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思考

2021-01-14 21:17赵海飞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概论考核思政

赵海飞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1]。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由于生源、设施等各方面条件的差别,“概论”课的授课效果差别也较大。因此探究提升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意义与必要性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新修订的2018版教材,更是明确了本书的脉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直到十九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该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线索,明确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所走过的道路,从而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加对党的信任,鼓励大学生向为祖国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领袖和革命仁人志士学习,更加热爱祖国。同时树立不懈奋斗的理念,把实现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一名有为青年。高职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大国工匠为己任。它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应拥有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自身修养高,有一颗爱国的赤诚之心,为国家发展增添助力,“中国智造2025”的计划才能够顺利实现,本世纪中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才能够如期完成。而当前“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实施却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提升“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概论”课程的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原因

(一) 学生基础差

经过一线实地调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因为“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历史知识较多,因此常常需要从某段历史导入或引证进行讲解,但部分高职学生,特别是从中专升上来的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之差令人担忧。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可以轻松理解教师的讲授内容。因此,在中专对口升学的班级里,“概论”课的授课效果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老师认为非常简单的历史知识,因此,他们的获得感很弱,久而久之,在课堂上渐渐放弃了“概论”课。然而这一现象却非常普遍,因为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中专对口升学的学生,通过高考招收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护理专业为例,共24个班级,其中7个班级是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其它17个班级全部来自于对口升学,后面的17个班级与前面的7个班级学习基础有明显差别。

(二) 少数思政课教师产生懈怠心理

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相对不太严格,这就导致少数教师产生懈怠心理。有的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审完毕之后,对待教学和科研毫无兴趣,不再追求上进;有的青年思政教师本身学历较低,能力较弱,但一直在学校浑浑噩噩好多年,因为高职院校的前身一般是中专,当时招聘教师时对于学历、对于教师资历要求较少,而如今升格为大专之后,这些教师本应该不断提升学历和能力,但却在体制内逐渐放松或为家庭琐事所烦扰,因此追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和对教师的要求。而“概论”课程作为全国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于教师的能力有一定要求,而如果学历较低或者学术水平较差的话,教师在授课时定然手忙脚乱,这样“概论”课就会更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授课效果会更差。

(三) 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较差影响“概论”课的授课效果。高职院校基础设施较差主要体现在教学设备上。部分教室缺乏多媒体设备、教室无网络、学生宿舍无充电插座,这些都影响“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如有些思政教师想采用一些新媒体的教学方法,如运用超星尔雅、蓝墨云班课等新媒体APP却无法实现,如想让学生利用蓝墨云班课签到,这可以大大减少点名浪费的时间,而部分学生会以手机没电为理由向思政课教师反映,想利用蓝墨云班课开展头脑风暴讨论,学生也是同样的理由。想给学生留个PPT作业,学生因为宿舍没电不能使用电脑而拒绝老师。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都不利于“概论”课程的开展,更难以保证教学效果。

(四) 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方式单一影响“概论”的教学效果。“概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每年在期末时都作为考试课,看似学校遵照教育部要求对本门课程很重视,但实际上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概论”课程的实施。因为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只需要期末考试通过就可以,等到快期末考试时努力背诵就可以达到目标,因此,在平时并不十分配合任课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或者敷衍了事。因此,下一步“概论”课任课教师应考虑考核方式的转变,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改变“概论”课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概论”课的授课效果。

(五) 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概论”课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按照教育部教学要求,该门课程除了要完成理论学时授课之外,还要完成相应的实践学时。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实践学时基本上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学校教学条件不允许,没有相应的教学场地,不能满足实践课程的施行;二是考虑到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上课期间学生外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三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部或者“概论”课任课教师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很好地探索或者具体实施实践教学;四是高职院校由于管理体制相对落后,重专业课、轻思政课,造成实践教学制度缺乏或者无人监督,从而影响“概论”课实践教学。

三、高职院校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信仰的教育。”[2]因此,如何让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开设“概论”课课程的目的。因此,提升其教学实效性显得至关重要。

(一) 以学生为中心,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即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素材的准备、教学过程的讨论、教学之后的感想总结过程中[3]。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导致其对“概论”课的获得感较弱。因此,提升他们的获得感,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参与到“概论”课程当中,则非常重要。经过实践检验,以简单、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教学始终成效较好。由于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如果单纯讲解某些历史事件,他们会表示不理解这个历史事件,有的班级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他们从未听说过此历史事件,这是一线教师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学情。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任课教师不可能一一再对某些十分简单的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因此,探讨更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方式十分必要。经过实践探究,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简单、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的这一不足,当然这就要求“概论”课任课教师付出更多地努力去读书,授课时能够娴熟地讲解这些小故事。如《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都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前自己搜集与“概论”课相关的名人小故事,上课过程中与同学们分享,大家写出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概论”课授课方式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增强了学生们的获得感,他们此后会以更积极的方式参与课堂教学。

(二) 抓住教学改革的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政教师寄予的殷切期望。因此,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也在教师。“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这对于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一是多读书,关注时事。培根在《论读书》中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教师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这样在授课时讲解小案例、小故事时信手拈来,能够大大增强教学趣味性。二是加大培训,开阔教师眼界。思政教师如果固步自封,不与其他学校思政教师相互交流,这会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进步。因此,应保证思政教师每年至少外出学习一次,开阔眼界,加强交流。三是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把问题式教学法和专题式教学法相结合。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取信息,因此,所不解的问题应该较多,有的学生善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在平时有问题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应对教学。四是思政教师以自身为榜样,为学生树立模范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思政教师应以自身典型示范教育学生,做一个爱国、爱家、积极向上的人,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三)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新媒体技术设备投入力度

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生源和国家扶持力度问题,高职院校面临着经费紧张等难题,再加上学校从中专升格,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如多媒体设备、餐厅、宿舍等依然停留在落后的中专时代,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大学时代的水平,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基础设施差造成招生难,生源不足又会影响学校发展水平,因此,完善基础设施成为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概论”课作为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对于学校的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当前有许多本科院校已经探索并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直接采用超星尔雅APP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课堂上既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由于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而能够让学生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全程参与,即时与老师实现沟通交流、即时解决学生的疑问。而这些情况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却不能满足。此外,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日益重视,探究思政课采用新媒体技术也在不断推进,如有的学校已经加大投入,在学校内部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全面采用VR等先进技术,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真实场景,从而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达到良好地教学效果。

(四) 大胆改革考核方式

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概论”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一考终审制”,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是导致学生对“概论”课心生厌烦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高校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重要标准,虽然大家都在探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是三七分还是四六分,但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除了出勤率外,任课教师给学生成绩时也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基本都给比较高的成绩。因此,提升高职院校“概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大胆改革考核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本门课程中来。主要举措是扩大“概论”课实践教学成绩的比例,例如实践教学50分,理论考试50分。那么实践教学可以加入以下几种考核方式,一是每年各班可举办红歌比赛,这部分成绩占20分,二是在课程中间加入演讲、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准备,主动参加,这部分成绩也是占20分,而出勤率只占10分。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获得感,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概论考核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内部考核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思政课“需求侧”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