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中华

严 琰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邵阳 422000)

以学生为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准绳,时刻关注学生动态,服务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等得以提升,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汇聚了历代先人的智慧,其中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精神面貌。因此,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重视思政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效果,让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光大做出贡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基石,还是中华文明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润养着中华民族,使其日益强大、欣欣向荣。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神州大地历经积淀,逐渐形成中华文明。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学习,弘扬中华文明,以教育领域发展需求为核心帮助高校培养一批优秀人才。

(一) 讲仁爱

“讲仁爱”即要有爱人之心,有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讲仁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对于教育工作者,“讲仁爱”要对学生有包容之心、热爱之心、关怀之心,用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定会拥有一颗感恩之心,爱人、爱己、爱物。对于家庭而言,以仁爱之心对待身边每个人,孝老敬亲,履行赡养父母以及抚养子女的义务,树立优良家风。

(二) 重民本

“重民本”即以民为本,以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明,要想群众之所想,急于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及创造能力,牢记人民创造了历史,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让每一个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来自国家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美好,让人民群众收获颇多。

(三) 守诚信

“守诚信”即忠诚老实,恪守诚信,心存敬畏之心。国家公职人员需做到忠实,反腐倡廉,当好遵纪守法的“先行者”。人民群众应热爱国家,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严厉惩治造假贩假者,让失信之人寸步难行,提高犯罪成本,继而从根本上杜绝失信行为。

(四) 崇正义

“崇正义”即公平正义,崇尚英杰。疫情时期下,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国各地医疗团队以及数万名医护工作者无私奉献,支援武汉,为因疫情而封城的荆楚之地带来温暖。其中有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也有几万名95后、00后为主力军的医务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日常生活中他们是最普通的人,但在疫情爆发期间他们就是伟大的英雄。学习这些英雄身上正义、信义等道德素养,大力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社会形成正义之风。

(五) 尚和合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源远流长,提倡天人合一、世界和平、和而不同、与人和善。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和谐、和睦、和平的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是传统文化中的指南。加强社会管理,树立优良的社会风气,让每个人意识到家和万事兴,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收获幸福感。

(六) 求大同

“求大同”即世界大同,和爱公正,“天下一家”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所诉求的,它也是中华魂、民族心的体现。目前世界上各种分歧矛盾层出不穷,战争与贫困依旧困扰着一些国家。尽管如此,但我国仍希望利用对话解决分歧与矛盾,防止战争和武装冲突。世界各国人民应携手共进,共同面对一切困难,把地球建设的更加美好、和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比较模糊

据调查,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不大,反之对西方流行文化比较感兴趣;一些学生为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倍感自豪。在问卷调查中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四大名著未曾深入解读,甚至少数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内容记忆模糊;仅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有过我国传统节日的习惯。随着网络的出现,各种思想之间的碰撞,导致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认知模糊,外来文化的流入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致使其对成长方向的辨别出现偏差,一些学生价值观扭曲。除此之外,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迫于就业压力,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二)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第一,高校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实际需求,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大学生在进行书本知识中对传统文化学习时仅略知一二,不了解其深刻含义,无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继而学习效果不佳。第二,一部分高校思政教师专业知识雄厚,但仍有少量教师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无法做到真正的传授知识、讲授学习、解答问题。第三,高校思政课程设置不科学。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位置。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和课时较少。第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由于自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不够深入,不能较好满足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

(三) 教育教学环境的复杂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思想大量出现,导致高校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不多。目前高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追求创新成为这部分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对多样化文化缺少正确理解,较容易接受这种快餐式文化,但并未对这些文化进行多方位了解。因此,在思政教育大环境下,应对各种思想进行全面研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路径

(一) 灵活教学模式,摆脱死板理论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同时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教育目标,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广大学生;除思想政治的必修课程外,在思政课程规划与设计中应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选修课程,使大学生全面了解传统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课程内容设置应科学化、全面化、生活化,其中应包含地理、艺术、历史等更全面的知识,应不断完善教育理念,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应根据新课改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机械式学习变为自主性学习。

(二) 提高教育者综合素养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属性桎梏

教育工作者的言行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有效融合,应将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进行全面提升。第一,各个高校应对教师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培训,使其教学能力得以提升。第二,举办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活动,使教育工作者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运用传统文化。这样既可以对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切实提升,还可以完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模式与教学理念,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得到高质量发展。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和学习新思想,多向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学习,探索高效、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立体型、多元化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三) 借助新媒体,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伴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时代随之到来,智能化产品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高校学生通常借助智能手机以及电脑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优化教育模式,不断学习新型教育理念。根据新时代00后的思想变化,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优势,确保受教育者文化素养得以提升。第一,善于借助校园内部媒体,构建文化专区、校园刊物、社团活动等多元化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譬如,借助抖音、QQ看点、微博等模式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的网络平台发布些有趣且又有警示意义的动画片,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的洗礼,为平淡的高校校园生活增添色彩。第二,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借助活动展开教育。譬如,定期举行朗诵比赛、知识竞答等比赛型活动,让大学生踊跃参与到学习与活动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以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演讲活动,让大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所高等院校的校风、校训与学生素养息息相关。充满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教学环境以及校园建筑也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关键,譬如:对教学设备、校园建筑进行点缀,借助多元化方式传递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近几年,过西方节日已成一种流行趋势,其中万圣节、圣诞节颇为流行。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以中华传统节日与民族民间文化为核心,鼓励学生过我国传统节日,让高校学生对春节、端午节、清明节背后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使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多方位学习传统知识,继而进一步发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五) 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恪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准绳,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潮流,选择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教授。第一,端正学习态度。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进行融合,吸收中西文化优点,扬弃缺点。第二,一部分古代文化受时代限制应去其糟粕。譬如,古代文化中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除此之外,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路径选择上,需将中西方优秀文化相融合,让大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与新时代高校学生发展实际需求吻合,讲授的知识应与时俱进并贴近日常生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高校学生中华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