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2021-01-14 21:17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政治

袁 圆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广州 528216)

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步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党建工作为保障要素和动力支持,二者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共同推动着高校的全方位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因此,明确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围绕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探索并践行二者协同育人的有效方法,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逻辑梳理

(一) 高校党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确立的阶段,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敬党、爱国、拥护社会主义的思想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任务。从作用机理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潜移默化的途径引导大学生形成内在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进而塑造良性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而高校党建工作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借助宣传媒介的传播辐射,积极引导大学生和教职工的理想信念,进而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以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积极引导,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切实遵循党的指示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实现提供助力[1]。在此过程中,高校党建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始终正向引导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并积极塑造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护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加强党的建设是各级高校发展与改革必须秉持的基本原则,也是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立身之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并强化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在立德树人中的效能发挥,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目标。所以,党建工作目标的完成,有赖于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坚定地开展党的建设工作。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主要指向在于大学生和全体教职工,因此,以大学生和教职工为中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目标。从内在关联的属性层面看,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关键环节,此过程需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建工作,提升党的领导水平,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并提供助力。

二、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价值剖析

(一) 是提升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进行了反复强调,其核心在于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升党建工作的内涵,并将理想信念教育置于首要位置。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方针路线与战略部署,牢固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面对“大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推进的契机,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必要举措。经济全球化与社会思潮多元化,使高校党建工作的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潮和新观念的前沿性群体,其思维模式和认识方式极易受到客观环境的左右,因而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基于此,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需要始终遵循党的建设规律,立足于学生实际,恪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个人发展需求,将思想作为开展工作的重心与关键,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的形成机理,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党建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 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生活阅历、道德标准、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因而“一刀切”和“扁平化”的教育方式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只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开展个性化引导与教育,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切实提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践行经验中得知,党的领导和政治功能的弱化,是不稳定因子出现的先行要素。对此,在“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已是题中之义。依托党建工作,对学生群众、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学生党员等不同层面的学生群体制定并落实分层性和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同时以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个体的各个维度,实施精准而有力的引导措施和培育手段,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有效方式。

(三) 是实现党组织育人功能的现实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的有机结合做出了反复强调与明确指示。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组织依托,学生党支部是学生组织建设的“火车头”,是党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桥梁纽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而人才培养质量和教书育人水平是评价高校建设发展水平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标准,加之我国高等教育与生俱来的鲜明政治色彩,因而要求高校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全面融入办学治校始终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现实困境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依旧以政治性和理论性为主流步调,忽视了育人功能的深度挖掘与全面发挥,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攻坚求索方面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有待提升[3]。党的科学理论始终为高校组织育人的开展提供着丰富的素材资源,而学生党支部也为组织育人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平台与活动载体,因此,实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党组织育人功能的有力发挥和全面实现。

三、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

(一) 目的一致

作为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需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开,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大重要举措。高校党建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目的在于全面强化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提升党员教育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路径,旨在促使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党的标准与要求。因此,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要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党建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思想支撑。

(二) 对象一致

高校党建工作的对象指向全体师生。从微观维度看,学生党建工作直接作用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三个群体,而在实际工作中,要全面发挥党支部的凝聚效能和引领作用,就需要将工作对象拓展至全体师生,进而针对学生党员和学生群众,依据思想觉悟、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分层式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全体学生为目标导向,立足学生实际,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疑惑,并引导全体学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三) 内容一致

坚定理想信念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党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二者在理论教育内容上趋近一致。其一是强调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全面宣传,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持续发展夯实思想基础;其二是组织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学习,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的全面结合,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正确认识”,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知行合一”为践行标准,在思想与行为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四、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建构

(一) 创新顶层设计,强化协同育人科学性

顶层设计是实现高校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首先,校党委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文件,针对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和制度性保障。其次,思政教育部门要强化对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经验总结,以协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为标杆典范,对其工作成果和践行经验进行深度总结和全面推广。此外,探索并构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效果反馈机制,以协同契合度、同向着力点、交叉作用面等要素为导向,结合反馈结论对协同创新机制展开科学调整与全面改进,确保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能的全方位发挥。

(二) 创新教育理念,增强协同育人实效性

要不断探寻具有时代前瞻性的党建发展理念,以先进理念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内涵,进而推动文化有益传播和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向并行。对此,学校要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功能优势,推动党建信息的高效传递,促进党的理论内涵与思政文化的全面传播,增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认识。其次,在实际管理中,要以理念升华为抓手,赋予高校管理体制以时代价值和科学效应,从思想层面提升党建工作的价值内涵,从意识维度强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认可。此外,学校要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属性壁垒,以开拓创新的思维吸纳先进思想,以党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不断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模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三) 创新教育平台,提升协同育人先进性

学校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摒弃“扁平化”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迎合时代发展与教育需求,抢占网络新阵地,依托新媒体作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全新载体,以互联网的资源优势和大数据的技术效能,打造协同育人网络平台,构建师生互动渠道,进而促使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在网络新阵地中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强大效能[4]。与此同时,学校需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与产业企业、媒体联合构建校外协同育人平台,以此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党建和思政教育团体深度沟通等目的,借助企业实习、岗位实训、工作结合等形势,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党的方针路线,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进而打破学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传统桎梏。

(四) 创新教育队伍,深化协同育人全能性

教育队伍是推动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全面实现的基础保障,革新教育队伍,可以从导向维度上提升协同育人机制的针对性。首先,打造一支“双理论”型教育教师队伍,夯实教师在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部署方面的理论水平,提升教师在学生政治信仰、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方面的引导能力,使其在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牵引合力。其次,充分发挥党团干部的余热,促使其以党建工作为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度挖掘,主动分享党建工作经验,使大学生对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形成深层次认识,强化其综合发展成效[5]。此外,学校要构建网络教育队伍,依托网络的阵地功能和技术优势,推动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革新和形式创新,提升党建工作的延伸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并在网络空间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规范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网络行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科学发展做出正确指引。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