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渗透探析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思政课育人

陈 茜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优秀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于华南、西南各省的民俗文化不仅为当地提供了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而且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由此可见,拓展高校思政课中民俗文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对优秀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分析民俗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渗透方法,既是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一重要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思政课渗透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2]。

(一) 优秀民俗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道德情感的重要资源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累,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例来说,湘西地区常用的苗语是以吉首市为中心、以花垣和凤凰县为典型、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主要范围的常用语言,苗语在发展中引用的现代化日常用语逐渐增加,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苗族人民将朴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理通过简洁直观的民谚传承下来,苗族人民勤劳正直的品格也在苗语的运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以此为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认知、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增强民族向心力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 优秀民俗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3]。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构建文化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要以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目标,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主要目的,培养大学生理解“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奉献生命的民族英雄的坚定意志与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

(三) 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发展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品格操守、价值取向、道德情感等各方面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具有积极影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民俗文化,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与改革创新具有积极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校思政课渗透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4]将民俗文化融入到高校文化育人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需要把握一些原则。

(一) 内容丰富性原则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历史传统的民族,高校思政课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汉族文化,也应该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遵循内容丰富性原则不但要做到涵盖范围广泛,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达到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在民俗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实践教学部分可选择湘西州内或湘西地区附近的少数民族村寨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达到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 编排序列性原则

高校在构建文化育人特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根据民俗文化教育的自身特点,又要顾及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水平,力求探寻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5],形成一个由浅入深、每个阶段之间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遵循编排序列性原则,以大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大一学生刚参加完高考,对高考考点印象较深,可从历史和政治的某些知识点导入,浅谈少数民族发展史,如从改土归流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贵州各民族的发展历程及贵州省多民族融合的发展现状,从而加深对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及相关历史背景的掌握,由浅入深,积少成多。

(三) 衔接灵活性原则

高校思政课渗透民俗文化的过程中,也可借鉴此种方式,并遵循衔接灵活性原则,根据本科四年内的五门思政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具体安排民俗文化融入各学科的教学方式和所占比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三门课程中可根据教材的章节内容直接增加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而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两门课,则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灵活渗透民俗文化。

三、高校思政课渗透民俗文化的基本途径

基于新时代开放竞争的时代气息,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独立意识,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等有关认识,围绕民俗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为民俗文化的有力渗透提出行之有效的推进途径。

(一) 民俗文化进校园,加强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高校思政课中渗透民俗文化,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可从重视民族传统节日开始。学校可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引入校园生活中,在学校积极开展“重温民族传统节日气氛”等民俗文化教育普及的校园活动,突出民族传统节日主题,由预科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或学院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作为活动策划,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民俗文化教育元素,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民俗文化纳入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将民族传统节日与情感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二) 民俗文化进教材,丰富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

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6]。高校思政课渗透民俗文化可以此为参考,围绕立德树人、文化育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充分结合湘西地区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色,灵活构建民俗文化育人特色的课程体系,增加校本课程教材中优秀民俗文化的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的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把民俗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

(三) 民俗文化进课堂,推动民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思政课要渗透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进课堂,教师要联系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年级分学期开设民俗文化选修课,如民俗常识课、经典阅读课、民歌欣赏课、艺术作品赏析课、苗语课、土家民歌课、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鉴赏课等。组织民俗文化主题班会、传统民俗专题讲座、民俗文化专题报告会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聘请湘西的民间艺人、土家族或苗族或白族技艺大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引入QQ、微信、微博、网站论坛、视频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力图将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作为切入口,将民俗文化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贴近实际生活,不断增强民俗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既是为人熟知的旅游资源,更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要从细微之处渗透民俗文化,着手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推进民俗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实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优秀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育人工程,形成民俗文化传承的合力,推动民俗文化历史价值的现实转化和精神价值的实践转化,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归属感产生积极影响,更好地彰显优秀民俗文化历久弥新的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思政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