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简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2021-11-30 00:28刘玉娇陆益军
关键词:族长生产力生产

□刘玉娇 陆益军

[内容提要]张伯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近年来,随着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鲜为人知的张伯简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通过研究《社会进化简史》,仔细梳理、勾勒了其八种社会形态观,揭示贯穿其中的唯物史观,展现其为劳动人民发声的思想主张。八种社会形态观及其相关叙述,虽然与我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所不同,但在唯物史观上是相通的,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云南白族人张伯简(1898-1926)在旅法勤工俭学期间,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组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先驱。归国后投身大革命,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职。所编写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我国较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之一,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1]由于英年早逝,张伯简的革命事迹和贡献鲜为人知。近年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云南日报等对张伯简的事迹多有报道,位于剑川的张伯简纪念馆也重新布展和开馆,其人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学界研究随之兴起。目前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事迹介绍,其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学术贡献,尚有待深入发掘。在此,笔者就其社会进化思想进行梳理述评。

一、八种社会形态观

张伯简在《社会进化简史》中,将社会进化历程划分为八种形态,即:原始共产社会、族长的血族公社、封建社会、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城市手工业制度、商业资本社会、工业资本社会、共产社会,并分别进行阐述。

原始共产社会又叫做原始人类社会,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张伯简将原始共产社会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人类利用身体对抗自然界,以原始的材料为生存食物。第二时期工具得到发展,还发明了火,开辟了原始人类的新纪元。第三时期是狩猎时期,这一时期占据了原始共产社会的大部分时间。

族长的血族公社社会是以族长为标志的。由于分工变得复杂,需要一位领导者来协调各方、总领全局,这就是族长。族长的主要任务是:统筹公社的经济;分配社员的工作并指导之;按各社员的需要分配生产品等。族长逐渐成为特权阶级,政治形态显现。

与很多社会进化思想不同的是,张伯简认为族长的血族公社社会的后一形态是封建社会。在生产方面,发生专门的农业和小手工业两种重要现象;在分配方面,也发生一种特别的现象——商人。这一时期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所以这时的交易还是自然的交易。

封建社会之后的演变有两种形态:奴隶制社会和农奴制社会。奴隶制有两种形式,一为东方的奴隶制度,封建诸侯或君主可拥有奴隶;一为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普通人也可以广泛拥有奴隶。农奴制的形成,发生在战争较少、交易发达的地区。诸侯以剥削农民作为财富来源,使农民成为土地的奴隶。农奴制和奴隶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奴隶制下手工业不能发展,制度一旦遭到被破坏,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农奴制中,手工业已在城市发达起来,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日渐蓬勃,农奴制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解放农奴的运动便兴起。

一些人口众多、经济坚固的地方发展为城市,城市的居民差不多完全由手工业者和商人构成,城市手工业制度产生。在手工业者中产生了一种管理生产的组织——行会。行会本来是为互利互惠而生,但是后来却逐渐偏离了这一初衷,给雇员和农村手工业者的就业造成极大阻碍。他们联合起来与行会对立,目的是互相救助,并不是阶级意识的觉醒,但工人运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资本的增加和企业家的兴起,加速城市手工业时代向商业资本社会的转变。这时的企业家对工人的压迫加重,引起工人的反抗,拉开了阶级斗争的新纪元。资本家与君主互相妥协和利用,君主改良运输方法和税则等,保护商业资本的发展,资本家维持君主的地位。“到此时,近代国家已开始形成。政治、军政都已集中起来,而成为君主专制政体。”[2]35

商业资本社会孕育了两个条件:第一,资本有足够的原始积累;第二,劳动力自由买卖。有了这两个必要条件,工业资本社会便应运而生。工业资本社会以大机器生产为代表,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飞跃。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制度太过狭小”,[2]38束缚了它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若是想要解放生产力,“便要使资产阶级的社会全部扰乱,使私有财产制度根本动摇”[2]38,由此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即是这个新社会,张伯简提出了他对共产主义的展望。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生产都由大规模的组织负责,采用先进的机械,按照制定的规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张伯简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精密地统计全社会的生产力和消费量,所以不会出现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业危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实则还有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必要的,它是迈向共产主义的第一步。

