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2021-10-14 03:57李萍朱玉芬张繁杨睿
癌症进展 2021年15期

李萍,朱玉芬,张繁,杨睿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门诊变态反应室,2呼吸一科一病区,郑州 450052

肺癌为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因吸烟、工业发展、大气污染等因素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肺癌患者早期症状表现较轻,多为咳嗽、喘鸣、胸闷等,易被忽视或误诊,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3年生存率不足20%。化疗为常用治疗手段,具有一定抗肿瘤效果,但不同患者对化疗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据调查,超过80%的肺癌化疗患者出现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CRF表现为虚弱、全身衰退、嗜睡、疲乏等,发生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无法通过休息缓解,可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影响患者康复进展与生活质量。希望是个体应对负性刺激而表现的合理化反应,是对未来美好的期望、信心与信念。研究显示,肺癌患者因癌症复发恐惧,希望水平普遍较低,而希望水平可直接影响患者心理状态,是患者抗癌自我心理调整的关键,提高希望水平可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与依从性。因此,缓解肺癌化疗患者CRF、提高希望水平对改善其预后具积极意义。自我效能是人们自身能力和持续性进行某项活动的信念或信心,可影响人们面对困难的态度、行为选择及对该行为的坚持能力,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我效能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CRF及希望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肺癌;②已接受至少1个疗程化疗;③年龄18~65岁;④意识清醒,具语言或文字沟通能力。排除标准:①除肺癌外合并严重心、肝、肾、肺功能损伤;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③随访期失访或死亡。退出标准:①随访时间<6个月;②出院后拒绝配合治疗或随访。将102例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

1.2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均遵医嘱进行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依据不同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进行讲解,包括基础性干预、健康教育、情感支持、康复训练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自我效能干预,成立自我效能干预小组,由2名高年资护师进行指导,分析不同阶段患者心理和生理状态、需求,构建自我效能干预框架及干预方法,并为组内12名护士进行培训并考核,规范干预流程。①认知行为干预: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进行,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每日1次,每次15~20 min,直至出院。从多种形式强化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关于肺癌发生发展、化疗治疗方法与预期结果、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康复训练重要性等知识,及时告知患者治疗进展,改变患者对肿瘤不可能治愈的错误认知,提高患者疾病相关认知水平及治疗配合度。②心理干预:由主治医师通过告知患者化疗治疗方案、作用与预期结果以减少患者因未知产生的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当发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及时请心理科医师进行干预,并针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处于平稳情绪、健康心理状态。③榜样激励干预:选取既往经化疗后恢复良好的患者作为激励榜样(取得该患者同意),将其治疗过程及治疗前后临床数据制作成宣传页,向患者表明积极配合治疗与院内干预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治疗过程及积极配合治疗重要性有初步认识,患者入院后即发放激励宣传页,责任护士根据宣传材料向患者解释相关治疗措施,强化患者康复信心;每周组织1次榜样交流会,每名激励榜样帮扶10例患者,每次交流30 min左右,通过住院患者与榜样间交流治疗、自护经验、康复效果等刺激住院患者重新憧憬康复后生活,提高治疗信心。④功能锻炼干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指导,训练包括缩唇胸式呼吸训练、膈肌电刺激训练、人工阻力呼吸法训练、放松式取穴干预等,依据医师建议与患者耐受性选择,提高患者肺功能,由责任护士进行指导,每日早晚分别训练1次,每次10~15 min。⑤强化支持系统:帮助患者寻找并建立社会、家庭支持系统,通过家属、朋友的语言、心理、经济等支持,使患者感受关心与支持;鼓励患者加入“癌症活动中心”类组织,使患者感觉并不孤独,有组织依靠。⑥自我管理干预:症状自我管理,告知患者化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自护方法,如静脉炎、消化道不适、疼痛等并发症处理;行为自我管理,帮助患者制订个性化行为计划,如康复训练计划、健康饮食计划等。⑦随访:患者出院后每2周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随访,每次20 min,内容包括疾病咨询、健康教育、询问健康状况等,提高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水平。两组患者均入院即开始干预,并延续至出院后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CRF采用Piper疲乏评估修订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revised,PFS-R)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RF程度,量表共22个条目,包括行为疲乏(6个条目)、情感疲乏(5个条目)、躯体感知疲乏(5个条目)、认知疲乏(6个条目)共4个维度,每个条目依疲乏程度由轻至重记0~10分,总分0~220分,各维度条目评分之和为该维度评分,评分越高提示CRF程度越重。②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希望水平,量表共12个条目,包括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4个条目)、采用积极行动(4个条目)、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4个条目),共3个维度,采用4级评分法,依答案“非常反对”“反对”“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记1、2、3、4分,总分12~48分,各维度条目评分之和为该维度评分,评分越高提示希望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RF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PFS-R中行为疲乏、情感疲乏、躯体感知疲乏、认知疲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4个维度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4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PFS-R评分的比较

2.2 希望水平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HI中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采用积极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上述3个维度评分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HHI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肺癌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有明显提高。但肺癌化疗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明显,癌痛折磨出现恶病质综合征、体重减轻等症状,又因担忧肿瘤复发转移、对死亡的恐惧等出现一系列负性心理反应,患者极易出现CRF,加重其痛苦症状。CRF可针对诱因如贫血、情绪障碍、疼痛、睡眠障碍等选用相应药物治疗,尽早予以合理干预措施进行预防与治疗对改善肺癌化疗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存率具有临床意义。

合理运动、健康教育等为美国肿瘤护理学会(the Oncology Nursing Society,ONS)指南推荐临床应用的CRF干预措施。而上述干预措施效果均与患者自我效能密切相关,自我效能是人们依自身能力持续进行某项活动的信念或信心,研究显示,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认知程度、锻炼依从性等。本研究中,观察组予以自我效能干预,从多种形式强化健康教育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提高患者疾病相关认知水平;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等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形成合理运动习惯,强化训练行为,增强患者肺功能,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等症状;通过自我管理干预帮助患者掌握如自护方法、症状处理、自我管理计划等,患者坚持健康行为可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FS-R中行为疲乏、情感疲乏、躯体感知疲乏、认知疲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自我效能干预可有效减轻肺癌化疗患者CRF,与余闽研究结果一致。

CRF是希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二者相互负性影响。研究显示,患者希望水平越高,对生存渴望越强,越能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希望水平越高,患者内心产生的抗癌驱动力越大,可增强其勇气,缓解心理疲乏。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予以自我效能干预,不仅减轻患者CRF程度,还通过提高患者疾病认知水平减少患者因未知产生的恐惧心理,并及时对出现严重情绪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使患者处于持续平稳的健康心理状态;通过榜样激励作用刺激住院患者提高治疗信心;希望水平与家庭内、外支持呈正相关,通过建立患者社会、家庭支持系统,使患者感受到多重支持鼓励,增强其康复信心,也加入除医护人员外的督促人员,保证患者出院后坚持自我管理行为;且本研究干预措施简单易行,患者可通过坚持执行行为计划持续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其依从性。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HI中面对现实与未来的积极态度、采用积极行动、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自我效能干预可有效提高肺癌化疗患者希望水平。

综上所述,将自我效能干预应用于肺癌化疗患者干预中,可有效减轻其CRF程度,提高希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