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n”模式推进高校“青马工程”实践项目联动发展

2021-01-12 21:43张晶竺秋敏张曦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大学生

张晶 竺秋敏 张曦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2007年5月15日,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或“青马”),旨在培养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使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全国各高校应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高度重视“青马工程”建设,不断探索与完善“青马工程”的培养机制、培养体系与培养途径。

一、高校“青马工程”实践项目现状

(一)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践模式

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践模式是指为了探究某一课题或现象,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现象进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对社会真实情况认知的一种认识活动。社会调查包括“调查”与“研究”两部分,具体的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与观察法。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社会调查常常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四门思政基础课均要求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

大学时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关键时期。社会调查可以让大学生进入到社会深层,了解到民众的生活,了解到党的发展路线,这些都是有利于大学生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看待社会问题的[1]。“青马”学员可以在社会调查中以主人翁的视角,亲身参与、感受与接触民众生活,更直接有效地深入基层,拉近与基层距离,进一步提升思辨与创新能力,透过社会现象剖析社会本质。

(二)公益活动为主的实践模式

公益活动为主的实践模式是指利用“青马”学员的财产、时间、知识与技能进行非营利性活动,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及促进社会发展,具体包括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助、海外服务等。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自发性、学习性的活动,其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能给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2]。目前,全国高校范围内各类公益社团、公益性质部门组织大量涌现,大大小小优秀的组织或团体以志愿服务队为单位广泛开展着大学生公益活动类社会实践,如“向日葵计划”志愿服务队、白衣天使志愿者服务联合队、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协会等。

作为公益活动的传承者和担当者,“青马”学员参与公益活动是我国公益事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形成期,“青马”学员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可以通过公益活动将“知”与“行”融为一体,提升社会服务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青马”学员的模范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地影响广大青年学生群体关注公益,做公益活动的传承者与担当者。

(三)“三下乡”服务团等形式的实践模式

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团中央、全国学联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举办。“三下乡”活动从1997年暑假开始实施,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让先进的文化、科技、卫生下基层、进农村、入社区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广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3]。近年来,高校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取得成果颇丰,如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赴各省市“新长征路上的追梦人”暑期社会实践团、南开大学赴甘肃酒泉实践队科技支农助力古丝路新发展、上海大学基于上海市回流儿童再适应问题的帮扶志愿队“候鸟”的归途项目,在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成果遴选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青马”学员以理论宣讲为主题,贴近农村现实问题,解读国家惠民政策,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以青春建功的新青年姿态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我国当今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青年学生有针对性、有组织的调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困地区相关专业知识、技术人才缺失的情况。同时,“青马”学员连同”青马”组织背后庞大的高校智库为贫困地区的致富之路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二、高校“青马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形式较单一,忽视实践砥砺

“青马工程”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从新时期“青马工程”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在高校“青马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理论教学的部分兴趣不浓、效果有限,理论没有配合上与此对应的实践[4]。“青马”学员的培养与塑造应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过程,做到理论培养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然而,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骨干培养形式的创新不够,这不利于实现“青马工程”的全面育人培养目标。不少高校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培养,仍然沿用学生干部培训班或是团校集中授课的形式,以听取报告、讲座、专题学习讨论会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但在机关处室挂职工作、对外交流、课题研究方面还需加强,特别是在校内外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方面需要大力加强。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当前大学生骨干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他们区别于普通学生、更具竞争力的重要素质,也是增强大学生骨干培养的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具体要求。

(二)实践易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

实践是青年学生从学校通往社会的一个桥梁,当代学生文化理论基础扎实,但社会实践的经验往往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大多停留于表面。高校应多组织开展参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拉近青年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社会实践功能的体现是潜在的、长期的,最终将内化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但并不能及时迅速地反映出来,这就影响了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投入精力,大大减弱了优秀师资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5]。

虽然各大高校“青马组织”都有设置实践活动的安排,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应付性、形式化等现象,如托亲友关系在社会实践报告单上盖章,更有甚者直接去打印社、网店购买盖好章的报告单。社会实践项目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一方面源于青年学生对社会实践持观望态度,缺乏内在动力,同时对实践项目的认识有偏差,更多像是完成一项老师布置的课业任务;另一方面也源于学校对学生实践缺乏有效的引导,指导教师在项目中投入的精力不够,直接或间接形成了实践管理中的漏洞。

