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灸配合中药泡浴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0-09-18 11:47朱芳红杨伟宁姜铭王文
中医药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黄疸肝炎肝功能

朱芳红,杨伟宁,姜铭,王文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32)

黄疸型肝炎的发生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对胆红素代谢产生影响,促使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而经血液运行至各个脏器有关[1],导致患者出现皮肤、黏膜等部分发黄,并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等临床症状[2]。目前临床尚无统一治疗黄疸型肝炎的方法,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的效果一般,且长期用药易出现不良反应,中医学对该病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实践经验,本文对悬灸配合中药泡浴在黄疸型肝炎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3月—2019年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黄疸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5.35±5.18)岁;病程(6.15±1.40)d。观察组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5.54±5.23)岁;病程(6.24±1.49)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分别参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和《中医内科学》中的相关内容。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患者;2)血清HBsAg检查呈阳性;3)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齐全,且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以及配合随访。

1.4 排除标准

1)因其他原因引起总胆红素升高的患者;2)存在心、肺、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的患者;3)存在酒精肝病、免疫性肝病、肝癌等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4)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5)存在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6)属于过敏体质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指导患者合理休息以及进行营养支持;在生理盐水250 mL中加入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静脉滴注,每日1次;在生理盐水250 mL中溶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15 d。

观察组:悬灸配合中药泡浴。1)悬灸:取穴两组:足三里、阴陵泉、关元、中脘;至阳、脾俞、膈俞。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施灸部位,大约3 cm左右高度,固定不移,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宜,注意控制好施灸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15 min/次,每日1次,共计治疗15 d。2)中药泡浴:采用温阳健脾、祛湿活血方,方中包括熟附子9 g,赤芍、丹参、干姜、砂仁各10 g,桂枝、泽泻、猪苓各15 g,白术、茯苓、茵陈各30 g,加水取汁5 000 mL,晾至适合的温度进行泡浴,时间为15~30 min,每日1次,以15 d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证候积分

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照对两组黄疸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5 d的证候(恶心呕吐、嗳气、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身黄、目黄、尿黄、脘闷腹胀、畏寒肢冷和便溏等)进行评分,按照症状严重程度由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

1.6.2 实验室指标

在治疗前、治疗15 d的清晨抽取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获得上层血清,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1.6.3 不良反应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黄疸及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改善,胆红素水平下降或恢复正常,其他实验室指标稍有改善;无效:上述标准均未得到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例(%)]

2.3 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数据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2.4 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数据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黄疸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消化内科疾病,尤其是乙型黄疸型肝炎的患病率更高,临床尚无特效治疗手段,黄疸越严重,对肝脏损伤则越严重,若长时间未得到有效治疗,会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严重情况发生,并增加死亡风险[3-4]。黄疸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之一,以往的西医常规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促进黄疸减退、改善肝功能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5-6]。

中医学将黄疸型肝炎纳入“黄疸”范畴,认为该病的外因为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外感湿邪疫毒,内伤为湿热内蕴、寒湿内阻、瘀血阻滞,且湿邪同黄疸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黄疸型肝炎时应以疏肝利胆、健脾活血、温阳祛湿为主要治疗原则[7-10]。“三微病变”即微炎症状态、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在黄疸患者中发现 “三微病变”交互并存的病理特点,因此中医临床针对黄疸的患者均采用活血的方法。

悬灸属于艾灸中的一种,但其与艾灸相比,将艾条悬空施灸,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防止出现烫伤等情况,且悬灸的热刺激能够激发人的经络感传现象[11],促进经气运行,活化病态细胞,能够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代谢的紊乱状态,调节自身机制,改善微炎症病变,可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能够起到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扶正祛邪、健脾疏肝等作用[12-13]。中药泡浴是中医常用外治法之一,通过辨病辨证选药,浸泡患者身体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具有见效快、舒适度高、安全性高等特点,不会导致肝脏负担增加[14]。中药泡浴的药物离子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和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起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营养、祛邪解毒、温经散寒等效果[15]。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且临床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少,充分说明了悬灸配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黄疸消退,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肝功能的恢复。

总而言之,悬灸联合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患者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
黄疸肝炎肝功能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世界肝炎日》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鲁晓岚:黄疸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