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辨

2021-08-23 02:41余玲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语文教学

余玲超

[摘 要]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局限于教师讲授、学生记答案的单向交流,导致学生考试时阅读题失分严重。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明确阅读思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养成阅读反思的习惯。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致地鉴赏文学作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收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思辨;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9-0050-02

阅读思辨是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分辨能力。小学高年级进入基础阅读阶段,而基础阅读最重要的标志就是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疑,这也是思辨能力增强的标志。要想让学生在这个阶段做到这几点,就应当引导他们在阅读时“从个别到很多,又从很多到个别”进行思辨,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有效预习,巧铺思辨之路

预习是学生在听课前的自主思考,即思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现问题,他们或是进行自主思考,或者将问题带到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够真正做到听得主动,学得也主动,从而更有助于课堂中的阅读思辨。

(一)针对基础内容,设置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设置一些具有梯度性的问题,以便对不同学生进行思辨性提问。在开展思辨性提问教学时,语文教师仍要秉持素质教育理念中的“学生主体”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为目标,提出带有创新色彩的问题,使学生热衷于思,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可以这样提问:“这个故事来自中国的哪本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草船借箭》的主角是谁?他还有哪些别名?他在书中有哪些故事?你认为《三国演义》中除了草船借箭,还有哪些智慧故事写得精彩?能简略讲述这个故事吗?”

(二)进行阅读反思,自主提问

这个阶段学生最重要的习惯就是反思,習惯反思就是一切思辨的开始。针对课文的困惑,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全班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

例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预习中,学生在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同时也自主发问:“为什么不是用‘桑娜来作为小说的题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已形成了反思习惯。针对这个问题,全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学生提及,“穷人”一词其实是反诘手法,题目妙在“穷人其实不穷”的用意,穷人除了桑娜,还有渔夫、西蒙,这样的穷人家庭有着善良的高尚品质。教师在此基础上点拨:“这样的家庭,会不会不止这一家?”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相谈论开来。

二、缘文引思,提升思辨品质

高尔基说过:“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根据他们当前的认知和困惑,从文本内容特点出发,精心设计导学系列板块。这样,学情与文本的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方能开启积极思维,开展平等对话,提高语文阅读和思维能力。

如教学《那个星期天》一课时,笔者设计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这样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在提取信息、概括信息中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发展思维能力。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在满足于“我知道它讲了什么了”之后,便不再深究。这时,教师便需要给学生一些新的探究话题,激起他们重新审视文本的动力。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除了心情的变化这条线,还有什么变化也是贯穿全文的脉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原先只盯着作者心情的描写,现在立即跳脱出来。他们通过对文本的再次细读,认为“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思辨话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互相说服中不断反复阅读文本,寻找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他们的思辨能力在积极辩论中得到了提升,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

三、独特感受,实现思辨阅读

思辨性阅读更侧重于探求作品的真。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独特的,在思辨性阅读中,如何引领学生通过具体分析发现作品的独特,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是走向更深层阅读的必由之路。

(一)同篇文章看人物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独特的,因为作者的个性不同、创作背景不同,作品的内涵自然也不尽相同。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一般都是将自己的阅读经验带入新的阅读过程中,这固然有助于快速把握作品,但也容易导致“标签式”阅读、“类型化”解读,忽略作品的独特性,从而远离作品的“真”。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具体分析发现作品的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设计了教学环节:三看周瑜。在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周瑜这一人物的看法是很有自己的见解的,如有学生提到,周瑜也是智慧的化身,奈何落在诸葛亮手上;也有学生觉得周瑜简直就是班门弄斧,明知诸葛亮非同一般,竟还想挑衅。笔者引导学生先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小组合作讨论并在大卡纸上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多篇文章看人物

在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笔者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王熙凤人物的复杂特点:“以《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为例,王熙凤点名,有个负责送往迎来的人未到,王熙凤会如何处理?”就此话题,笔者指导学生续写,在开放式的续写结束之后,笔者出示原文:“王熙凤立即‘冷笑道:‘我说是谁?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才不听我的话!然后王熙凤立起眉,放下脸来,下令:‘责打二十大板,革一个月的工钱!”这使得学生对王熙凤的人物性格有了新的认识与体会。这样的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思辨和深化,而每一次的思辨,更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见证。

小学语文思辨阅读的实施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共同实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明确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通过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训练,将文本与生活相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思辨课堂中自我成长。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语文教学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