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大腿上皮样血管肉瘤 1例

2021-10-14 03:57李子汉陈冬格罗雍猷苏勤军
癌症进展 2021年15期

李子汉,陈冬格,罗雍猷,苏勤军#

1张掖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甘肃 张掖 734000

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病理科,兰州 730050

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S)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生存期短,且其形态学变异,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极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左大腿EAS并文献复习,以期提高对EAS的认识。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性,32岁,于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大腿前侧肿物,约“鸡蛋”大小,活动时左下肢有疼痛感,休息后可缓解,因无其他不适且可耐受,未予重视。近1个月来患者自感肿物迅速增大,约“苹果”大小且伴有明显疼痛不适感,活动轻度受限,遂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就诊。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提示:全身骨骼未见异常,左大腿部肿物异常高代谢,可能为良性病变。患者住院为求进一步诊治。MRI检查结果显示:肌间隙内见梭形混杂长T1长T2信号肿块影,大小约4.8 cm×7.2 cm,周围见短T2信号包膜,周围肌间隙见条片状长T2信号渗出影(图1)。专科查体:左大腿前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0 cm×10 cm肿物,表面皮肤完整,皮温不高,轻压痛,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活动性尚可,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20年10月19日全身麻醉下行左大腿肿物切除术。病理检查结果:送检标本灰白灰红色不整形肿物1个,体积约10 cm×6 cm×3.5 cm,表面见部分包膜,少许横纹肌,切面灰白、灰红,质软,可见钙化区及囊性区,大小约4 cm×3 cm。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漩涡状排列,细胞椭圆形、上皮样,细胞质呈嗜酸性(图2A);核大深染,圆形或椭圆形,部分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异型性明显(图2B);肿瘤内可见较多血管相互吻合形成裂隙状、网状,腔内及裂隙中可见红细胞(图2C),部分区域可见软骨及骨化生形成(图2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肿瘤区域CD34(+),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p(+),Ki-67指数约为30%,肌间线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TP53(突变型),S100(-),成肌细胞决定基因1(myoblast determination protein1,MyoD1)(-),成肌蛋白(-),肌红蛋白(-),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CK5/6(-),p6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 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波形蛋白(+),CK7(-),T细胞1识别的黑色素瘤抗原(melanoma antigen recognized by T cell-1,MART-1)(-),黑色素瘤相关抗原45(human melanoma black 45,HMB45)(-),CD31(+),友人白血病整合1转录因子(friend leukemia integration 1 transcription factor,Fli-1)(弱+),FactorⅧ(-),CD163(-),CD68(-),ERG(部分+)(图2E~G)。病理诊断:(左侧大腿)形态学改变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确诊为EAS并软骨及骨化生。

图1 EAS患者的MRI检查结果

图2 EAS患者的病理结果

2 讨论

EAS是软组织血管肉瘤的一种特殊亚型,为血管源性的高度恶性肿瘤。EAS临床表现为持续非特异性疼痛并伴肿胀,休息后无明显缓解,也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患者常以局部肿物疼痛就诊。本例患者病灶位于大腿中间肌层,肿物持续性增大,疼痛难忍同时伴有活动受限,遂入院就诊,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可能为良性病变,患者术后送检病理诊断结果为EAS并软骨及骨化生。相关文献报道,发生于肌层软组织的EAS可侵及邻近骨皮质,容易发生钙化及骨化生,或者产生溶骨性骨质破坏。本例患者病理诊断结果中有软骨及骨化生的情况,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这也可能是影像学检查结果未提示恶性肿瘤的原因。

EAS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为上皮样表现,呈巢状、条索状或旋涡状排列,细胞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丰富呈嗜酸性,细胞核大且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细胞可表现为空泡状,偶见红细胞,除上皮样细胞外,还可见到梭形细胞,肿瘤实质内有不规则的血管交通吻合,内衬异型性内皮细胞,部分细胞形成乳头样结构突向腔内,管腔及裂隙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红细胞,高级别EAS内可见分化差的血管形成区,本例患者病理形态与文献报道EAS的形态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血管源性的标志物CD31、CD34、FactorⅧ、Fli-1及ERG阳性。

本例EAS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来源于乳腺、甲状腺等处的转移癌,表达CKp,但一般不表达CD34等血管源性标志物;②恶性黑色素瘤,肿瘤细胞质透明或呈毛玻璃样,细胞内外可见黑色素颗粒,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MB45、MART-1等鉴别;③腺泡状横纹肌肉瘤,肿瘤多由圆形的未分化细胞、嗜酸性横纹肌母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构成,肌红蛋白阳性;④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背景为浅蓝色黏液透明样基质,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异型性较小,CK及EMA多呈阳性表达。

EAS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较差,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及化疗。研究显示,发生在软组织的EAS较发生在实质器官预后好,多处发生的病例临床进展更为凶险。EAS易沿血道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第一次治疗后患者2年内病死率高达50%,5年生存率仅为33%,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与肿瘤部位、单发或多发、细胞形态、核分裂象数量等有关。核异型性越明显、核分裂象越多,患者越可能发生复发及转移,生存率越低,本例患者核分裂象增多,异型性明显,有高转移或者复发的趋势,术后2个月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现象,目前随访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因此,定期随访,及早发现并诊断治疗是延长生存期的方法。

综上所述,EA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应结合影像学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表型多方面进行诊断,避免误诊、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