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中日寒暄语的对比

2020-05-25 02:33郅锦许珊珊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

郅锦 许珊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中国与日本的交流越发频繁,跨文化交际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头戏。寒暄语是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下的寒暄语反映出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通过中日寒暄语的对比,掌握中日寒暄语的差异,促进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寒暄语

一、跨文化交际与语言交际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积淀所留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一个地域每一个民族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都会有各自特有的文化特点,在交往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会出现各种碰撞,此时就需要发挥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的相互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相互交错相互统一,语言交际是指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際活动,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各类活动的统称,包括:眼神、面部表情、服装打扮、身体距离等等。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特有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其背后的地区与民族特点,文化内涵差异也成为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跨文化交际不单纯只是语言词汇上的简单交流,更是在注重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后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日翻译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的语言传递,而是要深入了解文化特点保证译文正确性,符合传入地的语言习惯。

二、语言交际下的寒暄语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能直观反映一个民族特点和心理特征,也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征。语言交际是人们生活社会中最常见的一种行为,受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民族特有的规范和模式,本民族的人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对外来人群来说,这种习惯并不习惯甚至说很陌生,那么他们就很难接受和适应,在交往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摩擦最后造成交流障碍。人与人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语言的使用也有一定规则和习惯。消除不同语言间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隔阂,最快速的途径就是翻译,在通过准确无误的翻译过后能使双方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进行高质量的人际交往。

在日常生活交往过程中,寒暄语常常是与讨论的话题无关的客套话,但起着润滑剂般重要的作用。一句好的寒暄语不仅能快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引发双方情感共鸣,还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情感沟通,更能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日两国在自然环境、社会风俗、文化发展等不同方面的差异使两国人民在交流过程中的寒暄语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作为译者应该充分把握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理解两国各自特有的社会习惯、提高中日跨文化交际意识,基于中日寒暄语的不同特点呢来保证两国正常交流、提高两国文化融合与发展。

三、中日寒暄语的对比

中日两国在民族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心理特征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日常生活中常常使用的寒暄语在谈到的内容、形式上都存在着各自的侧重点。

(一)汉语中的寒暄语

(1)内容的多种多样

中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温饱问题是长期困扰老百姓的问题。因此、自古以来日常生活交往中“衣食住行”的话题就无处不在,那么与“食”相关的寒暄语也成为了中国语言表达上独有的文化标签。见面时的一句“吃了吗?”不仅表达出对别人的关心,还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俗习惯,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在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见面问他“食べましたか”(吃了吗?),那他就会有要请他吃顿饭的感觉,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寒暄语。除此以外,与“衣”相关的“又买新衣服了?”“这件衣服真漂亮呀!”,与”行”相关的“今儿堵车没?”“今天咋来的?”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聊的话题。另外、日语中的“你好”用语非常丰富,早中晚见面使用固定的寒暄方式即可。但是在中国,无论是早上、中午还是晚上打招呼的时候都很少用”你好”一词,此时汉语中并没有固定的用法,表达方式依据时间、场合的不同而丰富多样。

(2)形式的自由自在

汉语中寒暄语的用法并不是固定的,表达方式依据时间、场合的不同而丰富多样。例如:早上遇见同事的时候可能说句“早啊”,熟悉的人之间还可能说一句“来啦”;下班的时候可能会说“走啦”、“明儿见呀”“一会儿去哪儿啊?” 来打声招呼。早上出门遛弯儿的时候遇见朋友会打招呼说“起这么早啊?”“又锻炼去啊?”晚上吃完饭出门时遇见街坊邻居也可能会打招呼说“吃饱了?”“出去啊?”“ 去哪儿遛弯儿啊?”等等。回家时的打招呼也不如日语中那样固定。在中国,从外回家的人可能会说“我回来了”“ 快开门呀”,也可能会说 “今天可累死我了”,甚至有些人回家之后并不会打招呼而是直接进屋或者直接做自己的事情。那么在家的人可能会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回答到“今天回来得真早呀”“今天都干什么了?”也可能直接引入新的话题,开始一段新的对话。汉语中打招呼的方式灵活多变没有固定的语式,同一情境下会有成千上万不同的寒暄方式,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3)特有的称谓寒暄

在中国单独称呼对方的名字或亲属称谓也是寒暄中一种很重要的方式。例如:当遇见同辈的朋友时叫一声他的名字、当遇见家里的长辈时叫一声称呼,这都是寒暄的一种方式。在遇见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长辈或者邻居时,按照他们的年龄可以称他们为 “爷爷”“ 奶奶”“ 叔叔”“ 阿姨”。在中国的马路上,会经常看见老人领着孩子遛弯儿,此时看见认识的人时,老人就会让孩子叫“叔叔/阿姨”来打招呼。除此之外,还有称呼对方职业的习惯,例如:张老师、李主任、王总等等。

