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肝肾-脑目”脏腑理论体系构建与应用

2021-01-04 04:26解孝锋田庆梅霍蕊莉吴建峰张铭连魏伟杨迎新陈向东毕宏生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治则灵枢精气

解孝锋,田庆梅,霍蕊莉,吴建峰,张铭连,魏伟,杨迎新,陈向东,毕宏生

近视是最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WHO 调查[1]显示,2020年全球近视人口比例将达34.0%。我国的情况更加严峻,据国家卫健委[2]统计,2018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达53.6%,有超过1.5 亿的人患病,位列世界第一位。近视不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的选择,甚至可能因严重并发症而导致失明。近视不仅是医学健康问题,也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中医认为,近视是由于过用目力,耗伤气血;或阴阳失调,阳气内虚进而导致神光不能发越;或先天禀赋不足、遗传所致。目前临床以针刺、耳穴、推拿等外治法为主,其中针刺治疗近视起效快,临床应用更广,可疏通经络,引精气血上行濡养眼目,改善患者调节功能,治疗假性近视效果良好,也可控制近视发展[3-8]。中医治疗效果显著,但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笔者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控近视方面的优势,探究其病因病机,构建了中医治疗近视的“肝肾-脑目”脏腑理论并指导临床。

1 近视“肝肾-脑目”脏腑理论的依据

1.1 脏腑与目的关系

五脏一体观,是指通过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将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构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各个系统之间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目为五官之一,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9]云:“眼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灵枢·大惑论》[10]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精。”提示眼的正常功能依赖于五脏六腑精气的滋养。

精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脏腑功能失调,精气化生失常,则不能输送精气至目,致使眼部功能异常。《太平圣惠方·眼论》[11]谓:“明孔遍通五脏,脏气若乱,目患即生;诸脏既安,何辄有损。”表明目病与脏腑病变密切相关。任何脏腑的病变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反映于目,其中,肝、肾两脏病变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关系尤为密切。

1.1.1 肾与目的关系 肾精充足,目视精明。《灵枢·大惑论》[10]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素问·上古天真论》[12]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目以精为本,有了五脏六腑精气的濡养才得以形成,视瞻作用才得以发挥,而肾之精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到眼目的视物功能。《素问·脉要精微论》[12]云:“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肾寓阴阳,涵养瞳神。肾之阴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五脏阳气从肾阳升发,五脏阴气依靠肾阴滋养,瞳神的供养也依靠肾的精华而化生,正如《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9]云:“肾之精腾,结而为水轮。”瞳神属于水轮,内藏神光。《灵枢·大惑论》[10]曰:“阴阳合抟而精明也。”阴阳是目视精明的基础,肾之阴阳直接影响了眼目的视觉功能。以上均表明肾与目关系密切。

1.1.2 肝与目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主藏血,目受血而能视;肝气通目,则能辨色视物。《灵枢·五阅五使》[10]曰:“目者肝之官也”。肝之血上传于眼目,人眼的视觉功能得以维持。《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13]中提到过劳易损伤肝脏,肝之气受损,进而使肝肾的精气亏虚,视远不能。表明肝与目关系密切。

1.2 肝肾-脑-目的关系

《审视瑶函》[9]云:“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乃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皆悬贯于脑,下达脏腑,通乎气血往来以滋于目。”说明脏腑和脑目密切相关。肾能生髓,目系属于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提到:“肾生骨髓”;《灵枢·海论》[10]曰:“脑为髓海”;《灵枢·大惑论》[10]言:“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邪中于项……则随目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提示肾主藏精,精能生髓,向上充盈于脑;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肾精充足,髓海得充,目之精充足而视明。《医林改错》[14]曰:“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且肝肾同源,故认为肝肾-脑-目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密切的内在关联。同时,肝肾-脑目之间还通过经络互相联系,目为经脉之所聚,五脏六腑之精微物质通过经络注目入脑,为目与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

2 近视“肝肾-脑目”脏腑理论的内涵

目通过目系与脑相连,发挥正常的视瞻功能,同时目的神光是脑神的一部分,目的视瞻功能也是脑主感觉运动功能的一部分。肾先天之精是脑和目生成、发育的物质基础,为目接收光信息并正确传递给大脑的保障,脑分析和识别能力又是视觉形成的关键,所以,在视觉形成的过程中,肝、肾、脑、目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目和脑的生长发育同样也受肾精调控。肝血充沛,肾中精气充足,则生髓充脑,髓海得养,神机运转如常。目因精而明,精乃目之体,明乃目之用。精不仅是目生长发育的根本,同时也是目维持其视瞻功能正常活动的物质保证。