(三)实践力度不够,缺乏长期跟进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主要场所,开展“青马工程”建设不仅需要注重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还需加强阶段性实践与长期培养的结合。当前,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大学生骨干实践性教学仍从属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实践力度不够与短期性的问题。高校“青马工程”培养模式往往设定1-2年的培养期限,其优点是便于管理,也符合常规人才培养做法。但作为大学生骨干,承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才培养可比[6]。

许多院校“青马”学员实践往往局限于上述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支教扫盲、参观访问等各方面,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止步于初级实践阶段。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助推“青马”学员更好了解当今社会现象及社会生活本质,但是由于该类型社会实践项目多集中于寒暑假期间,以短期、单次为主,对“青马”学员的实践锻炼力度是不够的。正是因为实践项目开展的短期化,高校无法对“青马”学员的实践项目形成常态化跟进机制,更谈不上对项目的深化运作与分析。

(四)学员缺乏多样化实践机会

历史经验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教学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青马工程”实践项目的开展于“青马”学员来说是一次与实践地的直接对接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培养”青马”学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让每一个“青马”学员深入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广泛开展实践教学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诸多阻碍。当前青年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尚未形成社会化的支持体系,高校在建立对接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导致不少“青马”学员社会实践无固定场所甚至是无计划状态。绝大多数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几个课题或几点要求,以及暑期结束以后的一篇调查报告。对于绝大多数“青马”学员来说,独自联系社会实践单位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事。尽管上至中央下至高校各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会实践,但学生在地方实践单位依旧容易遭到“闭门羹”,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难的问题。

三、高校“青马工程”“1+n+n”模式建设新思路

“1+n+n”模式是坚持团省委的领导,立足各高校“青马工程”实践教学项目打造线上平台,以构建高校大学生骨干培养实践育人的新模式。其中,“1+n+n”模式中的“1”指实践基地,两个“n”分别指实践地高校与中心城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性质的组织及其相关教师资源、专业优势、高校合作与智库参与。正是基于三方乃至多方的线上共享,从而打破了各高校“青马”组织与实践基地间单一的点对点关系,创新了大学生骨干社会实践教育管理新方法,也实现了团省委、各高校以及各地区实践地之间的多方信息互通。

“1+n+n”模式通过线上信息交汇平台和线下调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连通实践地、实践地高校“青马”组织、中心城市高校“青马”组织以及对应的教师智库资源。以各高校“青马”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为桥梁,“1+n+n” 大学生骨干社会实践教育管理新模式可以充分而有针对性地为实践地提供相关智力支撑,从而有别于传统单一的点对点帮扶模式,其具体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动各高校实践基地,加强理论同实践结合

近年来,高校“青马工程”教育的实施成果颇丰,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高校学生骨干培养在理论学习方面实现了新拓展,然而在对外交流、课题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还需加强,“青马工程”教育仍存在培养形式较为单一、忽视实践砥砺的问题。通过“1+n+n”模式搭建平台联动各高校实践基地可以丰富学生骨干培养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校范围内形成重视实践砥砺之风。在团省委的领导下搭建一个地域范围内的高校学生骨干实践教育平台,有效形成多方信息的交汇,一方面能够为“青马”学员参与实践项目提供更多选择,鼓励“青马”学员积极参与实践学习,有效解决“青马”学员培养形式较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实践项目的多样化也有利于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达成培养教育的目的。

当前,各大高校的“青马”组织仍处于较为孤立的状态,虽然有团省委领导下各高校“青马”组织到对应的实践调研地点进行调研活动的纵向发展,但是缺乏高校间“青马”组织交流联系的横向拓展。武汉科技大学“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通过构建平台实现了湖北省会城市高校“青马”组织、非省会城市“青马”组织以及贫困地区三方实时信息交流的“1+n+n”模式。除了“青马”组织之外,贫困地区的扶贫办,省级和各大高校团委组织也入驻到平台上,达到多方的需求信息互通的效果。各高校“青马”组织再根据团省委发布的需求任务,组织下乡调研,从而实现了高校团委间“青马工程”建设交流,有效丰富了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形式,同时也有利于加深“青马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各方面的影响力。

(二)高校智库参与,助力实践成果转化

“青马”学员参与实践不是单方面只为得出调研报告,而是为了完成报告从而把问题具体化、可解决化,再联合“青马”组织背后庞大的高校智库(知识)资源,共同把调研成果转化,反作用于实践地,完成双赢。当前,高校实践项目的开展容易出现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等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骨干对实践项目持观望态度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实践项目缺乏有效指导。“1+n+n”模式通过对各大高校“青马工程”学员的整合与连接,不仅集中了各高校大学生中的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青年知识分子,还集中了学生背后大量的高校教师资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高校智库,让实践不轻易流于形式并可以有效为实践地区提供智力支撑。

