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生成路径探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

2020-03-03 15:00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戴 碧 瑶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广东 东莞 523125)

《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了新时代教师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并提出新时代教师应做“四有教师”,即新时代教师要具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应做“四个引路人”,即新时代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此外,还要做到“四个统一”,即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意见》不仅包含了对教师发展必备品格的要求,还包括对教师关键能力的需求,而这些正是我国当前和未来教师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1]。教育部在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因此,“核心素养”便成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性要求。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涉及各个学科,但是高中语文作为最基础的通识学科,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等,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通过有效的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也相应出现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主要包括高效的知识输入能力,比如阅读能力、加工能力、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的能力等;更重要的则是输出能力,比如语言交流能力、写作能力、陈述和解释的能力等。对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依托于上述能力的要求为基本框架展开。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构成的实质内涵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进程不断推进,高中语文开始注重学生的素养训练。传统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输出知识,教师在课堂环境中进行知识的传授。随着教育理念以及高等教育考核对于学生要求的转变,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化时期人才的必备能力。因此,世界各地陆续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许多国家也推出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虽然各国教育改革路径并不相同,但核心理念都是相似的,都需要通过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的思考模式,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接收者。这意味着纯粹的知识教授方法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转变为综合能力的训练,这也意味着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为细致和有针对性的安排。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学科获得的一种发展状态,即语文素养呈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础,具有连续生成性。这是高等中学生通过语文这门学科发展自我思维能力的一种学习实践。语文课作为人文知识的基础获取渠道,在义务教育中本来就占用很大比重。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非常复杂,涉及许多面向,在培养方法和生成路径方面较为复杂和灵活。关于高中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作了明确而规范的表述。该《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2]由以上要求也可以看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从实践能力入手,但最终的目的也是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具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内容,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一)更有效的表达: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交流工具,是一套复杂的表意符号系统。而自我表达和与同类交流是人的本能,也是人链接个体与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育而言,交流和表达的语言文字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高中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基础表达能力。但是由于思维发展的不成熟,对于整合、归纳的能力还处于未完全习得状态,因此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对于词汇的运用,对于表达的宏观把握都稍有欠缺。因此,高中的语言训练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在表达中建构框架的能力,表意要清晰有条理。另外,语言除了清晰表意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美感。语言应该是生动和优美的,才更加有利于人际间的交往与沟通。因此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除了清晰表意之外,还需要有更加丰富的词汇来支撑更加多角度的表达。语言运用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清晰表达自我的能力,而且通过阅读和交流,学生更应该具备拥有美感的表达能力。

(二)更清晰的思考: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是个体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表达,也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语言是思维的客观反映,思维依靠语言表达才能有效进行,没有任何一种思考是脱离语言进行的。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客观外在形态。因此,语言能力的根本其实是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活动的外在表征。思维活动的培养具有年龄阶段性的特点,在高中的学习阶段,人的大脑也正处于整合、归纳、分类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语文作为直接训练表达能力的科目,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思维的过程是清晰的、有逻辑的,才能够生产出清晰的、有逻辑的语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词汇,对事物也有了全面的认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锻炼学生各项思维能力。

(三)更美的生命体验: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作为一种更高阶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更为抽象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的认知能力的要求更高。语言除了是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之外,还承载着一定的审美价值。文学就是由文字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产物,学生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可以品味文字之美,也可以尝试生产文字之美。对于文字的审美品味提升了,自然可以鉴赏美和表达美。因此,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品读经典文学作品就极为重要。而且阅读文学经典,也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建立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建立对于美的丰富认知,更加有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在体会语言文字规律的基础上,升华个人对于生命的更健康和宏大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其核心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丰富个人的知识体系,并且建立个性化的文字表达系统,在阅读和写作中,不断提高对于美的认知。

(四)更开阔的视野:文化传承与理解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将文化定义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俗。而后关于“文化”的定义不断丰富,往往有哲学的、艺术的、历史学的、社会学的、人类学的不同视角,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复杂性[3]。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凝结在劳动实践中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文化也往往与地理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个地域都有专属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当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或者培养健全人格,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更为重要的内容。教育也应当以传承文化和开阔文化视野为要求。当今世界科技不断发展,在多变的社会进程中,个体更应该有意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提升个体的文化品位,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诉求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有序推进,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首要目标。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与心理的层面都日渐成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语文教学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决定着能否为这个时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这一目标的生成,需要主观与客观的互动调整,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外部条件和不可忽视的时代诉求。

(一)教师:教学与研究结合

教师职业在社会的职业属性里地位特殊,有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同时以自身的教学方式与素养魅力影响着未来将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年轻人,进而影响着时代的观念。高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与语言能力,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洞察力,在了解学生身心、行为、学习特点的前提下,配合适宜的方法策略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综合运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开阔的多元认知视角,引导形成正确健康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理念。相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与思考能力,不再停留于跟读模仿等初级阶段,也不拘泥于单纯的阅读书写层面,而是要了解学习整个学科的特点、动向、发展规律以及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理解。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也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语文教学,而是要形成引入学科理念,引入文化理解等高一级别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与研究的有效结合。教学是基本层面的常规工作,而研究则是将教学效能推向更高级别的最佳手段和有效途径。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要二度开发教材,把握教科书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发挥独立钻研教材的主动性和教学的创造性;探索包含课程目标、课程规划、教学方略、评价方案等基本内容的专题教学模式,致力于语文学科教、学、评一体化。

