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不利则为水”理论释义与应用探讨

2020-12-27 10:57付书璠奚然然赵永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58期
关键词:水肿病水液利水

付书璠,奚然然,赵永璐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0 引言

“血不利则为水”始见于《金匱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历代医家常将“血不利则为水”解读为血瘀和水液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依据这一理论将活血利水法应用于临床水肿病、妇科病、心衰等多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对“血”、“水”释义和“血不利则为水”原文解析、相关条文及历代医家对“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的发挥进行归纳分析,探求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科学内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1 “血”与“水”历史溯源

《礼记》中叙述我们的祖先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通过“饮血”增加人类的生命[1]。“血”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是指事字,一个高脚杯中盛着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血不再是平民的食物,它象征着尊贵。古人云“水”即“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认为“水”的内涵是极其广泛的、模糊的。《尚书》云:“水曰润下”,最早提出了“水”的概念和特性。“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周易》)男女之精,皆为水形,若两水相合,新生儿将诞生[2]。

“血”为生理状态下维持生命活动的血液,病理条件下指血寒、血热、血逆、血瘀、血虚等证。《黄帝内经》将它与人体脏腑联系起来,正如《灵枢》所言:“营气者,泌其津液……化以为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论述了水与血的生理关系,血和津液皆为水谷精微所化,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津液,津液源源不断地补充血中水液,故称“津血同源”。“水主润之”、“血主濡之”,二者濡养五脏六腑,滋润四肢百骸,血与水常常同时为病,瘀血痰饮往往互结为患。《黄帝内经》所载:“孙络水溢……则络有留血”,可能为最早有关水(肿)与血(瘀)关系的论述。《素问·汤液醪醴论》记载:“平治于权衡……去菀陈”,提出了去郁积,除陈旧的治疗原则,既祛除瘀血,又攻逐水饮,为血水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素问·腹中论篇》言:“臌脹……治之以鸡矢醴”,运用水证治血的原则,鸡矢可破血,醴善走血分,二者均为活血利水之剂。《内经》所载的鸡屎醴、四乌贼骨芦茹丸等方剂体现了水与血辨证治疗的思路。

2 《金匱要略》“血不利则为水”理论

张仲景在前人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在《金匱要略》中首次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著名理论,其言:“少阳脉卑,少阴脉细……妇人则经水不通……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这一条文叙述少阳脉沉弱,少阴脉沉细,提示三焦决渎无权,脾胃虚弱,水道不通,肾阳虚衰,寒水不化,致瘀致肿,亦曰:“经水前断……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去水,七经自下。”仲景从水与血角度,叙述了妇女经闭致水肿的病机,与血瘀密切相关,为瘀脉阻络致水液溢于肌肤,奠定了数种疾病中瘀血化水病机的理论基础,提出血水并治,活血益于利水,利水促进活血[3]。

若“血不利”,营气不能泌津、注脉、化血,使得局部、全身血脉中营气渗于脉外,存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水”,血脉阻碍于水道,影响津液的代谢与输布,蓄积于局部,泛滥于全身变成“水”[4]。在“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的指导下,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创制了血水辨证论治的方剂,如蒲灰散、猪苓汤、真武汤、大黄甘遂汤等。《金匱要略》记载:“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提出了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气病的代表方剂蒲灰散,方中蒲灰即蒲黄能消瘀血、利小便,滑石可利湿,取两药活血化瘀之功,以利水消肿;真武汤、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桂枝汤中取芍药入血分通脾络、苦泻利小便之效;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虚劳,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的功效,临证治疗寒凝水停证;大黄甘遂汤中阿胶大黄均入血分治血病,大黄荡涤瘀血,甘遂逐水祛浊。

