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综合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1-07-29 10:11贾君杰任智江
现代医院 2021年7期
关键词:医疗器械医务人员科室

贾君杰 任智江 孔 刚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山东烟台 264010

随着患者就医需求的不断升级,安全意识的逐步提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作为影响各医疗机构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4%的就诊患者受过不良事件伤害,全球不良事件造成的伤害已超过1百万件[1-4]。欧美发达国家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作为医疗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5],旨在通过规范化管理,有效降低医疗安全风险,提升医疗质量。2011年我国卫生行政部门相继发布《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6-7],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作出明确要求,推动了我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进入发展快车道,国内三级综合医院相继建立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体系。2018年中国医院协会《医疗不良事件管理标准》发布,丰富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内涵,拓展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深度和广度[8]。

2019年7月我院参照国家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上报系统,借鉴相关医院管理模式,并结合本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实践,在医院内网中构建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通过不断的闭环梳理、系统调整实现不良事件闭环管理。医院质管办进行归口管理,多科室分工协作,医务科、护理部、物资材料供应科、设备科、院感管理科、后勤保障科等15个科室主管跟进14大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系统可实现数据上报、收集、信息交互、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包含概况件数统计、深层次分类统计、年月累计统计、交叉统计分析、原因分析、年份同比及环比统计等功能,可系统化了解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整体发生情况,旨在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改进,发现不良事件隐患,从根本上降低不良事件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某三甲综合医院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收集,2020年1—6月期间医务人员主动上报的472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472例不良事件经过各主管部门严格审批。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对上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类型、发生科室、发生时间段、发生原因进行梳理,应用Excel 2016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用频数、率、构成比进行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2.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类型情况

2020年1—6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总数为472例,包含十一大类。从发生率角度来看,总体发生率为1.6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两位,发生率分别为0.75%、0.67%。从事件发生的构成比来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同样排在前两位,分别为46.82%、41.74%,行政及其他不良事件和信息不良事件发生较少,占比仅有0.21%。详见表1。

表1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

2.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的科室情况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66个科室,发生超过5例的有45个科室,从构成来看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排在前6位,详见表2。

表2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的科室情况

2.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涉及的时间段情况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分为12个时间段,其中08:00-09:59、14:00-15:59、10:00-11:59、16:00-17:59时间段发生不良事件位列前四位,全部为日间工作时间,上午上班08:00-09:59时段不良事件发生量最多。详见表3。

表3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易发时间段情况

2.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总体分析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体发生原因涵盖51类,详见表4。

表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情况

3 讨论

2020年1—6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例数为472例,每百张床位上报例数34.5例,超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每百张床位≥20例的A级标准[7]。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1.60%,低于相关研究水平[9-12],究其原因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三甲综合医院就诊患者量急剧下降密切相关。上报类型主要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和护理不良事件。器械不良事件的上报量最多,医疗器械的固有安全性存在问题,医务人员方面上报顾虑较小,一旦发生医疗器械问题影响正常诊疗活动,秉持“可疑即上报”理念,上报数量较多,另外与其主管部门高效能管理密不可分,提升了医护人员上报积极性。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最多,以及受护理垂直管理体系对护理工作严整性的影响,护理人员上报积极性和意识较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数量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最多,此类科室明显共性为手术量相对较多,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3-14]。新冠肺炎疫情下,就医患者类型发生明显改变,轻症患者较少,急危重症患者较多,对诊疗水平需求较高,患者自身疾病种类复杂多样,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手术开展具有要求高、风险大、手术量大等特点,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潜移默化增加医务人员内心紧张,承受压力不断增大,众多危险因素相互叠加,风险度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造成手术类科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频发。