(二)学生:共性与个性结合

语文教学不是仅仅局限于讲解和传授知识,而是要慢慢引导学生的理解力、情感共鸣力和判断力。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时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等,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整体能力提升的要求,也是高中阶段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内涵。处于高中学习时期的学生,有着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存在差异化的问题,因此不能强求趋同性的发展[4]。对语文学科而言,有些学生擅长阅读、有些学生擅长写作、有些学生擅长背诵、有些学生擅长总结分析,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长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鼓励其长处,弥补其短板。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特点,注重共性和个性的有效结合。教学中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和个性化表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实际需要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并用擅长的方式表达、展示学习结果。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启发的愉悦氛围,让不同学生、不同观点不断进行碰撞和交锋,让学生的自我认识不断深化。以往的标准化考试,对于学生的评价是相对固定的,教育的常态化变成了学生的相似性发展,这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时代要求的。一定要看到学生在精神层面、心理层面的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才是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突破。

(三)课程:静态与动态结合

新时代的课程改革,对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了明确的说明,即掌握主体性的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而是学生。学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去参与课题学习,独立开展思考和分析,才能实现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更新。课程作为学校展开各类教学的重要载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程的展开方式往往局限于教材、课本、讲义等媒介、而主要手段也常常仅限于教师宣讲、学生跟随。随着对于核心素养提升问题的提出,课程要打破这种静态为主的模式,尤其是高中的语文教师不能再仅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而是要注重各类资源的开发与活用,让课程由单一静态化变成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模式,形成教育的合力,提升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多样化知识的输入,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5]。如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和学习活动设计,精心选择一些扩展延伸的阅读资料,提供支架性学习资源,有效地开展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展开小组讨论与合作的教学模式,将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点、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分组搭配,取长补短,做到带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讨式学习等,从而多角度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以及正确的团队合作意识。

语言知识的结构化是通过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自我发现、梳理与建构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来形成和发展的。坚持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亲自体验,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完成任务,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应用话语系统。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生成路径选择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除了是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更是一种不断在更新的教育体系,需要不间断的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需要具备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一)阅读指导启发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认识大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知识不断加入,学生需要不停分解新的知识,将其组合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也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学生才能灵活的掌握。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高效阅读,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发挥强大的指导作用。首先,阅读材料的筛选就是一个关键点,教师应该能够从各式各样书籍中挑选出最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材料。选择的内容要足够经典,能够反映一定的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在掌握文史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神韵和价值理念,在语言品析中受到文化熏陶接受情感教育,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让语文学习与文化学习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阅读材料所选择的内容还需要是健康、积极的,以便在高中时代就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6]。尤其是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正能量的书籍应该成为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最后,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还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知识不能全盘接受,而是需要带着批判意识的分析,以便形成学生自己筛选阅读文本的能力。

(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研究能力对于一个有志于进行深度学习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项能力需要在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同步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提升研究能力本就是教师的职责,在此之外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研究意识,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对于高中语文学习而言,教师对于规定的文学篇目,应该能够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研究型任务,并且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形成学习成果的过程。问题探究式学习是经验取向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不断的反思。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背景资料,自主寻找篇目重点,自主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与汇报。无论课文的作家生平背景,文章的写作时代背景,文章人物描写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等问题都可以成为探究的问题。学生也需要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任务型的研究学习,学生会将研究型学习方式的体验内化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面对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将一篇课文篇目根据章节的整体重难点将值得研究的问题甄别出来,供学生深度探究,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发现的乐趣、探索的愉悦、深刻的理解和取得学习成果后的自我效能感,在提高学习过程的质量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三)高效写作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阅读能力是一种输入知识的能力,而写作能力就是一种输出的能力。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效果就在写作中体现。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对自我的生命体验进行表达,也可以通过文字与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之前的教育,高中生已经可以使用语言文字进行基础的描述和表达,而高中语文就是需要将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运用在写作中,也就是说就单纯地描述世界已经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在严密的思考和分析之后客观地表达自我的观点。写作是一项创作型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应该能够做到发散思维,熟练且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进行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创作型的文字生产之外,还需要对以往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做出综合性反馈[7]。所以,写作也是一项训练综合能力的任务。作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引导学生借鉴单元课文选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实践,提升写作素养,更要在写作教学中鼓励独立思考与创意写作。而且高中生情感体验丰富,写作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表达自我的渠道,以便他们可以将一些对于生命的思考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因此,对于高中生而言,写作不仅是一种创作能力,也是个体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情感能力。

(四)综合学习训练学生思维

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需要摒弃单一的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尤其不能对照课本在课堂上被动地给学生讲授。高中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目标致力于将原有碎片化状态的知识、能力训练目标转变为一个综合的整体。事实证明,碎片化知识、轻综合性能力的课程与教学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应该形成一种合作的状态,建立一种教学相长的综合性学习氛围。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我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新知识要有更敏锐的感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声音,多倾听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由此形成更为健康的课堂生态。其次,教师要能够锻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比如,可以在课前布置相应的阅读作业,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某项知识的背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探究和钻研的意识,尤其是在各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应该安排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分享。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出来,另外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最后,在不同的知识中建立连接,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整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在课堂讲授前安排适当的阅读预习,其目的也是为了锻炼学生在海量资料中识别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后教师也应该安排更多的扩展性阅读,以发散学生的思维[8]。学生只有在更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思维能力也才能达到有质量的提升。

四、结 语

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当代背景下,应该如何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锻炼学生自主思考,高效阅读,积极写作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格健全,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高中生,为学生日后的高等教育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