二、社会进化考察中的唯物史观

在考察社会进化过程和展望未来时,张伯简明确指出,“大凡由这个社会变到那个社会,必定是他的经济基础变更,即生产技术进步的动力使之推进”,[2]11各个社会形态的转换,原因皆在于此。由此可见,他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运用的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力水平划分社会形态。

(一)原始共产社会到族长的血族公社之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次突破

原始共产社会第一时期是生产力最低的时期,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匍匐于自然界之下,以自身的手足和牙齿,借助毫无修饰的石头、木棍等工具,与自然界进行着艰难的抗衡。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抗衡中,逐渐认识了自然界的力量,累积了经验,所以在第二时期,人类开始改良工具,制作出石斧、石刀、石枪等。第三时期,人类又发明了弓箭。生产工具的持续改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将人类从原始共产社会带进了族长的血族公社社会。

族长的血族公社社会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形成了农业、畜牧业经济形态,出现了剥削、私产,产生了政治、文字,歌唱、跳舞等文娱活动和雕刻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农业的发现是一种偶然。张伯简推测,人类在采摘过程中无意间将谷物一起带回来,谷物的自然生长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通过种植形成了农业。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妇女扮演了重要角色。妇女承担采集果实等工作,无意间注意到遗落在地上的谷物,发现其生长的规律,于是开始尝试种植。“起初不过是以尖石或木头掘土少许种之,后来见其大有成效,才想出种植的办法,大块地的种植起来。”[2]13如果说农业是女性发现的,那么畜牧业就是男性发现的。男人在狩猎过程中遇见一些兽子,经过畜养驯化,代际繁衍,逐渐形成了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剩余生产物出现,引起分配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族长占有剩余生产物,“剥削”现象随之出现,特权阶层由此形成。族长是特权阶层的首领,这成为日后统治阶级的萌芽。他起初也是一个生产者,与其他社员相平等,后因工作的繁重复杂,渐渐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专门负责统筹、分配、保管和对外联系,并在分配中接受社员的酬谢。随着日益占有剩余生产物,逐渐转化成特权阶层的首领,奠定了早期人类社会政治的模型。

(二)三大产业的发展将人类带进封建社会,继而建立奴隶制度和农奴制度

封建社会是接着族长的血族社会来的。在族长的血族社会中,农业与畜牧业所占比重相差不多,而在封建社会时期,人类开始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铁制工具、风力、水力在农业的普遍运用,不断推动农业走向发达。

在封建社会之前,手工业和农业、畜牧业的分工并不纯粹,通常以某种兼职的形式存在。而在封建社会时期,社会分工更加明确,耕田的耕田,做器具的做器具,这种专门做器具的,就是手工业的生产者。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手工业获得独立地位,成为与农业、畜牧业并立的一种经济形态。

同样在这个阶段,商业也发展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在族长的血族社会时期,血族内部也发生一些交易,并产生了一种居中交易的“半商人”。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半商人”完全脱离了生产,成为纯粹的营业商人,商业也因此获得其独立地位,成为社会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劳动者的地位恶化,演化成两种社会发展模式,一是奴隶制社会,一是农奴制社会。奴隶主要是由战争中的俘虏蜕化而来,是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被称为“能言的工具”和“劳动的家畜”。农奴则是诸侯为禁止农民出逃,用法律的形式将农民限制在方方块块的土地之上而来。尽管如此,农业、手工业、商业仍在发展之中。

(三)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资本的介入、手工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工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本社会

城市大多是从乡村发展而来的,由于交通便利等原因,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此处交易,人口日渐增加,经济日渐巩固,便形成了城市。行会制度也随着城市的崛起,日臻完善。在行会制度的保护下,城市工商业获得发展,促进了城市财富的积累和经济的繁荣。这便形成了城市手工业制度的社会形态。

