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研究

2021-01-14 21:17王宥鑫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语育人思政

王宥鑫

(阜阳师范大学, 安徽 阜阳 236037)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确立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1]。这就是说,所有教师都是思政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载思政教育[2]。推进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实际上是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分析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提高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发挥外语课程的思政功能。

一、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思政意识薄弱

尽管广大高校注重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和学习,但当需要高校外语教师进一步描述课程思政的概念时,大多数教师很难对此进行全面的解释[3]。主要表现为外语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只有涉及到国家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才是课程思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拉硬套,这种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做法与课程思政的本质自然是相悖的。另外,多数外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是本能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高,而并未明确将育人目标呈现于教学目标体系之中并付诸实际。由此可见,高校外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片面,课程思政意识薄弱。

(二) 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具体依据,也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源泉。因此,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非常重要,如何从教材中提炼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外语教师的教材分析重点还是局限于词、句、语篇,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涉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关注不够,挖掘不深。因此,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思政元素不足、思政元素单一、思政元素不接地气。

(三) 课程思政实施方法不当

多数外语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记笔记,这种"填鸭式"教学使课堂毫无生气。这种情况下的思政融入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实际的考虑与关注,未能结合学生的群体特征、成长阶段、现实需求等实际因素,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思政融入方式生硬,与思政相关的活动与任务往往流于表面,点到为止,难以实现育人目标;课堂时间有限,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 意识先行,课程思政价值引领

外语教师是外语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4]。因此,只有提高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使其全面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及其重要性,他们才会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如何践行课程思政。提高思政意识,首先,要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意识到外语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外语课程加上思政,而是外语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外语课程之中,只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亦或是树立了积极的三观,明晰了价值追求,那就是课程思政。其次,外语教师要意识到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外语教学不只局限于拓展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更是学生接触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从这一点来看,高素质外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国际视野,在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有选择地甄别与接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厚植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外语课程的思政价值引领尤为重要。如果外语教学不重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塑造的问题,就等于忽略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5]。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课程思政意识。

(二) 分析教材,挖掘思政元素

为解决思政元素不足、思政元素单一、思政元素不接地气等问题,教师应当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明晰其中积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提炼出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为巧用显性思政元素和挖掘隐形思政元素。以《综合教程4》教材中“Alienation and the Internet”(“互联网与人际关系之疏远”)一文为例,从题目中就不难看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大意与人们过度沉迷网络导致人际关系疏离有关。因此,这节课的育人目标自然是落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激发互联网潜能的同时避免在浮华的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这就是显性思政元素。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从这一显性的思政元素出发,寻找思政连接点,挖掘出更多的隐性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思考 “How can something,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responsible for global unification by enabling the free exchange of ideas, alienate the participants?” (“一种东西怎么会既能让人们自由的交流思想,从而使全球融为一体,同时又能让参与者彼此疏远呢?”)这实际上是互联网利与弊的问题,我们无法否认互联网的利,但是也不能逃避互联网的弊,在这一过程中教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另外,教材中呈现出的互联网的弊端基本都指向于人们过度沉迷网络,忽略现实世界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这就涉及到“度”的问题,凡事有度,物极必反。“度”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可以使用它,但绝不能过度依赖它,这是发挥互联网潜能而不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的关键。教师还可以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律,如何把握好“度”实际上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律的标准。另一个方面,教师也可以结合新的信息时代,把人际关系作为讨论的重点:为什么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沉默寡言,在网络世界却可以大放异彩?互联网时代下的人际关系有什么特点?互联网时代下如何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与文章主旨大意相关的隐性思政元素。只有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才能提炼出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思政元素,这样的思政元素才有温度,才有育人价值,也定能使学生从文本内容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进而反哺自己的人生[2]。

(三) 创新教法,提升育人艺术

课堂教学是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主要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发挥外语课程的思政功能,外语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艺术。首先,外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教学,永远应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条件和保障。信息时代,先进的线上教学平台给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使得活动的开展更加多元化,也进一步拓展了教和学的空间。利用雨课堂、学习通、云班课等线上教学平台,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积极性,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力课堂。毕竟,学生对于电子产品的喜爱和热衷是与生俱来的。课前,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布置课前思考题,最大程度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学生紧跟节奏,参与签到、抢答、投票、随机选人等活动,在讨论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下,学生不仅可以在线上教学平台一键提交作业,还可以在讨论区汇报学习成果,提出课堂遗留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解答,互相合作,建立学习共同体[6],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依托先进线上教学平台的智慧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和学的空间,使学习活动不止局限于课堂,而是一个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一个时刻发生的连续过程。另外,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在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主动解决问题的高效活力课堂中,才能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才能践行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5],才能看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其次,教师应当意识到外语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外语课程加上思政,就像育人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也应当是润物无声的。因此,外语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3》中 “Reflections of a Chinese mother in the west” 《一位西方华裔母亲的思考》一文为例,其中一段话这样描述:Chinese mother can dispense with formal courtesies and say to an obese child who gorges on food, “Hey fatty, lose some weight.” By contrast, Western parents must be humane, tiptoe around the issue, talk in terms of “health”, and never ever mention the f-word. And still their kids end up in therapy for eating disorders and a negative self-image. (中国母亲可以可以不客气地对正在狼吞虎咽地肥胖孩子说:“喂,小胖子,你要减肥了。” 与此相反,西方父母必须体谅地、小心翼翼而拐弯抹角地谈及“健康”,而且永远都不会提及“胖”字。结果,孩子还是因为长期饮食紊乱和消极的自我评价得去求医问药。)这个例子是霸道的中式教育和自由的西式教育的缩影。从“不客气地”,“体谅地、小心翼翼而拐弯抹角地”这几个词可以看出西方父母呵护子女的自尊,他们担心孩子失败后的感受,于是不管孩子表现的多么糟糕,他们总是想尽办法照顾孩子的感受。而中国父母相信孩子足够坚强,能够应对挫折,并会由此进步。这也是为什么面对表现欠佳的孩子,中国父母会直白地提出要求和不满。在讲解完这段话中的语言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头脑风暴,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中西方父母与子女关于肥胖问题的对话为主要情节,创设情境,进而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中西方父母说话的艺术,认识到健康饮食、坚持锻炼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无论是霸道的中式教育还是自由的西式教育,殊途同归的是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意。回归到中式教育,父母的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甚至是一些听起来刺耳的斥责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似乎也变得可以理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实施教育,学生在汲取知识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7],塑造价值观,这就是课程思政的魅力。创设情境,自然融入思政教育;以爱之名,思政才能有温度。因此,外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智慧教学,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力课堂;还要回归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润物细无声地传递育人理念,这样才能更好更自然地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

三、结语

推行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内容融入外语课堂,实际上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外语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接受新理念、接纳新角色、探索新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才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8],才能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上开拓新天地。

猜你喜欢
外语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