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思考

2021-12-07 05:11柯祥德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理政治性思政课

柯祥德

(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 福州 350108)

2019 年3 月18 日,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 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 据此,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现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课程性质的要求, 是推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根本遵循。这其中,守正是指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中牢牢守住价值引领的初心, 创新是指在辩证的学理思维中推陈出新。 政治性关乎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 学理性关乎高校思政课的科学性和真理性[2]。

一、坚持高校思政课的底色属性:用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表达

思政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习近平将思政课称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指出办好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给予思政课精准定位,这既是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坚持思政课的“不可替代”性,又是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正, 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扎根开花。然而由于受历史发展、社会传统和固有思维等各种因素影响, 高校思政课在建设进程中出现了诸多质疑的杂音和谬论, 主要表现为“一般课程论”“普通学科论” 和 “意识形态多元论”等,我们必须正视和处理好这些问题。

(一)一般课程论

目前部分高校仍然只将思政课作为一般课程,具体表现在:思政课专职教师岗位仍存在一定缺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学科建设不够规范,学科边界比较模糊;把思政课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教室,作为一般的知识传授,不重视与其他课程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网络阵地等联动融合;思政课专职教师乐做“施教者”与其他课程教师仅当“旁观者”并存;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动力不足与兼职教师队伍实力不强并存等。 这种只将高校思政课作为一般课程,忽视其“特殊性”,导致了高校思政课建设被淡化、弱化、虚化和边缘化。 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宣传工作的主渠道”[1]。 高校思政课建设必须补齐短板,绝不能淡化、弱化、虚化,甚至边缘化。

(二)普通学科论

刘向在《说苑·谈丛》中指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但有些人对此却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只需从学术、学问和学科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科研和教学, 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学科研单位, 马克思主义研究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科, 高校思政课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传授知识的课程。这种单纯学术的观点,片面强调学术性和学理性而弱化其政治性, 会影响到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进而滑向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我们必须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揭露和批驳各种虚无主义谬误,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 求实创新、 能打胜仗的高素质的思政课队伍, 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

(三)意识形态多元论

有些高校老师认为,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多样,价值观也呈多元化,社会意识应该多元并存,因此强调大学教育要放眼世界,培养世界公民,而淡化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甚至认为,中国大学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首先必须摒弃“中国式思政课”,代之以介绍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思政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多元论”在高校思政课建设问题上的反映,其实质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 违背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根本问题,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必须坚决摒弃。

习近平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1]。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抓住机遇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责任,要坚决摒弃“一般课程论”“普通学科论”和“意识形态多元论”等杂音谬论,发挥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坚持“为党育人”的底色属性,就是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用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表达。

二、坚守高校思政课的真理属性:用辩证的学理思维实现育人功能

对于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习近平提出,“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高校思政课要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使大学生明晰马克思主义学理,坚定学理自信,这也是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基本前提,以引领青年成长成才。

(一)认识论:“灵魂课程”的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质或主要内容而言,乃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3]。 如果学生只是在知识或者技术的层面而非学理性的层面实现对高校思政课的认识和建构,那么他们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力、逻辑判断力和价值识别力就无法实现从抽象个体到社会角色的升华, 这也正是学理性使得高校思政课具有了“灵魂课程”的引领作用,超越了作为“一般课程”和“普通学科”的价值定位,也体现了高校思政课真理属性的本质要求。

(二)价值论:价值导向的时代表达

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就是“主体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客观的主客体关系”[4]。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将具有真理属性的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课程体系建设进程, 在教学表达的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理念的时代化中,把思政课的“有意义”讲得“有意思”、“有知识”讲得“有价值”、“有思想”讲得“有情怀”,真正实现其真理属性的价值体现和时代表达。

(三)实践论:理论教学的现实光照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实践教学的本体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将高校思政课的思想内涵、概念原理、范畴体系内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 从而实现理论教学的现实光照, 是体现高校思政课鲜明政治性的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相统一,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在两者的良性互动中,实现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引领学术表达, 用辩证的学理思维实现育人功能。

三、 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中推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

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围绕政治性和学理性两条相辅相成的主线进行, 分别是基于政治性的课程目标、 属性和功能的宏观主线以及基于学理性的课程工具、教学手段和科研建设的微观主线。这两条主线既相互依托又有所侧重, 随着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政课的定位和要求愈加明确, 未来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要紧扣课程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推进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中凸显理论武装时效性、 释疑解惑针对性和教育引导综合性。

(一)理论武装时效性

“伟大的时代造就生动的实践”,新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基础[4]。因此, 高校思政课要注重融合校内外优势和特色的教学和实践资源;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构建以思政课专任教师为主、优秀党务政工干部为辅、知名专家学者为亮点的多元师资体系;在课程理论武装上,形成以多学科理论视野和专兼职专家互补的协同效应,以最具前沿的教学内容、 最具多元的教学理论获得最具时效的教学成效,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 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武装时效性的引领作用, 从而在学理性的基础上彰显其鲜明的政治性。

(二)释疑解惑针对性

2016 年12 月,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5]。高校思政课是做人的工作,最具时代特性和实践活力,应该注重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不足。 释疑解惑针对性就是要围绕学生关注点、困惑点和需求点,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释疑解惑,“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 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高校辅导员身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最为了解, 思政课教师要建立与辅导员的协同机制, 在思政课教学中推动和实现大学生的现实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 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还要摆脱“一般课程”的定位和认识,着力从学理性上探究课程教学中“讲不准、讲不透、讲不活”的理论实践问题, 以政治性思维厘清政策理论问题和现实形势问题,深刻分析、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更加具有说服力、亲和度和先锋性,从而推动思政课“上天入地”,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在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相统一。

(三)教育引导综合性

高校思政课教育引导综合性的彰显要做到 “求真”“达意”和“入情”[2]。 “求真”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政治上的真,也是学理上的真,用严谨的科学体系和规范的学术语言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达到知其所以然,这是学理上的真,也是政治上的真所客观要求的;要以顶层设计的系统思维,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协同育人“立交桥”,实现教学主渠道、 网络微课堂和校园活动大平台的同频共振,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喜欢听,从而实现“达意”;“入情” 即要在课程改革建设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初心”,推动提升大学生课程获得感的“入心”,深化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匠心”;要着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示范专业、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教研室、示范教材等项目),明确建设“课程思政”相关的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经费保障和质量保障,推动“课程思政”落地开花,从而把课程讲到学生心坎里,融入学生情感中。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深刻把握和坚持“六个要”“八个统一”,为新时代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明确了重要指向和基本遵循。 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守正是前提和基础,创新是活力之源,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铸魂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学理政治性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略论“不道”罪之司法适用
再论翻译主体的政治性
艺术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