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研究

2021-01-14 21:17刘维婷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育人指标素养

刘维婷

(安徽中医药大学, 合肥 230001)

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是高校常用的实践教育手法,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到社会中参与真实的劳动工作,令学生对专业知识、对社会环境和专业知识在社会环境中的融入,产生更加真实、立体、更具辩证性的认知和理解。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也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关键渠道,是消除大学生社会恐惧,令大学生对未来创业或工作产生积极性和期待感的重要媒介。因此,保障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确有实效”,是高校维护育人质量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要确保高校社会实践育人能够达到预期内的水准,仅要求教师带队,或者要求学生们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并不能从根本上厘清社会实践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高校方面需要从评价的角度入手,设定一套针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评价机制,从而用评价体系稳健改进教育质量。

一、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基本目标和预期成效

(一) 做到明确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社会实践一般是利用专门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到各个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岗位和社会实践场所中,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性实践的教学环节。在该环节中,学生将会脱离传统的教学环境,与真实的社会从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验证所学和所想,并且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效益,为自身积攒专业方面的实战经验。综合而言就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专业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与真实的社会环境结合,或者在工作岗位中验证自己对于专业的独特看法。做到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达到最优解,也就是让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积累的综合性人才。这一目标的预期教育成效是学生可以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夯实自身积累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逐步转化为专业技能。

(二) 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社会人文素质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条件,就是学生必须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岗位中。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从校方的角度来看,这种教育安排有两方面考量。第一,学生进入到真实的工作岗位,能够更加快速地对工作实践的具体需要,以及课本中并未指出的专业实践的具体需要(例如工匠精神等专业素养内容)进行充分认知。第二,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交往,对“我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人的反馈”等内容产生辩证性的理解,而积极正确地理解可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人文素质,这是校园教育无法达成的教育成效。这一目标想要达到的预期成效是,令学生在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后,可以成为综合素质更高的高素质人才。

(三) 社会层面肯定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

高校设立各种专业,不断提升专业教育的质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质目标就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高校在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时,就必然会对社会的反馈具有一定需求。高校需要社会对高校的培养质量作出评价,需要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来对自身进行纠错,更精准地改良和优化校内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基本目标,也包括令社会层面肯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而经过调查发现,这一目标所对应的预期成效是,当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后,能够创造真实的社会效益,也就是学生形成了“有价值”的创造能力。

二、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设计

(一) 理论知识夯实结合上文,设定“理论知识夯实”的评价指标。具体可分为“在工作过程中有效实践了理论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利用专业知识切实地解决了问题”“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了有用的实践经验”“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了专业人员的肯定或表扬”。这四个评价指标,分别指向四个成效。第一是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的成效,对应学生最基础的实践能力。第二是将所学解决真实问题的成效,对应学生进阶型的实践能力。第三是学生在社会中吸收知识的成效,对应学生受到社会反馈目标的达成。第四是学生掌握社会实践技能的成效,对应从专业角度看学生的确完成了实践经验的积累。这四个指标涵盖了学生完成了理论知识夯实任务的所有考量,并且从可实现性的角度看,这四个指标也比较方便教师进行调查和判定。

(二) 综合素质提升结合上文,设定“综合素质提升”的评价指标。综合素质提升分为专业素养提升和社会人文素质生成这两个方向,故而将分别设定评价指标。“专业素养提升”可以分为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心理素质这四个指标。思想道德素养是保障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可完善发挥的基础,指标是“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表现”“是否能够正面积极地看待工作”。文化素养决定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指标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业务素养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指标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能够妥善运用所学知识”“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能够进行创新”“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心理素质决定了学生能否妥善地应对压力,妥善调节自我情绪,指标包括“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学生面对他人刁难是否能够从容应对”“学生面对工作困难是否能够保持冷静”。

(三) 社会效益达成社会效益达成的评价指标较少,根据社会效益指的是大学生能够生产出对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效益的这一定义。社会效益共有以下几个评价指标:“社会实践是否获得团队嘉奖”“社会实践是否获得个人嘉奖”“实践客体是否获得收益”“新闻媒体是否产生积极报道及次数”。这些指标包含了社会嘉奖、媒体报道、实践客体的收益所得,覆盖范围较广,能够很好地评判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具体有效性。

三、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的评价机制设计

(一) 根据指标设定分数测评规则和节点在确定了具体的指标后,高校管理者们应该根据指标所对应的考察方式,设定好具体的指标测评负责人。例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评判,如“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在工作中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指标,就可以交给社会实践客体中的管理人员负责。随后,高校管理团队可以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评价方法,去设定具体的评价问卷,问卷务必简洁明了,令非专业教育人员也能够迅速理解。

(二) 采用过程评价机制详细记录分数在规划好具体测评规则后,高校教育团队可以进一步对实践客体内的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告知他们具体的分数测评规则和节点,这些管理人员在指导学生们参与实践之余,直接对调查问卷进行填写。要采用过程性评价机制,不能只强调结果,也就是要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现状进行采集分析和记录。如果调查期间,部分学生或当时的具体环境存在某种特殊情况,那么记录人员也需要在问卷的特殊记录区,对具体的情况作以简单的文字解释。

(三) 指标无量纲化后确认得分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评价指标,对总目标的作用不同,具体意义和表现形式也不同。为得出更加客观良好的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成效评价结果,建议在收回问卷时,要对具体的问卷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可以采用直线型方法,也就是通过阈值法去避免主观赋权的客观限制。在做好权重分析后,研究人员再对具体的实证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就可以良好地获得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最终再根据结果所显示出的教育现状,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具体模式进行改良。

猜你喜欢
育人指标素养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最新引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