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1-01-14 21:17飞,余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立德育人

黄 飞,余 莎

(1.广州工商学院, 广州 510850; 2.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阳 550025 )

社会变革和教育革新赋予了高校思政工作新的构建模式和发展逻辑,“全课程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提出,解决了高校思政课程和思政工作的“孤岛”困境,促使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与使命得以回归。在全课程育人的格局下,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依据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价值进行逻辑梳理,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

一、全课程育人格局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时代诉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也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高校课程教学成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渠道,因此,各科课程均需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效能,每个教师都需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重任。然而,长久以来,高校在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践行上,始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普遍现象,各学科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未能得以实质性构建,教师的育人意识较为淡薄,导致课程的育人资源和育人效能难以发挥,立德树人的效果微乎其微[1]。因此,推动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在全课程育人格局的构建下,助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并行发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深度融合,是纠正“重智轻德”不良倾向的有效机制,是促进高校教育之道理性回归、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时代诉求。

(二)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客观要求

作为一项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立足整体、着眼全局,统筹各方资源整合与力量协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以此确保教育效果的整体性提升。然而,就目前来看,课程合力育人的格局的构建并未夯实,“立德树人”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责”,其他课程在育人方面过于轻视,甚至存在“事不关己”的姿态,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过程中处于势单力薄和孤立无援的境地。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模式存在集中系统有余而拓展深化不足、显性教育有余而隐性渗透不足等弊端和短板。除此之外,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力量冲突和信息错位,增加了全课程育人因子之间的内耗。要想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位、错位及冲突的现实困境,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动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同向同行,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得以创设和强化的客观要求。

(三)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对意识形态的维护需要高校提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作为新思潮和新观念的前沿阵地,其面临的任务极为艰巨,因而需要将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工作上升至战略高度。然而,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技术的纵深推进,使得高校日益成为不同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交流碰撞的主战场,各种形态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错落交织,标准迥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交互冲突,青年师生则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主要攻击对象,致使部分教师对纷纭激荡的社会思潮辨析不清,对交织叠加的社会矛盾不明所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日趋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高校师生的政治信仰和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避免思想道德滑坡和政治信念瓦解。而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可以助推师生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的全方位强化,实现主旋律的持续演奏和恒久唱响,促使高校教学氛围和文化环境回归风清气正,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与维护夯实阵地基础。

二、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

(一) 遵循知识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全课程育人模式与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质上是对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与重塑,而实践证明,知识与道德并非各自为政,而是具有高度的辩证统一性。首先,知识与道德属于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正如赫尔巴特所说:“没有道德教育的教学,好比没有目的的手段。”因此,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道德的实现,而道德的实现有赖于知识做手段,两者相互成就、互为依托。其次,知识与德育是导向和载体的关系。司马光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道德决定知识的运用方向,知识的运用造成影响的正面性或负面性取决于道德水平的高低,因而道德是知识的导向。而知识决定道德实施的实效性,认知发展的程度决定道德发展的限度,因而知识是道德的载体,两者相互作用、并行发展。

(二) 符合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规律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和外界客观条件的动态协调和相互平衡下形成,并始终伴随着主观内部因素的交互调节作用。首先,高校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同时,课堂作为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主阵地,其实际传递的信息、知识和价值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其他课堂教学,推动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同向发力,在符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控制规律的基础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2]。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培育与形成伴随着主观内部因素的矛盾运动,因而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依据本体的知识架构、兴趣方向及价值取向等主观因素对外界客观环境进行判断、选择和汲取,因而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集中教育优势的同时,还需要促进通识课与专业课隐性渗透教育功能的介入,以此挖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 适应国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长期以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教育系统和教育范畴的深入融合与全面渗透,受到了诸多国家的重视。很多国际一流高校均秉持“全学科、全课程”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仅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还设置了渗透于其他专业学科和寓于通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传授和在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渗透。而国内自上海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后,各地高校纷纷挖掘专业课与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德育实践专业课程”、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课程”等,促进了其他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全面协调与深度融合。

三、全课程育人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思路

(一) 转变育人方式:单课程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

在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新时代,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是远远不够的,推动多学科优势的发挥和多学科育人资源的协调,才是课程思政的核心导向。首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高校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整体目标,探寻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挖掘各专业课程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以专业课为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同步提升。其次,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课程的全面渗透。高校要针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师资配置和理论内容进行系统性地设计与重构,充分把握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动态关系,在通识课程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功能,通过通识课的传授,完成对大学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塑造和培育,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机转变。最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动态衔接[3]。高校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中的全方位渗透,强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在职业规划与职业实践中将思想政治理论作为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有力武器,并在“产学研结合”和“校企合作”模式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借助实训活动塑造高素质人才,将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于校外,促使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理念得以强化。

(二) 转变育人范畴:专人育人转向全员育人

全课程育人格局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工程,因而需要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利益相关者协同配合,构建“三维一体”的“全员式”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其一,构建全员教学育人模式。作为全员育人的主力军,思政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进而从源头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而其他学科教师需要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追求“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学的内在宗旨和基本导向,推动智育与德育的并行发展。其二,构建全员管理育人模式。除学习外,社会知识与社交能力也是大学生需要进修的重要内容,而其与学校各管理部门的接触均对其世界观和处世观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高校全体管理人员需端正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以“立德树人”为本职追求,以自身品德和魅力熏陶学生,使“管理育人”的效能得以充分发挥[4]。其三,构建全员服务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渗透于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而校园生活自始至终决定着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思想品质的塑造和形成,因而高校食堂、宿舍、图书馆等服务部门需强化育人意识,在向大学生提供服务产品和服务行为的同时,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与补充,在于大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言语规范、举止得体、仪表整洁、态度和善,为大学生树立生活化的典范和榜样,使大学生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得以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有效提升。

(三) 转变育人渠道:特定时空育人转向全时空育人

在全课程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开展需要脱离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限制,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在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构建全时空育人模式。第一,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形势政策报告会、名家讲堂、先进事迹研讨等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及道德情感的感染。同时,高校需要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娱活动,并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注入校园每一个角落,创设全时空育人环境。第二,积极开发网络教育空间。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与资源优势,通过微课、慕课、远程课堂等形式,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在虚拟空间里完成大学生对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部署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剖析,进而坚定其政治立场与价值信念。第三,大力拓展新媒体技术应用[5]。以手机为载体,利用微博、朋友圈、小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形式,实现经典著作的分享和国内外时政的交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并构建师生、生生沟通渠道,随时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其解决思想问题与心理困惑,最终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实现课程思想的全时空育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立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