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城乡居民生活变迁研究

2020-04-22 20:27安培培刘波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乡居民

安培培 刘波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新中国铿锵前进的步伐,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等方面显著改善。但是与全国水平相比, 山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现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进一步加快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用发展的成果促进山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山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2-0052-06

人民生活变迁是社会变迁最直观、最有价值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谱写了山西发展的壮丽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连年战乱的摧残和反动旧政权的破坏,山西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城乡居民的生活相当贫困。194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年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2.5元。新组建的山西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确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時提出了山西的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从1950年开始,通过执行国家统一的财政政策、没收官僚资本和具有浓厚封建性买办资本、土地改革、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一系列措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使山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底,山西工农业生产均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市场和物价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52 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9.3亿元,比1949年增长66.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9倍;财政收入完成1.8亿元,增长了20.6倍;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已达到了126元。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山西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措施,在1957年提前胜利完成了任务。据统计,1957年全省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达到42.2亿元和22.9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71.2%和49.9%;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2亿元,比1952年增长74%;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5亿元,5年中增长近1倍。“一五”时期被称为解放后山西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1957年全省人均消费水平也从1952年的71.4元提高到92.2元,人均消费水平增长了29.13%。全省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比1952年提高了45.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收入从126元增加到196.9元,增加了56.3%,农民住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到80元,增加了近30%,每个农民的消费品购买力提高了3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额也由1952年的1 042万元提高到9 638万元。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次会议通过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但在实践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进入1958年后,山西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冒进思想的指导下,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导致了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使山西经济发展遭受了很大挫折。1959至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更是将山西人民生活推到了比较困难的境地。全省农业总产值连年下降,市场商品供给出现短缺,财政连续4年赤字。农民收入也从1957年的80元减少到1959年的67.55元。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党中央在1961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山西坚决贯彻执行这一方针,通过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回笼货币、消灭财政赤字等措施,有效地压缩了财政支出,稳定了市场供应,使全省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到1965年,山西的国民经济终于从困境中走了出来,重新出现了稳定、协调、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全省工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当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9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50.6%,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了94.6%。1962年,全省人均消费水平103.3元,比1957年的92.2元增长了12.0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80元增加到94.40元,增加了18%。1965年全省农民纯收入为91.8元,比1957年增加11.8元,增长14.8%。农民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由76.7元增加到85元,增长11%。

正当山西经济状况日益好转之时,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到1976年十年间,山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改善。特别是农村推行极“左”路线,“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广大农民正常的家庭副业生产,关闭集市贸易,在生产中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更加缓慢。虽然如此,1949年以来,山西人民生活总的趋势还是不断改善的,1978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4元,比1952年增长175.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6年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实际增长18.5%,平均年增长4.6%。197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1.6元,比1949年的52.5元增加了49.1元,年均增加1.69元,递增2.3%。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山西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以生存为主,食品比较短缺、营养不足,衣着以保暖为主。1978年山西人均消费支出为90.64元,比1952年增长20.34元,不考虑物价因素,年均递增速度也只有1%。这一时期总的来说是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温饱生活而奋斗的时期。

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大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从此山西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我们党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山西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快了对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山西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山西经济社会随之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尤其进入新世纪,随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山西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又快又好发展的态势,山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

(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收入构成明显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一时期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从1978到1992年的14年时间里,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番多。从1978年的301.4元增加到1992年的1 622.8元,年均增长为12.9%。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6 234.3元,是1992年的3.8倍。与此同时,随着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落地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2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7.01元,比1978年的101.61元增长了6.2倍,年均增速高达14.6%。2008年農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 097.2元,是1992年的627.01元的6.5倍,年均增速为13.2%。到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6 356.6元,比1978年增加了62.6倍,年均增长达到12.9%。另外,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构成也发生变化,收入渠道不断拓宽。除了工资性收入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之外,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比例在不断提高。1978年与2012年,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从93.3%和70.9%下降到66.8%和49.9%,分别下降了26.5和21个百分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从15.6%上升到36.72%。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达1 143元,是2008年202.3元的5.7倍。

(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

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其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也在进一步发生改变。2012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2 756元和6 184元,比1978年的275.4元和90.64元增长46.3倍和68.2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1.9%和13.2%。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

1.食品的营养性、多样性。“民以食为天”,居民食品消费的变化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又反映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逐渐改变,饮食已不单单是为了温饱,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质量,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乡居民外出就餐的次数越来越多,饮食生活方式由单纯的家庭用餐,改为有选择地到餐馆聚会。居民在外饮食消费成了新的消费亮点。大棚技术和物流的发展也让新鲜蔬菜四季不断、南北水果四季飘香。