促成城市手工业时代向商业资本社会转变的重要因素,就是商业资本的增加和手工业工厂制度的建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受制于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开拓中,商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人简直干涉到手工业者的生产,规定他们所当制的货物”。[2]34及至后来,原料和工具等都要向商人购买。从根本上说,是商人规定了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商人与市场紧密相连,是市场需求的晴雨表,根据市场的变化指挥着手工业者为自己生产。商人将工人召集到公共作坊共同生产,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实行精密分工,促进生产力提高,一种新型的手工工场制度开始出现。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商人的崛起,以及印度航路开拓和美洲大陆发现所带来的广阔市场,商业资本社会取代了城市手工业制度社会。

很快,新的市场开拓和需求的扩大使得商业资本社会的手工工厂制度再也无法满足时代需求,“于是蒸气及大机器就出来演了一场生产事业底革命”,[2]36机器替代了人工,近代工业取代了手工工业。这种新式生产方式,推动商业资本社会转向工业资本社会,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四)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必将迎来共产主义的新型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两种特别的现象:一是生产的无政府性,二是工具的私有化。生产过度导致大量商品滞销,收支不能平衡,资本家亏本,工人失业,实业界引起恐慌,张伯简称这种恐慌便是工业危机。资本家尽管通过修复生产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暂时走出危机,但是他们尊奉自由竞争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必将不断扩张生产从而引发新的工业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是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并垄断国家政权,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日趋激烈。张伯简指出,“资产阶级底存在,已不适合于社会了”,“资产阶级颠覆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向着资产阶级自身了。”[2]38面对无产阶级在世界各地组织的革命运动,张伯简相信,“在共产国际旗帜之下,工人阶级必能消灭资本主义”,[2]43人类的命运必将是真正自由平等的。

共产主义社会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形态。张伯简认为,在这个新型社会中,一切生产资料和工具属于一切人,能够开展有组织有规划的生产活动,消除了工业危机的根源,没有阶级和差别,剥削和不公。每个人都是“发于良心,自愿贡献其能力及才能”,按照“各尽其能,各取所需”的原则生活。但是,张伯简也强调说,实现这样一个新型社会,“必须生产力非常发达,才有可能”。[2]44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张伯简在描述八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中,相当重视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资本、管理等因素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并从生产技术的进步考察经济基础的变更,进而阐释社会形态的变化。而这,正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社会进化思想的特色

张伯简的《社会进化简史》,是根据莫斯科东方大学的讲义、书籍以及自己的学习感悟,采取编译方式撰写而成的。这种撰写方式有两大优点:第一,避免翻译整本书籍而造成文章冗长,作者可以选取书中的精髓;第二,作者可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感悟,进行一些发挥和改变。张伯简在书中,还采取一种“元素表”的方式描述各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情况,令人看来一目了然。这种简单的方式便于理解和阅读,也使得受众面更大、传播更快。

纵观《社会进化简史》,张伯简的社会进化思想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独特的八种形态划分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序列概括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等。[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到了如下五个阶段:原始氏族社会、古代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八种社会形态观,显然与我们熟知的五种社会形态说不同。其中,张伯简将封建社会排在奴隶制度和农奴制度社会的前面,也与马恩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张伯简对于政治和经济生产的考虑。在他看来,到封建社会时,阶级的分化与界限已经显现,而此前原始共产社会和族长的血族公社社会所出现的“政治”并不是政治,只不过带有一些政治的性质而已。

在宗族社会中,最重要的就是耕种,而僧侣对于耕作的事情特别有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指导更加高效得法。于是农民对僧侣心生崇拜之情,建造教堂,负担僧侣的一切费用。农民一方面供给诸侯,一方面又要供给僧侣,因此生活渐渐趋于苦境。由此可知,封建社会形成两个阶级,一是在统治地位的神权阶级(封建阶级),二是在被压迫地位的农民阶级及其附属者。

在封建社会中也存在奴隶,张伯简将奴隶社会划分在封建社会之后的考量即是,奴隶在封建社会并“不是生产的主要力”[2]26。但是随着政治的发展和阶级的变化,“奴隶劳动在此时(笔者注:奴隶社会)已成为社会主要的生产”。[2]27