武汉科技大学“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项目搭建平台将不同“青马”组织背后的高校教师力量通过“青马”组织间接应用到实践地,为落后地区的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保障。项目首先通过各个学校的“青马”团队带动各个高校的师资力量,再通过“青马”学员宣讲调研推动高校理论成果转换。“青马”学员在联系实践地条件特点、人口因素、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通过学术合作来对调研结果因地制宜地进行宣讲方案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解决实践地的突出问题,而不是只停留在政策理论宣讲层面,实实在在地宣讲对该地区有益的东西,保障该地区脱贫的长久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项目运营平台与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有机结合,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需求,各个高校“青马”组织之间进行专业分化、地域分化,让“青马学员”组成有针对性的宣讲小分队,前往贫困地区进行互动交流、座谈研讨、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讲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三)线上线下联合管理,开展长期培养教学

“青马工程”的实践教学要做到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从现实情况看,当前高校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集中培训的阶段性效果固然明显,但是对于学生骨干的实践培训普遍不长。“1+n+n”模式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实行系统的线上线下联合管理规划,建立“青马”学员档案数据库,记录学员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实证材料等,进一步完善了集中培训后的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同时,平台的设计将“青马”学员实践项目与全日制培养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将在学校完成四年甚至更多时间学业的学生骨干来说,可以保证实践教育的长效性与持续性。

相较于传统培养模式,武汉科技大学“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项目搭建的互联网运营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青马工程”数据库进行线上线下联合管理,不仅有利于对“青马”学员实践项目进行在线跟踪,健全长效考核机制,保障实践项目的真实性,也便于跟踪“青马工程”学员后期个人发展状况与阶段性学术成果,实现了培训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同时,项目更加迎合社会实践项目后期跟进的需要,实现了“青马工程”实践项目开展常态化。在“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项目中,各个高校的“青马工程”学员后期可以通过平台广泛收集信息,不断补充各个贫困地区实际发展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整合分析,实现对日后新的贫困地区具体情况的自动匹配,服务“青马”团队确定宣讲内容。

因此,各高校应不断致力于扩大“1+n+n”模式下平台的流畅度、推广度,使平台成为团学工作、“青马工程”共享资源、交流经验的常规载体,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

(四)团省委领导下的平台,解决实践开展的现实问题

在团省委的领导下建设 “1+n+n”线上运营平台,实现各高校“青马工程”实践项目的信息互通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团省委对各高校团委以及各高校“青马工程”的领导,实现对“青马”学员实践学习的有效管理和领导,还能有针对性地助力各地区扶贫、治理等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大高校中具备有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青马”学员集中起来形成更加强大的调研队伍,实现了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线上交流平台的存在也为该项目提供了更集中、更宽广的信息交流渠道,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高校“青马”组织的交流,更实现各地区“青马工程”连线、连片。

武汉科技大学“青马扶贫讲习云服务”项目在团省委的领导下组建平台,实现实践地高校“青马工程”与中心城市高校“青马工程”进行结对,解决了不同层次地区“青马”学员调研时间地点不平衡的问题。该项目考虑到非省会城市高校和贫困地区位置上接近,通过非省会城市高校“青马工程”性质的组织利用周末到贫困地区走访调研,寻找实际问题、脱贫需求和客观条件,然后在由团省委统一安排下,非省会城市高校再根据需要方向选择同省会城市高校合作,由“青马工程”性质组织交流带动高校间的智库交流,确定具体的针对该贫困地区的宣讲方案;由非省会城市高校负责对口宣讲,实现调研的反馈,这个宣讲一方面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宣讲,另一方面也对当地政府合作的法规政策宣讲;省会城市的高校则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对口的贫困地区进行深入调研,检验宣讲效果并进一步解决需要。

四、结语

虽然实践教育项目的开展在“青马工程”培养体系中还不够完善,但是随着各高校的重视与“青马”学员实践活动的增多、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加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深度融合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青马工程”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自2007年启动以来,“青马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并亟待解决。基于此,高校必须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引起重视,并充分地进行探讨分析以便构建出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培养机制、体系,使得“青马工程”项目能够取得理想效果。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利于“青马”学员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大学生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毛泽东的马
工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