂附地黄丸3个月之久以增强体质,温阳益肾,提高患者免疫力,之后回访患者无不适感,遂嘱咐患者各项注意事宜以减少疾病复发。

7 结语

肾病综合征是肾病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外邪、脾虚、肾虚、血瘀为本病四大病因病机,并总结出独特的治疗方法,常用牛蒡子、蝉蜕、柴胡、黄芩等祛风解表,用黄芪、白术、茯苓、薏苡仁、猪苓、白茅根等利尿消肿,用鬼箭羽、益母草等活血化瘀、攻逐水饮,用左归丸、右归丸补阴助阳,经临床实践,疗效颇佳,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消肿黄芪水肿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黄芪是个宝
我不胖,只是有点肿——妊娠水肿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HPLC法同时测定妇康消肿丸中4种成分
做个瘦子 送走水肿肌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