但是在日本,如果称呼不认识的人“おじいさん”(爷爷)是一种极其没有礼貌的行为,会让对方心里很不舒服,情况严重会还会发生摩擦。在日本“おじいさん”(爷爷)“おばあさん”(奶奶)只能是自己的孙子来称呼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用法。

(二)日语中的寒暄语

(1)内容的固定

日本四面环海又地处板块交界处,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生命安全,因此天气、气候的变化成了日本人经常关注的话题,从而出现了大量与天气、气候相关的寒暄语。例如:“いい天気ですね”(天气真不错呀!)“お天気が暖かくなりましたね”(天变暖和了啊!)等。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经常使用这些与天气有关的寒暄语,并没有要深入探讨这个话题的含义,仅仅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除此以外在写信时,这些与天气有关寒暄语也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2)形式的定型

日语寒暄语因场合、情况的不同而有着其特定的固定用法。除了早上、中午、晚上、睡觉前、回家时有着固定的寒暄语就连拜访他人、第一次见面也有着特有的形式。汉语中固定的寒暄语就很少了,可以说表达方式是很自由、灵活。日语中,早上打招呼时要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中午打招呼时要用“こんにちは”(中午好),晚上打招呼时要用“こんばんは”(晚上好),而译为汉语都是“你好”的意思。日常生活中从外回家的日本人第一句话一定是“ただいま”(我回来了),在家的人也一定会答道“お帰りなさい”(你/您回来啦!)。这是日语中回家时固定的寒暄语,不是日语专业的人通过观看电视剧或者电影也能发现这个特有的形式。

(3)特有的言及过去

日本地域狭窄又长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长期生活交往过程中不允许个人为所欲为,每个人既然遵守自然发展规律又要注重集团的约束。因此,在这独特的社会构造中,日本人存在着强烈的连带感,讲求”义理人情”,受到别人的恩惠时铭记在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在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言及过去的寒暄语。用来确认共同的经验,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日本人在受到对方的帮助或者恩惠后,在下次见面时一定会特意再进行“先日は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多谢前段时间的帮助)“この間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多谢这段时间的帮助)的寒暄。关于过去的定义也很模糊,可能是一周前、一个月前也可能是半年前,甚至还可能是几年前。同属一个公司或一个集体的日本人和别人见面时,为了增强彼此的连带感也会说“先日はどうも”,即使打电话时大多数也都是从这一句寒暄语开始这次的对话。言及过去是最具有日文章化特点的寒暄表达方式,但是在汉语中则很少会提及到过去,并非中国人没有感恩之心而是在当时受到他人恩惠时就已经充分的道谢过,如果事后再多次道谢反而还会给人一种又有其他的事情想麻烦的感觉。

四、跨文化交际下寒暄语的学习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双方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对方所处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所表达的词语、语句等进行分析和转化,从而完成双方的交际过程。人类的交际过程中语言交际占据着首要的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语言是唯一能进行交际的工具。在人类实际的交往过程中,除了用语言来表达信息以外还会运用自身的表情、肢体动作、衣着服饰等等其他的方式手段来表达所要说的信息。除语言以外的这些交际手段,统称为非语言交际。

寒暄语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用十分频繁的语言,在人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跨文化交际的盛行,中日寒暄语的差异也越发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中日两国因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民族心理的不同导致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通过对中日寒暄语的理解和其文化内涵的阐释,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中日语言表达差异和中日两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的大背景下,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要提高日文原著的阅读量。阅读是了解各地文化的重要方式方法,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日文章化,进行更顺畅的交流,我们可以增加对日语原著的阅读,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日剧、综艺、报纸等途径学习日本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习惯和规则,了解日文章化,提高中日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注重中日文化差异。虽然中日两国都属于东亚国家,但受文化影响,中日两国依旧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不能用自身的文化思维模式来衡量日本的国家文化,要懂得尊重对方文化,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中日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消除两国语言上的障碍、减少交流摩擦、促进中日两国友好发展。

參考文献

[1] 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 李嘉豪.从日语寒暄语看日本人的待人处事之道[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128-130.

[3] 张梅.中日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209-210.

[4] 王晓华.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2016(10):111[2019-07-30].

[5] 濮若依.中日跨文化交际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6.

基金项目:文章为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汉日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析(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P1911。

作者简介:郅锦(1970- ),女,河北保定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北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中日跨文化交际、日汉汉日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
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师反馈语的研究
播音主持的语言交际及情感表达探析
如何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灵活运用影视材料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英语的语调功能浅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