肾所藏精可化生肝血濡养目之源,是“肝受血而能视”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精可生髓充脑,目系通于脑,脑作为神明之府是肾主目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之一。在目的形成、视觉的发育、衰老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肾之精气盛衰占据重要位置,进而确立了肾在视物功能中的主导地位。《审视瑶函》[9]曰:“肝经不足肾经病”,过度使用目力使肝肾亏虚从而导致近视而远视模糊。《医学入门》[15]认为,肝肾亏虚会导致目能视近但是不能视远,宜用补益肝肾的方剂肾气丸。研究[16]表明,高剂量温肾益精方干预凹透镜远视离焦诱导豚鼠的近视模型,通过相对上调IGF-IImRNA 表达,可对透镜诱导球壁巩膜重塑,起到抑制近视发展的作用。

综上,近视发病“肝肾为本,脑为枢纽,目为标”,若“肝肾-脑目”体系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近视。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足而导致肝肾阴精亏损,精气不能上承,髓海空虚,神识不足,目失所养,神光发生无源,发越无能,视力欠缺从而导致近视。

3 近视“肝肾-脑目”脏腑理论的临床应用

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特点,将儿童青少年近视分为近视临床前期、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3 个关键阶段。并根据“肝肾-脑目”脏腑理论,提出治疗近视当标本兼调,启枢明目,在近视发生发展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3.1 近视临床前期

本期患者发病之本在于肾,多是禀赋不足,肾精、肾阳亏损,目失濡养。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或因禀赋不足,或因劳瞻竭视,阴阳失调,肾精失充,目失濡养,发为近视。本阶段近视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灵枢·天年》[10]曰:“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说明人类胚胎是父母两精结合而成,父母的健康状况与后代联系紧密,遗传是近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环境因素也是罹患近视的高危因素,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7]中指出:“极目远视,博弈不休”是“丧明之本”。说明合理用眼,爱惜目力,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的重要性。因此,本阶段的治则为填补肾精,以防为主,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早期筛查,定期检查,健康宣教,调节用眼行为,增加户外活动,合理膳食,以及采取推拿、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治疗,预防近视的发生。

3.2 假性近视阶段

本期患者发病之本在于肝,仍为功能性改变。《诸病源候论》[13]认为:“过劳伤肝,肝气受损,则不能远视”。劳瞻竭视,过用目力,肝气失和,筋脉挛急,且肝为“罢极之本”,因此,本阶段近视乃肝脉挛急,眼睫状肌痉挛所致。治则为养肝解痉,针对调节痉挛的不同程度及病程,开展中西医综合防控,在视觉训练或者睫状肌麻痹剂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离子导入及解痉明目中药以养肝解痉多能获得良效。韩贯宇等[18]研究报告,针刺形成的刺激信号可抑制视觉下中枢,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使睫状肌兴奋性降低,痉挛得以解除,进一步改善视力。

3.3 真性近视阶段

本期患者发病之本在于脑目,肾生髓,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因此,脑既是主司眼视觉的器官,也是连接肾与目的枢纽。髓海失充,目失所养,神光不能发越,就会形成近视。由于前期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用眼不当,肝肾受损,脏腑失调,波及脑目为病,为器质性改变。治则为补益肝肾,充脑明目,并根据患者近视程度、病程、发病年龄等,在框架镜或者角膜塑形镜基础上给予视觉训练、针灸、推拿、离子导入中医外治法及中药辨证论治等,中西医综合防控,实现最佳防控效果。

4 小结

近视发病“肝肾为本,脑为枢纽”;治疗近视当标本兼调,启枢明目。传统理论认识多强调肝肾不足为病,肝肾与脑目联系不够,对实际临床治则治法指导不足。新的“肝肾-脑目”脏腑理论、全面地阐释了近视的病机,能够指导临床在近视发生发展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充分发挥中医防控近视的优势。

猜你喜欢
治则灵枢精气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浅谈从阳论治胸痹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活血利水为骨伤治法刍议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保养精气,节欲防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