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公共标识语的汉英翻译

2020-08-06 15:00郭俊邢星
卷宗 2020年15期
关键词:翻译原则目的论

郭俊 邢星

摘 要:如今,在中国许多城市都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公共标识语并将其英译过来,以此来方便那些来华访问、学习和旅游的国际人士。公共标识语作为一种具有警示和宣传目的的语言,不仅要遵循目的论的指导也要考虑到自身的语言特色,使其在理论指导下达到简洁规范性原则,重视到文化差异原则并能符合读者的接受程度,从而实现公共标识语的警示和宣传目的,真正为外国友人提供便利。

关键词:目的论;公共标识语;翻译原则

1 公共标识语翻译的理论基础——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Hans J. Vermeer)和赖斯(Katherina Reiss)创立。目的论将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进行考察,摆脱正值盛行时期的等效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文。

目的论还包含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居于首位,其决定了译文需要根据目的来决定策略,从而选取最佳的翻译原则。而连贯性原则也成语篇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是指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能够让读者进一步理解译文,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在目的论中,忠实原则又称语篇间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是指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不必字对字译出原文,但必须保证译文与原文间保持一定的联系。

2 公共标识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现状

公共标识语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一种具有宣传性,指示性和警告性的语言文字。首先,从词汇和句法上来看,其用词简洁句法规范,给读者一种直面的阅读感使其快速读取信息并理解内容;其次,从功能上来看,公共标识语具有呼唤和警示的功能,从而到达信息传递的目的。

但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许多英语公共标识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致使外国人产生疑惑也影响了城市形象。首先,在语法上出现大量错误如:单词拼写错误、英语时态不明、介词的使用错误;其次,在语篇上,忽略语境造成误译错译甚至是漏译;最后,不重视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致使翻译太过口语化,表现也略显中式化。

3 公共标识语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原则

公共标识语作为一种宣传语言,其目的必须要向读者传递相关信息。所以,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用语简洁规范和不同文化背景差异,此外还由于文化背景和读者人群的不同,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也参差不齐,其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要求也大不相同。因此,翻译公共标识语的时候要遵循翻译原则,从而达到公共标识语翻译的目的。

3.1 简洁规范性原则

在翻译公共标识语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使其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又要符合思维逻辑具有条理性。翻译时,可以直接使用祈使句的表达方式,直接使用动词作为句子的开头;也可以用增词和减词法或是进行句子结构的重组,从而使英译过来的公共标识语更清晰明了。

中文:转移时先人后财产,先老幼病残后其他人员;尽量向屋顶、大树、高墙登高处转译设法发出信号,可以利用船只、木板、木床等漂浮物转移。

英文:When evacuating, priority must be given to human beings rather than property; priority must be given to the young, the old,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 rather than others. Try everything possible to move to higher places such as roofs, tall trees and high walls or to send SOS signals. Use such floating objects as boats, boards, or wooden beds whenever necessary.

解析:這句话在进行翻译时,首先要考虑转移的原则,根据逻辑思维应该先是人,然后是方向最后是方式。同时,需要明确原文最终的目的是发出信号。所以译文按照这种转移原则进行翻译,并在译文中使用祈使句用动词进行开头例如“try”,“use”等,使译文更能体现出公共标识语所具有的宣传和警示的作用。

3.2 文化差异性原则

在公共标识语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差异也应是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目的论所认为的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行为发生的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一定存在差异性,其翻译过来的语言也并非一一对应的,如果将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字直接表达出来会导致外国人对此一头雾水[1]。

中文:常备防暑降温药品,如清凉油、十滴水、人丹等。

英文:Have daily-used anti-high-temperature and heat-reducing medicines such as Qingliang ointment, Shidishui potion, and Jiuxindan, etc. ready.

解析:原文中“清凉油、十滴水,人丹”具典型的中国特色,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和原文字面意思完全一致,而忽略文化间的差异,为了避免翻译的公共标识语产生歧义和语用失误,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标注和解释[2]。在译文中则将其翻译成了“Qingliang ointment, Shidishui potion, and Jiuxindan”加上了“ointment”表示“药膏”,“option”表示“药水”进行补充说明,同时“人丹”也没有直接翻译成为“rendan”而是改译为“jiuxindan”,但在有些译者却将其直接翻译过来,并没有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公共标识语翻译时译者需要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把握文化差异。[3]

3.3 读者接受性原则

公共标识语一般设置在公共场合,接受的人群范围广泛,不仅有成年人还有青少年群体,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读者对于公共标识语的英译本理解程度也一定不一样,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可接受程度也十分重要[4]。

中文:避开高大树木、棚子、架子、架空电线、倾斜及倒下的电线杆、高层施工现场、塔吊或者工地围墙、广告牌、危机建筑等。

英文:Stay away from tall trees, sheds, scaffolding, suspended power lines, toppled or from fallen electric power poles,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sites, tower cranes or walls surrounding construction sites, billboards, dilapidated buildings, etc.

解析:公共标识语针对的人群很广泛,所以其语言需要弱化和普通化,考虑到不同人群。原文中“高大树木”和“高层施工现场”分别使用了简单词汇“tall”和“high-rise”,如果是对认知水平低的读者也不会对其造成困扰。但英文表达中仍有一些不足如“scaffolding”和“dilapidated”这两个词,这对于词汇量充足的成年人来说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如果是对儿童来说可能就不知所云,可选用一些简单词汇来进行弱化例如用“shelf”替代“scaffolding”用“dangerous”代替“dilapidated”。

4 总结

公共标识语作为展现一座城市外宣形象的标志,其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公共标识语的英译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译者不仅需要拥有充实的知识儲备,还需要考虑到语言的简洁规范,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读者不同的接受程度。同时,翻译时也要根据翻译的目的,遵循在目的论指导的基础上坚持翻译原则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贯通[5]。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2]刘华玉.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J].英语广场,2015

(08):39-40.

[3]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J].中国翻译,2013

(03):101.

[4]宋国双.公共标识语英译原则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2):141-142.

[5]卞正东.翻译目的论[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24(01):57-61.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简析广告语的翻译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