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思想:共产党人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科学基石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01-12 21:43胡晓梅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人资本主义理想信念

胡晓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15。“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石。《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3。“两个不可避免”是“两个必然”的初始表述,标志着“两个必然”思想的正式提出。“两个必然”思想不是即兴提出的,它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之上,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两个必然”思想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事业满怀信心并不断为之奋斗的科学依据。今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再度深入理解和把握“两个必然”思想,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3]74,不忘初心、不惧风浪、勇担使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理论诠释:引导共产党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党员干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理解还较浅显,于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迷惘迟疑,有的贪图私利,有的无所作为,有的奉西方理论为金科玉律等。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理解不深刻,共产党人就难以真正树立起对社会主义的科学信仰,那么在复杂的环境中,面对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时,难免引起某些困惑和动摇。因此,共产党人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首先必须真正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要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理论上钻进去是必要的,因为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以对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深刻理解为依托。

何谓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简言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两个必然”思想,即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引导共产党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就要对“两个必然”思想进行理论诠释,而要在理论上深入诠释“两个必然”思想,就要进一步分析“两个必然”思想的理论基础。“两个必然”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即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两大基石”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一是“两个必然”思想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之上,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一般的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并始终在发挥作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生产工具是人们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工具“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4]44,也就是说,不同生产工具的使用、推广,意味着不同社会制度的来临,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又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挥作用决定的。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5]325-326已经成为桎梏的旧的生产关系为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资本主义制度,为了排除其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未曾停止过调整生产关系的步伐,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实质上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

二是“两个必然”思想建立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客观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剩余价值是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产生的,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是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则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过程,伴随着资本家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加深。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造成资本主义的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而资本却越来越被少数资本家占有。于是,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便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资本主义就会被新的、能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因而,“两个必然”思想是具有坚实基础的科学真理。共产党人只有从理论上深刻理解了这一科学真理,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真理上,才能在任何复杂的形势面前不迷茫、不动摇。

二、思想诠释:引导共产党人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看待这个必然性要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联系起来。一切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这种更替无疑也是符合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是长期的,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其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的特点。从思想上诠释“两个必然”,引导共产党人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以世界历史事实关照“两个必然”思想。从世界历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变更,无不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斗争过程,而当一种新生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其本身还要经历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经历的反复斗争长达500年左右。“正像封建制是由奴隶制发展而来的一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熟的。”[6]2在14-15世纪最早出现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其后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产业革命,直到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了一个世界。也就是说,从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到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取代封建制度,经历了450年左右的反复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即以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如此,那么,彻底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制度取代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制度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

二是以社会主义实践关照“两个必然”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历史实践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到多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些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期,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更加艰巨和复杂的革命与建设任务,它们的发展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走的道路更加迂回曲折,时间经历得更长久,何况社会主义建设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案可以借鉴。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了未来社会发展要遵循的基本原理,但各国新兴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把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探索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发生了挫折,尤其是20世纪末东欧剧变的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的曲折,使人民经受锻炼,吸取教训,继续进行新的开拓,21世纪,社会主义必将迎来新的伟大复兴。

三是以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关照“两个必然”思想。21世纪,2008年金融危机给资本主义以沉重打击,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占领”运动使民众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和国家治理乱象。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即便如此,我们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世界体系中依然庞大。特别是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过不断调整,它的生产力仍有发展潜力。马克思曾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2]592显然,现代资本主义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短期内还不会出现。因而,资本主义的灭亡还要经历一个过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依然是长期的。

总之,共产党人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既要看到“两个必然”的总趋势,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的胜利仍需经历的历史过程。这样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曲折和反复,共产党人都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三、历史和现实诠释:引导共产党人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为什么是必然的,除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已经阐明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之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诠释,还因为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中国之所以选择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然而,一部分共产党人却未真正认识到这种优越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一是一些共产党员未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以个人或小集体之“利”夺社会主义之“腹”,认为社会主义不具有他们所谓的优越性;二是有些共产党员不科学地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做某些对比之后,竟得出了社会主义还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三是有的共产党员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现实的,是潜在的;四是从鲜活的历史和现实角度看,一些共产党员干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还不够,没有事实做后盾,谈起来往往苍白无力,不能真正使自身和他人信服。鲜活的历史和现实最能说服人。因此,必须引导共产党人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要从理论上诠释,还要从历史和现实上诠释,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以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诠释“两个必然”思想,引导共产党人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中国为例,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华民族彻底改变了百余年来苦难深重的历史命运,开辟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光明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结束了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史,结束了国内反动统治下战乱频仍、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全面进步,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自由的愿望。社会主义的中国,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压迫,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形成了共同的理想信念,进而创建了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百余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英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提到,据估算,中国在1913年至195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02%[7]211,而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是1.85%[6]116。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到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从679.1亿元跃升到90.03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175倍,年均增长率为8.1%①。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以世所罕见的速度向前发展,目前在联合国的产业分类中,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仅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养活了近14亿人口。“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完成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经过7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20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一直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原煤产量36.8亿吨,钢材产量11.1亿吨,原煤产量比1949年增长114倍,钢材产量比1949年增长8503倍②。2018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9亿千瓦,比1978年末增长32.3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社会主义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广泛开展双边、多边外交,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已由10多个增加到178个。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家关系,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些硬邦邦、活生生的事实,已经足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切,才能“风雨不动安如山”,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四、政治诠释:引导共产党人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对“两个必然”思想的政治诠释,就是引导共产党人正确领会和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在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觉悟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9]112。“两个不能否定”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肯定,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表现,对于共产党人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奋斗目标,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党领导人民群众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经过努力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时期党还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党面临的崭新课题,毛泽东提出再次将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独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巨大成就。毋庸讳言,由于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足,对形势和国情的认识曾出现偏差,也犯了一些错误,但总体来讲,对这段时期的探索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必须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站在新的科学水平上看待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回答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中,提出了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结合上可以凝练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还反映了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我们党认识到,虽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还有与生产力相矛盾的一面,这样我们党就会避免僵化和固步自封,也不会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又在新世纪新阶段成功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新时代,中国进行了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和开创性的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推出了1500多项改革举措,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中国的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外交等均取得显著进步。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道路,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坚定正确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必须充分肯定。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共产党人只有充分认识,才能凝聚力量,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两个必然”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一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就会坚不可摧。“两个必然”思想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的科学真理。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不同之处是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滚滚向前,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结果。

五、结语

两个必然”思想引导共产党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共产党人辩证看待社会主义历史过程,引导共产党人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引导共产党人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必然”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一旦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就会坚不可摧。“两个必然”思想是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的科学真理。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不同之处是社会发展规律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披荆斩棘、滚滚向前,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100周年的时间,已经由最初的58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9514.8万名党员、486.4万个基层党组织,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我们坚信,在“两个必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不负历史重托,在新的征程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②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猜你喜欢
共产党人资本主义理想信念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共产党人的感情
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下)
关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几个问题(上)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