马恩将社会划分为五形态,张伯简将其分为八形态,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对于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顺序问题,张伯简同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试图疏通其间的关系,解释、勾勒社会进化的历史。

(二)秉持着唯物史观,宣传历史唯物主义

张伯简在考察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过程和趋势时,能够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思维的触角深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政治生活之中,在经济基础变化中寻求其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最重要的层面是生产力。张伯简强调,大凡社会从一种形态转入另一种形态,必定是受到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在前一社会形态中,只有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才会进入下一个社会。例如,“封建社会是接着族长血族社会来的,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变迁”,[2]19而要实现共产社会,也必须有发达的生产力。人类社会如何演变,历史将有怎样的走向,始终是生产力起着决定作用。除此之外,张伯简还注重分析影响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他有侧重的论述了技术、劳动力、生产工具、资本、管理形式、分配方式、产业结构等因素在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突出作用。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张伯简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阶级上的改变,在政治形态显现伊始的血族公社中,族长成为特权阶级,但彼时阶级之别尚不鲜明。而后封建社会时阶级正式产生分化,封建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愈发严重,“农民因为诸侯徭役赋税等法律的苛暴时有暴动,于是就形成阶级斗争”。[2]25阶级斗争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愈演愈烈,直至工业资本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达到了阶级斗争的巅峰,而这也是“阶级”最后一次存在。因为无产阶级打倒资产阶级之后,将直接推动社会向下一个阶段转变——没有阶级,一切平等的共产社会。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变,张伯简阐述阶级斗争的比重越来越多,意在说明阶级斗争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加,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张伯简在《社会进化简史》中还解释了中国社会的进化与发展阶段,认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可以照历史的记载分为庖牺氏以前的原始社会,自庖牺至尧舜为族长血族社会(这期的材料在易·系辞及马素通史中很可找得出),自禹至秦为纯半封建社会,秦以后至欧洲资本主义的侵入为特别封建社会”。[2]19“这也是较早运用‘原始社会’‘半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概念对中国历史进行系统分期的尝试,为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和叙述中国历史作出了最早的探索。”[4]

对于张伯简在《社会进化简史》中所秉持的唯物史观,有学者认为他“以非常‘标准’的唯物史观视角分析了每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大部分”。[5]但也有学者指出,“张伯简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解释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尤其是他以生产工具作为划分历史时代的标准,遭到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强烈批判”,[6]可谓见仁见智。

(三)对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充满同情

张伯简始终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劳动阶级发声。原始共产社会解体后,社会进化呈现出阶级对立的状态。张伯简对于奴隶制度是很不齿的,他认为奴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受压迫、最痛苦的一类人,“奴隶简直成为劳动的家畜了”。[2]27对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他也是怀有一种同情的心情。“地主不参加生产工作,只顾多量剥削农民”,[2]29农民不堪其苦,所以他们必须纷纷逃离自己的土地前往城市做工,而到了后面农村经济被极大地破坏,农民穷困至极,被驱逐出自己的土地,加之破产的手工业者增多,无产阶级就这么形成。他们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完全失掉了个性,毫无兴趣”。[2]39他热切的憧憬生产力极大发展、充满公平正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希望劳动人民免受压迫剥削,社会再无阶级之分。

综观张伯简的社会进化思想,在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特点的同时,在具体社会形态的划分方面,也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其间出现的差异,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的学者,都曾发现并予以关注。如何对待这种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毕竟经过了从简单、片面到逐渐深刻、全面的进程。张伯简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由于历史局限性,他的社会进化思想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尽可以讨论它、批评它,但是这不能成为否定它价值的理由。张伯简是最早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社会进化史的一批人,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前人的引进、开拓和宣传,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正如为《张伯简文辑》做序言的张子斋先生写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于历史人物(包括他们的作品)的评价,主要看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作出了什么贡献以及这种贡献的影响和作用,而不是用现在的标准来苛责前人。”[2]4

猜你喜欢
族长生产力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阿宽的生产小组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不开窍
山顶最美的风景
小懒封王
不要怕,不要悔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