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

2021-01-14 21:17陈卫娅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抗疫思政

陈卫娅

(贵州医科大学, 贵阳 550025)

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我国爆发,全国人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众志成城、同心抗疫,打响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取得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伟大的抗疫精神和生动的抗疫故事,是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可以对医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灵魂熏陶。在“三全育人”新格局下,进一步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将其融入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切实提高医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性、针对性、亲和力与引领力,能教育引导广大医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 抗疫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伟大斗争孕育伟大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本质上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完美诠释了中国精神的内涵。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和弥足珍贵的,能够激励人开拓进取、感召人发奋图强、引领人昂扬向上、鼓舞人砥砺前行,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壮举和奇迹。

(二) 有利于培育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针对医学生的需求、特点和成长规律,以疫情为契机,用生动、鲜活的抗疫实例对广大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持续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凝心铸魂、正本清源,春风化雨,润泽人心,真正让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好伟大抗疫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坚定学医信念与初心,将国情民情融入自身的成长中,始终坚持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人生和事业奉行的宗旨。数百万医务人员、400多万社区工作者、881多万志愿者、180多万环卫工人、3 900多万名党员和干部等[3],虽然年龄、性别、身份和职业各异,但他们并肩作战、共克时艰,他们或平凡或伟大,却都用热血和生命诠释着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人生价值。

(三) 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疫情期间,4万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其中“90后”“00后”占到整个医疗队伍的三分之一,青年群体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抗疫大考中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青年群体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爱国奉献事迹,引发医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医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有本领敢担当,勇挑时代重任,用奋斗的青春与祖国同向同行、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不负党和人民的期待、国家和民族的重托。

(四) 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专业素养

疫情是特殊的敌人,疫情防控是一场特殊的战争,抗疫工作不仅需要勇气和热血,更是对医学专业能力的大考。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张继先医生凭借精湛和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最先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苗头,为疫情防控拉响警报,成为疫情上报第一人。疫情防控初期,从“武汉封城”到疫情爆发引发民众恐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医学生教育具有培养周期长、综合能力要求高、培养过程环节多和培养环境多样化等特点。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使自己成为在国家危难和关键时刻担得起、担得好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当前,在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当前的疫情工作对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培养环节的要素构成进行充实和调整,切实推进抗疫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的头脑、融入学生的情感。

(五) 有利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

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能力,更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以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僵持和医患冲突频发的现状,致使人文素养的优化式发展势在必行。疫情发生后,国家不计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拯救生命,无论刚出生的婴儿,还是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对病毒感染者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国家承担全部医疗费用。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我国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1 624亿元,中国一季度GDP负增长6.8 %[3],一定时期的严重经济损失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医学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健康的敬畏,此次疫情防控指引人们遵循“健康中国”视角,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

(六) 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科研思维与水平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4]。新冠疫情期间,医学科研人员紧急攻关,揭示新冠肺炎临床流行病学、病毒基因序列、超微结构等研究成果陆续发表。病毒检测方面,华西医院牵头研制的1.5小时内一次性检测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6种呼吸道病毒检测试剂盒获批,快速量产后用于抗疫第一线。疫苗研发方面,国药集团、科兴、智飞、康希诺等多款疫苗进入接种阶段。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离不开科学与创新,于医学生个人而言,注重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锤炼,从基础做起,提高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分析科研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方式,增强科研数据分析能力,及时研讨前沿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引导医学生思考和理解科学研究策略,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在立德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能力,激发医学生对医学科研事业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贵州医科大学共派出了包括党委书记和副校长在内的298人支援湖北,援鄂人数超过贵州援鄂医疗队的五分之一。我校援鄂医疗队守土有责、无私奉献,充分发挥了贵州援鄂主力军作用。医学院校积极参与抗疫斗争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也为思政教育的高质量成效打下坚实基础。