2.衣着服饰时尚化、个性化。衣着消费是最先体现消费观念变迁的,也最为直观。改革开放前,由于温饱被摆在首位,人们对服装最基本的需求,就是保暖、护体,根本无暇顾及样式、色彩和个性。城乡居民服装的样式主要是中山装或解放装,颜色是灰蓝黑,十分单调。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着装观念发生了变化,不仅追求服装的漂亮、时髦、个性化,而且更追求舒适得体。人们的服饰行为开始向着开放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奇装异服”成为了开放与个性的象征。这一时期,山西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比重明显上升。数据显示,2012年山西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 529.47元,比1978年的47.8元增长了近40倍,年均增长10.73%。

3.耐用消费品的快速普及。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且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从20世纪80、90年代的“新六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照相机),到21世纪以电话、家用电脑、小汽车等高科技产品为主的家庭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和普及速度非常快。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洗衣机103.4台,冰箱91.81台,分别比1980年的1.6台和0.3台增长了64.7倍和306倍。2012年家用电脑每百户为74.07台,比2008年的47.21台增长56.89%;2012年家用汽车每百户拥有量为20.81辆,是2008年的2.59倍,增长了158.8%。

4.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在城市,山西省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针对城镇居民住房困难,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住宅,另一方面借助市场力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城市住宅,使山西城镇居民住宅条件有了质的改变。数据显示,80年代中期,山西城镇居民人均拥有住宅建筑面积6.74平方米,2012年增加到30.64平方米,增长了4.5倍。在农村,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居住条件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山西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建房出台了很多补贴政策,农村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数据表明,2012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6平方米,比1978年的9.4平方米增长了3.5倍。

5.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电影、电视、文化书屋的普及,使得往日封闭单调的娱乐方式被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方式所代替。交通出行的改善也使外出旅游、社交往来,以至境外观光等这些在改革开放前很少涉及甚至不敢问津的事情,变为司空见惯的活动。高速公路的建设、火车的提速、民航的发展,使普通百姓实现了“日行千里”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旅游已不具有向人炫耀的价值,更多的人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居民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 813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189.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2亿美元,国内旅游者1.9亿人次。

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2年至今

2012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民生改善这条主线,积极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消费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山西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广大人民群众从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中得到实惠。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山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加大省财政资源向农村覆盖的力度。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 035元和11 750元,比2012年增加10 803元和4 686元,增长53.40%和66.34%,年均增长分别为7.39%和8.85%。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5.01%)2.38和3.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快于经济增速。从名义增速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46个百分点。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新兴消费不断涌现

随着山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消费结构提档升级,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消费亮点层出不穷。2018年,山西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9 790元和9 172元,比2012年增加7 025元和2 988元,增长55.03%和48.32%,年均增长分别为7.58%和6.80%。同时,居民消费由发展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

1.追求绿色、快捷、美味的饮食体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山西城乡居民饮食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有了更高品质的要求,更加追求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以及“体验”上的感受,消费层次明显提升。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正改变着餐饮运营和用餐方式。以快餐业为例,从美团外卖,到诸多餐饮团购网站,再到正在呈井喷式出现的外卖O2O平台,人们的饮食用餐越来越方便快捷。

2.衣着服饰品牌化、功能化。2012年以来,山西城乡居民从在衣着服饰方面由功能性需求上升为情感需求。一方面,由于品牌代表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和个性,并与成功、富有等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这一时期人们对服饰的品牌意识增强。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新消费时代的背景下,人们的衣着消费需求正在向人性化、多元化升级,功能设置上配以智能化。比如,近年来,卫生类(吸汗衫、杀菌服、排湿衣)、保健类(半导体丝袜、磁疗鞋、按摩服)、智能类(智能穿戴设备)等各种功能性服装逐步开始走入大众生活,未来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3.耐用消费品高档现代,升级换代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日趋高档化、现代化,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明显加快。全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汽车等新潮、高档、高品质的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普通百姓家。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山西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达35.56辆,比2012年的20.81辆增加14.75辆,年均增加11.31%;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汽车16.63辆,比2012年的6.48辆增加10.15辆,年均增加20.74%。另外,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更快的更新换代速度,更加凸显了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现代化。

4.住宅人居环境不断改善。2012年以来,山西城乡居民住宅环境和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一方面人均住房面积越来越宽敞。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12年的30.6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4.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2012年的32.39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8.1平方米。另一方面住房来源趋于多样化。山西建立了符合本地特色的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按照不同人群特点和住房需求,分类解决群众住房困难问题。2016年全省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1.81万套,占年计划的102.9%;建成保障性住房17.63万套,占年计划的117.5%。2017全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1 084.62亿元,为20.14万户城镇住房保障家庭发放租赁补贴;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24.15万套、建成37.58万套,约110万棚户区居民出棚入楼。2018年全省政府投资公租房累计分配25.32万套,分配率为92%,达到了国家基本要求。

