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2021-04-13 22:08刘世龙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5期
关键词:小学写作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刘世龙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极其重要的教学部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针对以上两种能力的培养存在着效率低、承接性差等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研究与实践证明,阅读与写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充分结合,才能使其互相促进,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并培养出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本文针对读写结合的教学现状及研究,提出了体悟式阅读积累、趣味性阅读教学,提高读写承接度,读练实时结合等教学策略及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内语文教学任务,提高学生阅读积累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读写结合  小学写作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5-0124-02

小学语文学习高度关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能力。以小学高年级举例,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写作练习要在16次左右,可见阅读和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文学家已充分证明——阅读能为写作打下基础,而写作则反过来深化、内化阅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充分结合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及效率。诚然,目前的小学语文在读写教学上,存在如学生读写自主性差、课外读写练习次数少,阅读与写作教学缺乏承接、相对分离,知识与写作素材储备不足等问题。

1.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全面加强读写结合教学

在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看来:“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的过程。”对于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只有积累得多,提笔时才有素材可写,才能通过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笔者以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为基,结合过往研究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践,提出了以下几点阅读与写作上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供教育从业者们参考。

1.1提高阅读积累量,体悟与背诵并重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讲解教科书内课文时,不仅要保证课内全员参与文章阅读与诵读,更要引领其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下笔时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在讲解到具体文章段落及课文结构时,可以让学生画下优美的语句,要求学生通过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当堂或课后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语句或结构的仿写。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三月桃花水》,作为一篇抒情性散文,其中充满了对春天美景生动优美的描写,通篇展现出作者对三月的桃花水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摘抄其中的优美语句,学习其修辞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心情。其中一选段为“那忽大忽小的水波声,应和着拖拉机的鸣响;那纤细的低语,是在和刚刚从雪被里伸出头来的麦苗谈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该语段中优美的词汇及表达,如“忽大忽小”“纤细的低语”等,并可以此生动形象地解释何为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可进一步通过展示学校所在地春天的景色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以此选段为参照,进行仿写。

1.2提高读写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性

要激发学生读写主动性,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现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退为引导者的角色,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历设计教学及阅读写作情境,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理解、经验及感情去加工阅读内容。如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时,可以在提供字词解释和大意介绍的基础上,展示与诗词描述相匹配的景色图片,并用通俗现代化的语言介绍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如将孟浩然比喻为“史上最任性的公务员”,从直率的性格入手介绍苏轼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主动诵读理解诗文,由于《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色调截然不同,一首表达孤寂之情,而另外两首则以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为主,教师可以不做直白的讲解,让学生自己从景物描述,个别词语去自由地体会、对比每首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的不同,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好奇心态主动诵读、理解诗文,帮助其在愉快的心境中积累古诗词,学习借景抒情等写作表达方式。

1.3课堂上注重安插实时的读写结合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读与写要结合看待,意味着读与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只有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效用。由于受传统阅读教学法影响,如今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仍然只注重对文章本身内容的分析,很少深度分析文本本身的写作手法和结构,而只在作文批改,专题作文课时才碎片化地去讲解一些写作技巧及方法,这导致大多学生熟记书中的课文内容及知识点,却无法写出相同文体的文章,在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上没有承接性与关联度。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完成课文教学后,还要当堂就课文主题及课文文体安排同类型的写作教学和练习,以解决学生读多练少的问题。除了在课文阅读的同时安排写作小练,教师也要注意在专题阅读课开展的同时加入写作方法的系统性指导,让学生真正做到从阅读中发掘写作动机,从阅读中产出写作问题,从阅读中学写作,并通过主动反思写作在下阶段阅读中寻求答案和参考,而非从教师作文批改中学写作,以真正实现读与写的紧密结合。

1.4运用共用知识理论达成读与写的结合

有研究表明,读写结合有修辞联结、程序联结及共用知识三种,其中,共用知识强调“问题”教学在读写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要让学生主动阅读,并带着寻找问题、产出问題的目的进行阅读,接着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环节,在写作中尝试去解决阅读时产出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在主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写作去内化阅读所学,以自然自主的方式锻炼写作能力。部编版语文教材内的文章后,都设置有课后问题及阅读链接,教师应更好地运用教材已有的结构设置,将课后问题编排进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写作中解决问题。如五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桂花雨》,该篇文章以桂花为描写主题,描写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文章最后有一问题为“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即是引导学生体悟课文里作者的思乡之情,教材也在该问题后给出了跟思乡有关的课外阅读链接,教师可以在学生正式阅读课文前提出此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寻找重点,体悟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完成文章讲解后,即可以让学生参照课文及阅读链接的表达方式,也去试着以当地的代表植物或食物为主题进行景物、事物描写或故事创作,让学生进一步体悟思乡情感的表达方法,如借物喻情、暗喻及借景抒情等。

1.5读写练习精细化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题编排明确,文体类型广泛。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可以以单元主题及文体为依据,分析教科书课文的关系和特点,细化阅读目标,安排写作练习——从语言表达、交流交际、文学创造三方面分别设置阅读内容与写作主题,让学生在文学积累、文字应用与新闻阅读、书信撰写等读写能力方面都有所涉及。只有设计读写结合、层级分明的教学活动,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向中学语文学科内容过渡,并帮助其提高日常生活交际能力。教師可以周为单位,推荐课外阅读文本,布置阅读写作任务,并进行周期性专题复习、展示及测试,如根据课内单元推荐相关儿童诗歌,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根据阅读写作方法安排课后任务——精读浅显易懂的魔幻小说故事,仿照其表达方式,自主创作小故事;根据阅读写作文体,安排学生阅读名家书信、日记,安排学生撰写自己的日记、信件等。

以小学高年级略读教学设计为例,除了阅读总量达万字外,《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高年级小学生要诵读6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以上阅读要求绝非课内完成,更适合于学生通过课外略读自主完成,因此,教师可以按照课标的要求,从课内略读文本出发,科学安排课外阅读任务,并附以关系密切的写作任务。如部编版教材5年级下册《红楼春趣》,该文章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第70回,讲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角色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教材要求为略读课文,教师也可从四大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较通俗的名著中节选情节曲折生动、叙述通俗、语法浅显的叙述式文段,让学生去做略读和摘抄,同时安排学生仿照名著的写作方式和风格,改编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这种课外读写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兴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学生通过摘抄及写作练习提高写作积累及能力。

2.结束语

阅读及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教学理论及研究表明,阅读与教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将二者进行结合,让学生在学会阅读,提高积累的同时培养同等级水平写作能力。然而,大部分校内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着只会读不会写、阅读写作兴趣缺乏、主动性差等困境。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些有理有据、实践性较高的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及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困难,提高阅读积累,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综合能力的学生,进而成长为文学素养较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娇.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李娜.小学高段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3]陈华.让“读写结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插上腾飞双翼[J].华夏教师,2020(19):42-43.

猜你喜欢
小学写作读写结合小学语文
浅谈小学写作能力的提高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