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革命精神

郭 亮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传播和发展革命文化,在展示中国革命文化基因的同时,积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需要承担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通过革命文化发展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的教育。而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作为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但其对革命文化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限,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索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 深化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

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为其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提供优质资源,还能有效丰富其表现形式。从优质供给的角度来看,革命精神是全国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精神与品质,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和为国为民、不懈拼搏的情怀。2020年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需要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而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且能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革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会呈现出各异的精神形态。例如红船精神是指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长征精神是指不惧牺牲、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旗渠精神是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精神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能够通过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主题。

(二) 巩固理想信念培育的基础

革命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为其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将革命历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使学生通过历史思维打开认识视野。例如,毛泽东将进驻北平比喻为“进京赶考”,这一比喻激励着共产党人时刻奋进,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代革命事业尚未成功的现状,从而鼓励学生参与到薪火相传的革命事业中。与此同时,革命历史还能够为理想信念构建行动标杆。革命历史不仅是共产党人的成长史,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从微观视角研究革命人物的故事和生涯,能够凸显出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起到榜样的作用。而从宏观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史,则能够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经验,从而赋予理想信念更深刻的内涵。

(三) 感同身受的家国情怀

我国在长期革命中形成了大量革命遗存,而这些革命遗存为思想政治教育家国情怀的培养提供了生动注脚和实践空间。革命遗存虽然属于物质遗产,但其价值在于对文化的传承。正如扬·阿斯曼所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认为的,如纪念碑、神像等象征物本身不具备很高的价值,但超脱自身的记忆使其具备独特的文化价值。在展示革命遗物时,会使其背后的信仰、精神和家国情怀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光芒。与此同时,红色教育基地中所展示的大量革命遗存能够有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交融的过程中,接受思想和精神上的教育,进而在增强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同时培养其家国情怀,形成砥砺前行、凝聚奋进的精神力量。

二、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较片面

全球化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多元文化的碰撞,催生出了包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多元文化思潮,这些不良思想在客观上淡化了革命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成为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一方面,当前社会整体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这种对精神快感的过度追求,使得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会面临着主体认知受限的问题,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不多,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通常以就业和升学作为主要目标,因此往往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知识教育,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的教育力度不足,缺少用革命文化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意识,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会受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而出现价值与行为选择的偏颇。

(二) 对革命文化的挖掘程度较浅

青年大学生往往更追求时尚感与新鲜感,而革命文化本身具有严肃厚重的特征,与学生需求不符导致其浸润效果较差,不利于革命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首先,部分高校缺乏对革命文化的研究,且存在着忽略理论研究,重视阐释说明;忽略整体讨论,重视局部分析;忽略实践练习,重视时代价值等问题,进而导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容易存在偏差。其次,部分教师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存在着片面的问题,难以发挥其创意思维将史料与教材相结合,导致学生对革命历史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通过革命历史中获取的感悟较少。最后,当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环境之中,其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深受移动互联网及其碎片化的内容所影响。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只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碎片化的知识内容,导致其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低成本、平民化的学习模式,只能让学生对革命文化有一知半解的理解,从而难以为革命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做出贡献。

(三) 革命文化教育实效性偏低

由于缺乏以革命文化为中心的新教育范式,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教师缺乏主导性、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首先,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设计存在缺陷。很多教师在讲解革命文化时所举的案例都是学生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较少对革命历史进行深入考证和分析。学生在面对这些陈旧内容时往往不会经过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上课时甚至不使用教材,天马行空地讲解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史,使课堂成为了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没有形成完整的课堂系统,暴露出条理模糊等教学设计问题。其次,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照本宣科问题。革命文化教育并非对知识点的简单传授,而是需要对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达成政治教育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很难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后,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滞后。当前各大高校纷纷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导致部分教师忽略了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导致教学方法与手段存在滞后性的问题,不利于当代环境下对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也难以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革命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三、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 发挥革命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

高校应加强党史国史、党性党风教育,充分发挥出革命文化的政治引领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开展政治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党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记载了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同时也是实践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此同时,党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能够体现出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层面建设的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关键所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符合时代和人民的根本诉求,同时也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进行分析,能够提取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的革命理论改变学生在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使其形成远大的人生目标,通过不断奋斗和自我奉献来点亮青春,从而培养出政治信仰坚定、道德情操高尚、政治方向正确的优秀人才。

(二)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需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能够对人的自我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是人们面对挫折时重要的精神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比作“钙”,缺少了理想信念就会导致共产党人出现精神上的“软骨病”,进而出现贪婪、堕落、腐化等问题,过度娱乐化的生活态度往往容易导致理想信念堕落。在多种不良文化的冲击下,高校需要借助校园网,避免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被历史虚无主义肆意歪曲和无端否定,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接受党的全面领导,建立以党委为核心、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想的侵袭,严格控制意识形态方面的话语权,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其自我净化、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此同时,需要深入挖掘不同时期及地域的革命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使其融入于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红船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能力,通过井冈山精神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毅力,通过延安精神加深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各类革命文化与当前时代的紧密结合,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文化内涵。

(三) 通过革命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首先,高校要根植于课堂教学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会对学生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教师需要深刻探讨革命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并将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专题式教育模式形成对革命文化的真知灼见,从而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的革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其次,需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高校应发挥出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与信息传递能力,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建设校园网主阵地等方式,为学生推送与革命文化相关的视频、图片或文章,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并摸索课程思政与革命文化之间的衔接点,从而在课程思政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革命文化教育格局。最后,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课堂,让学生在探访革命老区、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体验革命文化,使革命文化教育真正深入人心。

(四) 加强革命文化生态圈建设

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革命文化能够在校园内落地生根,使革命文化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变为实际呈现,并在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增强革命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力。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征文、红色文化摄影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同时发挥出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进行精准的革命文化宣传,同时以班级或学生组织的方式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真正理解革命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从而提升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水平。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革命精神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国的出行革命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