5.精神文化生活多彩多样。随着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已经到来。这不仅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更大的推动力,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旅游业日益成为山西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消费逐步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也成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元素。据统计,2018年山西旅游总收入为6 728.70亿元,是2012年1 813.01億元的3.71倍,年均增长24.43 %;2018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70 378万人次,是2012年19 434万人次的3.62倍,年均增长23.92%;与此同时,出国旅游成为新的时尚。2012年,山西省共批准出国境人员70.6万人次,同上年相比增长52.78%。除了外出旅游外,城乡居民开始更加注重日常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影、运动健身、观展和“互联网文化”等不同形式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城镇居民的青睐,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

四、面向未来:城乡居民生活前景辉煌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演变进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山西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新的要求。面向未来,新的征程任重道远,人民生活前景辉煌。

(一)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山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但仍有以下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不仅是社会分配不公的表现,也是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依然存在。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来看,2018年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额为19 285元,是2010年城乡收入差额10 000元的2倍,是2001年城乡收入差额3 000元的6倍,是1978年城乡收入差额199元的97倍。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农村居民收入仍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而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从相对差距来看,山西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从1978年的2.95倍下降到1984年最低点1.52倍,然后从1985年的1.66倍上升至1994年2.9倍,之后再从1995年的2.74倍下降到1999年的2.41倍,紧接着从2000年的2.41倍扩大到2010年的2.95倍,而后从2011年的2.88倍开始回落到2018年的2.64倍。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呈“W”型分布,且呈显出新的拐点。总而言之,山西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在扩大,相对差距在缩小。

2.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山西省作为我国中部经济较落后的省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从绝对差距来看,从1978年到2018年,山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明显,在全国的排位比较靠后,但山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很多。从相对差距来看,山西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城乡收入的相对差距总体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即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W”型。但总的来看,全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略比山西省平缓一些,说明山西对中央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更加敏感一些。

3.城乡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偏低、动力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经济增长的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消费对山西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高。进入新时代,多种消费新业态在城乡居民消费中不断涌现,一方面推动着居民消费方式、消费热点的快速转换,另一方面促进了居民消费的不断转型升级。虽然山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但总的来看,城乡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不高,消费动力不足。2012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 211.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6 674.5元低4 462.97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 566.1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 908元低341.81元。截至2018年底,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 85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 112元,增长6.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 124元,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而山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 79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 172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对未来城乡居民生活的展望与期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山西省委省政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深入推进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1.健全城乡居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仅是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评估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一要把增加居民收入纳入山西省公共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居民增收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富民增收政策体系,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使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重点突出“四个群体”(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的增收,并在继续发挥工资性收入支柱作用的同时,使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逐步成为居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新增长点以及必要补充,从而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2.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差距。从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全方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村财政支出的力度,出台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推广农业多元化发展模式,尽快缩小城乡差距。为此,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继续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使农民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调动农民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统筹推进工业用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城镇化用地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工农业协调发展。二要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挥资源优势,增加市场紧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加结合,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三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降低交易费用来增加农业收益,从而让农民分享三产融合带来的红利。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居民预期支出的压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从而减轻居民对未来的支出压力,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为此,一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通过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工伤保险覆盖面,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二要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切实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调控供应,继续做好棚户区改造,加快农村危房的改造,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三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全力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同时应积极鼓励多元化主体对教育的支出,减轻城乡居民的教育负担。

4.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根据当前山西经济发展以及消费发展日益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对目前居民最热衷的文化消费项目进行挖掘,并提升其内涵、层次和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从中培育出新的消费增长点,为山西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此,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促进文化消费提档升级,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山西省可依托原生态以及地缘优势,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形成以旅游为核心驱动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二要推进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现代网络通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文化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服务。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山西省应以“互联网+”为平台,以艺术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产业为外延,“产、学、商、艺、康、旅”多元业态融合发展,在艺术文化的主线下,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產业品牌,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省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景世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4〕改革开放40年山西城乡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EB/OL〕.(2018-11-15).http://www.shanxi.gov.cn/sj/sjjd/201811/t2018 1116_487375.shtml.

〔5〕喻厚伟.城镇化与消费文化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徐 芳

猜你喜欢
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城乡居民
收入水平、城镇化与汽车市场需求
国家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十三五”能源消费结构怎么变?
收入水平、学历层次对餐饮方式的影响
新常态下江苏居民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潜力研究
法学院哪家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