3 后世医家对“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的发挥

隋唐时期的医家对于血水同病病机及药物治疗取得了进一步的认识,《诸病源候论》云:“妊娠之人,经血坠闭……若挟有水气,则血水相搏”,阐述了妇女血水同病的病机。巢元方言:“诸痰者……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认为痰的形成与血水有关,血液运行不畅,饮水结聚成痰;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创制了千金苇茎汤,体现了对血水辨证论治的认识,其所载的防风汤,方中川芎祛痰,半夏、杏仁、竹沥化痰,还有蜥蜴丸治留饮结聚,用桃仁、泽漆祛痰逐瘀,取巴豆、甘遂攻逐水饮。“治水肿利小便方”中配灼丹参、牛膝、桃仁、大黄等活血化瘀之品,血瘀与水湿痰饮的形成、发展密切,往往通过气化异常互相影响[5]。陈无择云:“津液流润,营血之常……失常则痰涎……气血已乱矣”,明确提出痰涎与血气同源,源于正常的水谷;李东垣曾云:“血与水本不相离”,指明血水相因为病、互为因果;张从正在“气血以流通为贵”理论指导下,善用吐下法,以攻逐水饮,治痰瘀互结证,为血水辨证论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明清时期的医家进一步完善了血水辨证理论,《景岳全书·血证》所载:“灌溉一身,无所不及……津液得以通利”,病理上,水与血互相影响,血液渗于脉外为病理之水,水湿凝聚妨碍血运而致瘀。张介宾言:“败血凝聚色黑者,为衄”,女子胞中之血,不能按时而下,阻其化育,痰瘀交结,阻于脉中,黏稠难行。《血证论》云:“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瘀血流注……乃血变成水之证”,“血积既久,其水乃成”,唐宗海明确指出水、血两者之间存在着互相转化、相互为用、交互为病的关系[6];《医学心典》记载“血分者,谓虽病于水……实于血也。”明确指出了血瘀导致水肿的产生;尤在泾言:“血分者……虽病于水,而实出瘀血也。”指明了水肿病的形成与血瘀有关,血停则水停,指明水与血互相维系、血水同源的道理;如《医门法律》中依据“血不利则为水”原则,治疗水肿病通过活血化瘀法,运用大黄、当归、赤芍、泽兰等药物增强利水消肿之效。现代医学指出水肿的基本病理为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成分及流动状态的变化,致水液代谢发生异常,水肿病的产生,与中医学对水湿痰饮的形成机制认知一致。后世医家对“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挥,使得理论内涵更加丰富,证明仲景这一理论具有实践意义,对后世血水同治组方用药配伍具有一定的启示。

4 “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的临床应用

4.1 水肿病

仲景提出“血不利则为水”的观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化生津液,气病累及血液,而血瘀致水病,若气虚无力,血运不畅,气机阻滞,血滞为瘀。水肿由于阳虚、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血停为瘀,故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水肿。张晓羽[7]选取肾气丸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消渴病并发水肿,由于阴阳两虚,气化失常,久病体虚,因虚致瘀,瘀阻血脉,加当归、益母草、当归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伍以车前子、牛膝,增强化气行水的功效,行水化瘀相兼,化瘀活血并用,共奏祛瘀行水,调整阴阳之效。

4.2 妇科病

女子以血为用,以血为本,妇人经带与胎产与血的盛衰关系联系密切,《金匱要略》中指出水、血两者之间相互致病,互为病因,津液亏耗致血瘀、血虚,则冲任失调,胞宫失养,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胞中包块等妇科病证,重视血水的关系,利水与活血两法并用,辨证论治[8]。如边秀娟[9]方用温经汤加减,治疗痛经,方中阿胶、牡丹皮、川芎、当归养血调经、活血化瘀,芍药利水道、除血痹,将桂枝、茯苓配伍,以增强通阳化气利水之功,取茯苓安神的功效,缓解疼痛带来的焦虑。

4.3 心衰

心之气阳亏耗是心衰的病理基础,气虚及阳,阳虚无力运化血液,津液输布失常,水饮停聚体内,瘀血郁积[10]。何庆勇[11]予以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治心衰,真武汤中附子为君药,辛热以助肾阳,水为阴邪,得阳则化。桂枝茯苓丸有祛邪不伤正、化瘀不伤阴之效。两方合用共奏化瘀活血、温阳利水的功效。

5 小结

综上所述,水与血,在生理上相互转化,在病理上互为因果,临证应重视血与水的关系,血水同治,利水以活血,活血以利水。治疗以水液代谢输布障碍为主的病证,需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利于祛除水、湿、痰、饮等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治疗以血液运行不畅为主的病证,亦配伍利水消肿之品,利于活血化瘀,当能取得满意疗效。

猜你喜欢
水肿病水液利水
背后七颠百病消
猪水肿病诊断与防治分析
一例猪水肿病的诊断及防治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何谓“开鬼门”和“洁净府”
小穴位 大健康
复方葶苈子汤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饮水
浅谈茯苓在宠物临床上的运用
构建利水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