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反合”看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2021-01-12 21:43骆小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凝聚力基层群众

骆小平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凝聚力”原为物理学概念,指物质结构中分子与分子、原子与原子之间黏合在一起的某种内在力量。凝聚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的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让1840年以后的中国走向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持续发展大道上。

当今,我们说到的两个“一百年”,指的是“1921-2021,建党一百年”与“1949-2049,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从1840年开始,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头上的三座大山,让曾经辉煌的中国进入了发展低谷,这对一百年间,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府的洋务运动,康梁的改良主义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但无一例外都因各种原因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凝聚起全党和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成立,成功地完成了救亡图存的艰巨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到21世纪中叶的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百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心同德,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因为党的强大凝聚力,凝聚起了党组织,凝聚起了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走得越来越稳健。

一、正面主动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保持了自身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从我党的成立、到领导全体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都是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的。因此,必须把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形势……要破解一系列难题、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就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组织建设是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坚持把党的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921年,党的一大党纲对党的建设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组织性质、组织形式、组织方式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党的六大对党的组织路线进行了阐释。长期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为党的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保证。

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是我党的革命传统做法。1931年冬,中央根据地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村建立党小组。对党员人数比较多的,在乡支部之下以村为单位或几个村联合建立分支部。在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和群众团体中工作的共产党员,单独或联合建立支部。在根据地的国有企业中,也建立了党的支部。正因为如此,党通过这些基层组织,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党员、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人民群众中去。这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体现了党与群众之间的亲情关系。当年流传在中央根据地的民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干部身上反映出来的党的优良作风的赞誉,同时,也反映了党建只有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基层治理中才能真正实现和提升,仅仅是自我学习自我培训不是真正的“党建”。

即使是在极端艰苦的革命根据地战争期间,我党也是着眼于办好群众的小事实事赢得民心。党组织人民进行根据地经济建设,保证了党的革命物质基础。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137实际上,党建不仅仅是建党一时的事,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促成的;党建也不是主要靠内部学习,内部培训完成的,而是必须通过、也只有通过组织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得到实现,获得创新,并提升水平。

党为基层群众真正办实事是我党的传统作风,也是获得民心的基础。为群众办实事是多方面的。下基层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办实事;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搞好形势教育,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疑虑,是办实事;帮助基层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办实事;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样是办实事。通过这些实事,党组织人民自我参与、自我治理,既减轻了负担,又解决难题,更重要的是群众有了主人翁的获得感,更信任党、支持党,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建党100周年的历史充分证明,重视党的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的强大政治优势。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组织建设仍然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力量。

二、反对不正之风:勇于自我革命,增强自我修复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2]325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史,就是勇于自我革命的历史,每个重要转折点都用自我革命推动了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不断前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1927年8月紧急召开的八七会议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长征途中,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抗战时期,1942年开始历时三年多的整风运动及党的七大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解放战争末期,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执政条件下继续保持和发扬自我革命精神。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坚决遏制和预防腐败现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是着眼于标本兼治、立足于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的科学判断,我们党保持了政治定力。

习近平指出,我们是“行动党”,不是“口号党”;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了“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3]355。这也是保持我党的生命力的重要论断。

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习近平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4]459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都强调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只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也就是说,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如果那样,对我们党来说就是极大的危险。”[2]326

2020年5月,《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出版。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为开卷篇,分9个专题,收录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关的重要论述182段,其中许多重要论述是首次公开发表,表明了我党对主动修复的重视和坚定决心。多篇讲话深入地剖析了党内存在的不良现象,深刻体现了我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比如,针对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明确指出“中央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中央还敏锐地察觉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同时又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死而复生、反弹回潮,提出“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三、合力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根源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凝聚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党革命和建设的基石。这种群众凝聚力的来源就在于人民。

什么是“人民”?“人民”是书写历史的。这是习近平在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个主要精神。他指出:“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这符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5]585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若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指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根本还是要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这充分说明群众的需求才是发展的新契机,才是发展的新动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又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提了19次“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五四之前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再次强调“使国家越来越富强、民族越来越兴盛、人民越来越幸福”的工作目标,这些论述充分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成果,“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7],这些成就就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了人心,塑造了全体人民的大团结大联合,也因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战略成果。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就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可以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积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8]6又明确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中,“人民至上”将始终是我们最为鲜明的价值取向。

四、增强凝聚力的工作方法:深刻把握“实际”“基层”和“群众”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党执政基础坚固和稳定的基础。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和深入群众”的内涵,才能为我党的凝聚力在新时代不断加强找到抓手。

(一)深入实际

什么叫实际?当前我们最大的实际是什么?