(一) 夯实思政课堂主阵地,强化育人功效

学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第一关口,创造性地开展了“战疫前线的思政课”“抗疫英雄走进思政课堂”等特色思政活动,打造了“线下”“线上”联动的思政教育新品牌。学校领导带头、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为学生讲授思政课,为广大医学生讲述抗疫故事,弘扬抗疫精神。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和副校长在全校复学第一课分别讲授“战疫”思政课;学校全体援鄂一线医务人员参加“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一对一’走进团支部”活动。由校团委制作的线上思政课多次被新华社、“学习强国”、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志愿者等一级平台宣传推广。在疫情防控期间,校团委微信推送文章200余篇,每日覆盖55 000余人。贵医师生抗击疫情的行动,得到了中国青年报、天眼新闻、动静贵州、今日头条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学校发布的《别开生面的思政课——用行动诠释贵医人的使命与担当》得到了学习强国、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的转载。通过及时将抗疫中涌现的校友先进事迹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引导医学生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专业自信,培养了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 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形成育人合力

贵州医科大学通过这次防疫工作与医学教育相结合,切实把共同抗击疫情斗争的典型案例、成功的医学诊疗经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处理等相关教育素材融入教材、融入教学、融入课堂,挖掘和拓展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推行课程思政,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推动每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开展“战‘疫’课堂、疫情防控、志愿有我”等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学校迅速招募防疫工作志愿者4 000余人,在全国各地开展医疗咨询、防疫知识普及、人口登记、设置关卡测体温、公共场所消毒等志愿服务工作。在校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利用我校专业资源,学校及时推出网络公共卫生知识科普,同步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以视频、漫画、电子书等形式,广泛开展疫情防控专业知识普及工作。开展“青春健康‘救’在身边”志愿者培训活动,率先在我校学生中开展常见心理问题调试、心脏复苏技能、救护知识等应急救护培训,逐渐辐射扩大到大学城各高校乃至其他区域高校,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守护生命的志愿者。引导动员学生积极参与防艾、禁毒、捐献造血干细胞等专业实践活动,有近4 000名志愿者登记加入贵州省红十字造血干细胞库捐出了生命的火种。依托大健康管理团队,组建大数据健康管理志愿团队服务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融合发展的大数据健康管理志愿服务。

(三) 创新宣传载体,发挥榜样力量

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对高校思政教育推动作用,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增强网络正能量。学校网站开辟“疫情防控·贵医大在行动”专栏,对援鄂前线、学校动态、基层行动等方面开展全面宣传报道。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易班平台推出专栏向师生传递权威抗疫健康知识,引导医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和服务意识,报道抗疫师长、抗疫学生志愿者典型事迹。学校发布的《逆行的天使》原创歌曲沙画MV等作品,经新华社转载后,获得近150万点击量。疫情面前,榜样不仅向公众传播了抗疫正能量,更是为医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130余名党员、团员研究生陆续写下请战书投入到当地医院、疾控中心等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党委研究生院官方微信号开辟研究生抗疫纪实专题推文,凸显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时代风采和责任担当。医学院校发挥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长,教职员工生纷纷主动请缨进入抗疫战役,这都是医学生身边最生动的典型。医学生愿意乐意向身边的榜样表率看齐学习,做人民满意的好医生。

(四) 打造抗疫精神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贵州医科大学立足学科特色和办学历史,将抗疫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育人功能。学校建设疫情防控教育基地,用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见证抗疫历程的医疗队服、手术服、排班表、医疗日记等珍贵抗疫实物再现战“疫”动人瞬间。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校园演讲比赛、“青春思辨”校园辩论赛、社团活动月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健康大讲堂、健康科普展等,营造青春健康的校园生活风尚。让医学生从抗疫斗争中就能清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认同伟大斗争的胜利需要精神支撑的强大力量。在各班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教室文化建设大赛、抗疫经典作品阅读、讲抗疫故事、抗疫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抗疫文化作品感化和引导学生,让青年以最美逆行者为榜样,弘扬抗疫精神,增家国情怀、担社会责任、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才能让民族精神更加挺立。在传统媒体基础上,持续打造新媒体服务平台,建成了覆盖全校各级党团组织的微博、微信、抖音体系,组织拍摄学校党委书记五四青年节寄语贵医学子宣传片、线上主题党日团日活动、“贵州在眼前改变”线上分享活动等,打造成了思想引领、服务同学的网络校园文化阵地。

猜你喜欢
医学生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