08:00-09:59、10:00-11:59、14:00-15:59时段为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高发时段,上午08:00-09:59时段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量居于首位。08:00-11:59作为全天最高峰时段,医务人员既要做好严密的疫情防控,又要要集中收治患者、处置医疗相关工作,工作量最为繁重,工作负担加剧,精神压力增大,标准化操作环节容易被轻视或忽略,医疗安全风险增加,不良事件最容易发生。在忙碌完上午紧张工作后,介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午间很难得到充分有效休息,14:00-15:59又将迎来次高峰时段,高强度的工作进一步加重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容易造成身心俱疲,形成职业倦怠,极易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主要为员工疏忽、医疗器械质量不合格、临床经验不足。新冠肺炎疫情下,医院规章制度、医疗核心制度、“三基三严”培训较往年大幅减少,即使转为线上视频课程以及培训后进行考核,培训效果较现场培训考核仍有较大差距,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效果不佳直接导致医务人员警惕性不高、疏忽大意,临床经验得不到有效强化。当前,医院拳头科室为骨科相关专业,三大院区同时运行,医用耗材使用量较大,医疗设备较多,日常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及时,以及产品固有安全性存在问题,设备性能退化等多种因素存在,医疗器械质量无法充分保证,增加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4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对策

构建和完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监测管理体系。打破科室壁垒限制,强化多部门协作,建立由质管办牵头各主管职能部门组成的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小组,充分发挥不良事件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设置管理目标,制定监测管理指标,每月定期监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各分类上报数量。实行监测管理小组月度例会和年度质控会议制度,利用监测管理小组协调会,群策群力重点分析高发不良事件,着力解决低上报不良事件漏报率,消除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障碍。化解“信息孤岛”,加强不良事件上报和分析情况的院级反馈公示,畅通不良事件上报和反馈渠道,让医务人员感知不良事件上报价值,维持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数量的动态稳定。

强化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高发科室的监控力度。完善顶层设计,建全“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主管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三级监控体系,从决策层到执行层做到有效衔接,各层级加强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数据,动态评估医疗安全风险,明确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和分布情况,改变传统的事后监管模式,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质量管理。以执行层改善提升为精准切入点,严格落实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积极引导高发科室主动参与不良事件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编制切实可行应急预案,增强高发科室风险管控能力。强化高发科室管理工具应用,依托标准化PDCA循环,从多维度持续追踪不良事件反映出的根源问题,通过持续改进系统缺陷来增强科室持续改进能力,防患于未然[15]。注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发科室医务人员心理疏导,积极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工作压力,确保医务人员保持心理健康状态。

持续关注高发时段,多措并举降低医务人员工作负担。科学规划医院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医院、科室医务人员,针对患者就医高峰情况,完善医务人员排班模式,实行灵活弹性排班和紧急情况替代制度,设置应人力资源储备库,保证高峰时段充足的医务人员配置,避免高强度、高负荷工作导致医务人员身心俱疲。不断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不断探索整合系统设置,精简信息操作繁琐流程,助力医务人员缩减工作时效,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和成效,减轻医务人员高峰时段的工作负担。加强后勤保障队伍建设,增强后勤保障支持力度,分担医务人员的非医疗相关工作,做医务人员的坚实后盾[16]。

强化医务人员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并保障医疗器械安全。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积极营造和谐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培训纳入新员工岗前培训必修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有计划分层级多场次开展在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培训,重点针对初级职称、工作年限低的医务人员,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期分享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典型案例,着力提升低职称、低年资医务人员医疗风险识别能力,增强个人医疗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有效应对和处置医疗风险,降低医疗风险对患者伤害。完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以制度为保障规范采购、验收、使用、养护环节质量控制,强化医疗设备日常巡查、维护、保养,设置医疗器械黑名单,严格把控医疗器械准入,确保医疗器械安全可靠和有效运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导致因素更加复杂和多样,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规范管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成为各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新形势下,医疗机构需要构建起完善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探索和识别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强化不良事件多部门协作管理,加强高发环节质量控制,提升医护人员综合素质,致力于系统层面的流程和制度改进,才能更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降低医疗质量风险,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医务人员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医疗器械检验数据修约问题的探讨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
家用医疗器械监管现状与发展趋势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