对实际的理解有四种不同的意思。第一种实际是指“真实的情况”,这是与“虚假”相对应的实际。语出王羲之《为干和尚进表》的 “实际以无际可示,无生以不生相传”,表明我们要深入的实际是一种真实的情况,不是虚假的,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看到的现象。“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就是指真实。党员领导干部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掌握实际的情况,才能够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找到适合具体情况的方式方法进行工作上的创新,才能最终解决面临的问题。

第二种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实际”,这是与“主观想象”相对应的实际。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这对概念是最典型的相对概念,客观存在指一切为客观验证以及根据客观规律推知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发生的规律、机制原理等。这样的实际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或者主观臆断为转移的。我们党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注意,不是自己想当然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是掩耳盗铃可以避开的。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问题的解决,不是脑子里头想得出来的,这依靠于从动员群众执行各种任务的过程中去收集各种新鲜的具体的经验。……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象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绝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9]1121

第三种实际是指“现实存在的实际”,这是与“本本主义的实际”相对应的实际。这是指当前确确实实存在的,不会在过去就不存在,也不会在未来凭空消失。这就要求党员以及领导干部必须要调查。1930年5月,在江西省寻乌县,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同志带头深入一线搞调查研究。只有深入调查了,才能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清楚发生的过程,才有助于我们找到新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第四种实际是“能够产生实在效果的实际”,这是与“口号主义”相对应的实际。经过调查、经过实践,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找到方式方法,推动事情的解决或者最终解决问题,产生了实际效能,这也是我们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最终目标,能够帮助组织,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现实的问题,这也是党要管党产生成效的保障。毛泽东在谈到自己的实践经验时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毛泽东在谈到我们党的成功经验时曾经说过:“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做调查研究比较认真一些,注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调查研究,情况明了来下决心,决心就大,方法也就对。”[10]234必须认识到不能避开问题、绕开问题,不能只是用文字解决问题,用文件解决问题,就认为是真的把客观存在的问题解决了。

(二)深入基层

基层是指什么?基层,就是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也是各种组织中最低的一层,它跟群众的联系最直接。国家公务员开始也规定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历,这个就是指: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由此可见,基层主要是一种层级的概念界定,指城市里的街乡,农村里的村(社区和农村的小组是委托派出的办公组织)。主要包含的人和事的内容庞杂也是最基本的,其组成的人我们称之为基层社会,在这个界定内的人及其形成的时间空间与相互运动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事我们称之为基层社会。基层社会不仅仅指的是基层人群的聚合,同时包含了人群之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形成交流和冲突,庞杂的事务当中也会有交叉、重叠和错位。每个个体千头万绪,千万个千头万绪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基层社会更是千头万绪,这样一来,基层社会治理就有了新内容、新挑战,就需要深入基层,把握新问题迎接新挑战。

如何做到深入基层?第一,“眼”入基层。理念上重视基层,基层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基层是各项方针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的重点、着力点和难点也在基层,更加需要在工作方式上的探讨和交流。基层群众夸奖干部勤快、聪明、能干,常常说这个人眼里有“活儿”,有“眼力见儿”,而对他不满意,嫌他懒惰、懈怠、愚钝,则说这个人不把群众放在“眼里”,眼里没“活儿”。很明显,这里说的“活儿”,就是需要基层干部要干的活儿、要办的事、要解决的问题。不能仅仅是眼里有基层,只有心里装着基层,才可能把基层放在眼里。

第二,“身”入基层。要真正放下身段,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一起拉家常,把群众当作亲人,设身处地从他们的处境着想,实心实意地和群众交朋友,放空自己固有的成见,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心声,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和群众交心,赢得群众的信任。

第三,“心”入基层。心里装着基层,才可能把基层放在眼里。不能有“客人”思想,下基层时面对基层群众的需求和诉求,不能把自己当作客人,需要群众对自己毕恭毕敬,要真正为了解决群众难题;也不能有“镀金”思想,认为下基层挂职一段时间,只是为了熬过挂职期,把下基层当作提拔重用的政治资本。而是必须真正扑下身子,心到基层,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关心群众的疾苦,体察基层群众面临的最困难最难以解决的事情。

(三)深入群众

谁是群众?如何看待群众?群众有三个内涵:一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但要注意,没有组织起来的人群是群众,组织起来的人群才是人民。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我们的“党群关系”实际上理解为“党民关系”更有利于说明问题。党的功能不在于科层体系的政府、行政化的政府,而在于把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成为人民而不是集合起来的“乌合之众”,这样,人民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成为“历史的缔造者”。二是群众是指与西方的贵族、上流社会相对的普通大众概念,也就是从阶级上来区分,人民是普通大众,就是工人和农民的联合,而不是具备资产阶级剥削阶级实质的贵族和上流社会群体。三是从政治面貌上看是群众“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众”的区别,“干部”与“群众”的区别。为什么要区别开来?因为对于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深入群众,就必须是党员与非党员的普通人民大众在一起,日常生活中,才有助于发现了解群众的难处和需求,才会有创新方式方法的土壤,尤其在新时代要善于借助网络渠道深入群众和基层。习近平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10]336

当前我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如何保持党的凝聚力是保障新时代我党的伟大事业能够实现的关键。“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发明的,也是共产党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既适应革命时代动员人民群众的要求,也适应当前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的需求。

五、结语

凝聚力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世界上的政党中,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凝聚力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至今,无论在哪个时代,队伍都在不断壮大、不断发展,这就是不断凝聚人民的过程。从“正”来看,党的凝聚力首先在于党自身的凝聚力,党不断通过组织路线、纲领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扩大党的规模;从“反”来看,我们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自我革命精神,不断纠正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坚决反腐,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合”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根源在于人民合力于人民。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深入实际和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深刻理解“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内在含义,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才能永葆我党的先进性和伟大事业的可持续性。

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党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迫切需要汲取党的建设发展的历史经验,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联系群众形成中华民族强大合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发明的,也是共产党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形成强大凝聚力,才能卓有成效地推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

猜你喜欢
凝聚力基层群众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基层在线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