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促教 以“情”育人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策略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情趣美的信息技术

(集美区高浦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素养,而审美情趣作为文化底蕴素养中的一个基本要点,是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抓手。审美情趣是指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纵观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信息技术教材的编排具有基础性特点,侧重于知识技能的习得;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侧重于专业化的技能操作讲解,缺少美的素养;学生评鉴作品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对作品的拓展和应用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整合教材,编排美育主题

“真、善、美”是审美的准则。其中“真”是美的生命,没有真实的事物,不会被欣赏者肯定;“善”是美的客观标准,是指符合人类功利目的,对人类发展有益的事物;“美”则是一种感性的心理状态,凡是能够促使人们热爱生活、愉悦身心、启迪智慧的事物就是美。情境教学利用艺术的直观性,创设相关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教学变得有趣有情。[1]通过从单元内、单元间整合教材,挖掘教学上具有“真、善、美”的审美主题情境,可以促进审美情趣的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良心纯洁、精神正直、情感和信念端正。”首先,美育视角下的教材整合,要将形式美和内容美纳入教学中。形式美上,可以从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入手,创造优雅环境,利用美的图片、音乐及视频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上的熏陶。内容美上,可创设美的故事主线、人物传记等。其次,课程主题要突出时代性和新颖性。时代性是紧扣时代背景,如社会热点、新闻等;新颖性是在主题中创设新颖的内容或活动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主题的呈现要系列化,以某一情境或主线贯穿几堂课或一整学期的课程。

例如,三年级上册绘画单元,可以创设“文明交通我能行”主题活动。将每课分散的知识技能融入一张主题画“文明交通我能行”,以半成品形式呈现只有斑马线的交通图。学生运用规则图形工具画卡车、路边的大楼、星空等景物,逐步完善文明交通图,不仅习得每课的知识技能,而且感受到遵守交通文明是对个人生命安全的负责,更是对家人、对社会的负责。这种充满“真善美”的主题情境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让学生在思维与灵感的碰撞中培养审美情趣,在“作品美”中融入情感价值。通过整合教材,创设主题情境,不仅能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幅有主题有意义的完整作品,而且能充分利用审美教育的形象性、情感性和直觉性,使学生持续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从而达到审美技能方法的积累,突破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束缚。

二、“三点”讲练,创设美感课堂

课堂中美的领域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自然美”是指思想和行为上的美,包括健美的体魄、道德和规则及娴熟技艺三方面的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的自由创造,能有意识地引导人们的审美意识,[2]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又不等于生活。“社会美”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由于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语言具有专业、规范、操作性强的特点,往往使学生陷入枯燥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应从“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领域精练语言,将专业化的信息技术语言转化为趣味、幽默、形象的美感语言。一是重点突破式讲练,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教师开展精而少的讲,充分利用德育例子,引入相关的故事、成语、歇后语、俗语或寓言等。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现精而全的练,从而提升审美思维能力。二是亮点切入式讲练,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要从教材中提炼出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暗含“美”的价值,恰恰是本课的“亮点”。由此切入,配合相对应的课堂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三是基点应用式精练,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基于本课基础,精心设计课堂操作任务,内容层层递进,以综合性练习为拓展,任务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经验水平,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习得。

例如,“开启网络之旅”一课,首先重点突破“因特网”“IP 地址”“浏览器”等专有名词。将“因特网”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浏览器”比作“小船”,“IP 地址”比作“目的地的地址”,将学生比作“船长”。船长要去网络的海洋中探险,就要拿到藏宝图,找到目的地的地址,也就是“IP 地址”。接着,挖掘情感亮点,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熏陶心灵,提升情感和美感体验。最后布置综合应用练习,搜索郑和下西洋的旖旎风光,巩固基础,拓展应用。一场充满语言魅力的视听觉盛宴,使审美情趣扎根在学生心中。

三、评鉴作品,提升审美感受

美的特征具有感染性、新颖性、社会性等特点。美的感染性是指人们的情感被“美”的生动形象所吸引。[3]美的新颖性是指“美”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和前进,呈现出新鲜性、理想性、创造性等特点。[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同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所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受人们实践活动的约束。[4]新课程强调,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要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创造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为评价重点。因此,评鉴作品要遵循美的特征,让学生在众多作品中发现他人作品美的元素,提升审美感受。信息技术学科的作品评鉴,要灵活多变,可以利用口头评鉴、星级评鉴及网络评鉴等方式,结合自评、教师评、小组评三种评价模式,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而且要注重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美。一般每学期建议开1-2 次评鉴会,也可穿插于每课的教学中。

例如,电子报刊的作品评鉴环节,学生主观上更注重寻找作品的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的时候,根据美的特征,从多个角度展示“美”。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从作品是否新颖、感染人和社会美等特征入手。具体可以从刊头设置、字体大小、排版、插图、颜色搭配、内容等多方面来评鉴作品的美感,或从表现手法、情感态度、创意等角度进行鉴赏。其次,引导学生自评后进行小组内评价,从美的感染性、新颖性及社会性特征的角度展开评价。最后,进行全班展示评价与师生共评,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和鉴赏他人的优秀作品,提炼美感,多渠道获取美的创作灵感。

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能互相替换。在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落实核心素养。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学习美育知识,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挖掘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信息和资源,与教学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打造充满魅力的信息技术课堂,让学生在美的艺术殿堂中快乐地习得知识,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

猜你喜欢
情趣美的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诗词要有情趣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