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应性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2020-08-13 08:08何倩
就业与保障 2020年8期
关键词:就业率高技能双师

文/何倩

“一带一部”新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对湖南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这一区位优势的充分肯定和重要指示,这为湖南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带来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也给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带来了一些影响[1]。《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适应湖南新型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2]。

一、湖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现状

(一)人才培养情况

湖南省是职教大省,高职院校数量庞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撑。截至2018年12月,湖南现有70所高职院校中,分布在长株潭地区的高职院校有46所,占总数的65.71%。2018年,全日制在校生56.04万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58.4%,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二)产业需求情况

近年来,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逐年增长,且技能人才占总量的比重也有较大提升,2019年高技能人才比重已达到技能人才总量的30%左右。但是从湖南整体产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来说,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技能人才的总量有待提高,与广东、江浙等省份相比,差距仍然比较大。

图1 湖南紧缺人才需求情况统计

据统计,湖南省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比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与传媒、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绿色生态农业、金融等领域,特别是装备制造的人才需求最旺盛(见图1)。

(三)产教对接情况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湖南高职院校顺应产业升级需要,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新增512个专业点,调减586个不符合产业发展的专业点。截至2018年,专业点对接产业总数达1686个,其中,长株潭地区46所高职院校,对接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等产业,对接专业点达1121个;对接高端装备、绿色低碳、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数达到349个,占专业总数的80.79%;学生人数达43790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8.14%,其中高端装备22.62%,新一代信息技术16.19%,生物15.96%,数字创意15.49%,绿色低碳7.33%,新材料0.55%。

2.毕业实习与岗位设置对接

据统计,湖南省2018届毕业生人数为144520人,在湖南本省就业的约占总毕业生数的58.40%;长株潭地区高职院校当地就业数64877人,占总毕业生人数的64.21%。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8.12%。其中,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观光农业、多媒体设计、卫生信息管理、高速铁路技术等,就业率在98%以上,这些就业率高的专业对接的都是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该产业的岗位设置有着紧密的关联。此外,湖南省高职院校对口就业率相对较高的主要是工程机械、高速铁道工程、轨道交通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符合现阶段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据统计,2016年对口就业率为79.78%,2017年对口就业率为83.14%,2018年对口就业率为82.99%,这些数据表明湖南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正在逐年提高。

3.教师培养与工匠培养对接

2018年,湖南高职院校新增1544名专任教师,生师比例为15.68:1,“双师”教师比例为63.67%,比2017年“双师”比例64.97%略有下降。为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师的培养十分关键,为此,湖南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使教师培养不再拘泥于形式主义,而是能真正深入生产实践,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截至2018年底,建立“芙蓉工匠”培养基地764个,较2017年增长了8.22%;湖南“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1058个,较2017年增长了23.7%。

4.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对接

2019年,湖南省面向企业在岗人员,开展了企业在岗人员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招生,该项目是对专科层次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学历培养,属于校企联合培养,是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对接的具体表现形式。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合作课程开发、专业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共同组建校企联合师资队伍在企业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打造员工放心入学、企业安心培养、学院尽心教育的联合培养模式。此外,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企业员工职业培训项目,一方面,不断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和员工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拓展学校的技能鉴定、培训业务,服务区域发展。目前,湖南校企共建员工培训中心113个、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38个。

二、湖南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供给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吻合

2019年湖南省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9.2:37.6:53.2,但目前高职院校设置一二三产业专业点数分别为53个、523个、1110个,一二三产类专业高职高专在校生占比为3.8∶40.1∶56.1,上述数据表明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积极性不高

不管是教育部2018年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还是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明确指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需推动校企进行全面深度合作。但从目前产教融合的广度来看,高职院校参与的专业面有待增加,企业参与的覆盖面有待提升;从产教融合的力度来看,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刚性约束不足;从产教融合的效度来看,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合作方式单一,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有待完善。

(三)缺乏有效的校企信息沟通平台

学校和企业的信息沟通不畅,学校不了解企业的技能需求、用工需求,企业同样不了解学校的培养规模、结构、专业设置等,双方信息不对等,最终将导致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

(四)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2017年湖南“双师”教师比例为64.97%,2018年“双师”教师比例下降为63.67%。尽管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在不断扩充,但新进教师仍然主要来自于应届高校硕士毕业生,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特别是实践操作技能不足;而企业专家、技术工匠到高职院校兼职的比例不高,形式较单一,多为讲座等授课方式,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因此,仍需出台鼓励行业、企业专家到校兼职教学的相关政策与制度,明确相关编制、职称、级别、薪资待遇等相关举措。

三、对策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高职学校与市场之间的协调作用

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结构有着集中管理与分配的权利,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方面,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间接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是通过专业技能抽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就业质量年报,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分析市场的需求数量、专业结构等;二是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提供各种法律法规保障。

(二)集团化办学,调动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组建职教集团、职教联盟,鼓励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调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将各利益相关主体集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利益分配方式,使专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

(三)重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保障,完善湖南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一是根据学校招生规模,及时招聘专任教师,满足师生比例要求;二是提高教师质量,通过提高薪资待遇引进高水平人才,特别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特殊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制度鼓励企业技术能手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把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三是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有具体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承担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形成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产教对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选,为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接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在目前已有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成效基础上,将现实产业需求与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对接;将生产制造过程与就业实习紧密对接,将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紧密对接,从而培养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就业率高技能双师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