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中国英语建设与文化自信

2021-12-11 12:12秦盼泓
西部学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文化自信全球化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随着中国的崛起,中西方力量对比呈现出新的形势,双方的话语权分配得到了新的调整,这些都促使英语本土化进程加快,成为中国需要积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中英文的话语碰撞,我们应当积极改变思维模式,在新的逻辑基础上实现话语建构,不断完善中国英语建设。中国英语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了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描述性特征,这些特征让中国英语能够与其他英语变体明显区别开来。通过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适应性,它能够传递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要采取渠道来源纠偏、汉英词典重建、大型语料库创设等措施进行中国英语建设。中国英语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一)自我价值认同;(二)思想态度重构;(三)多元渠道推广。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英语;发展建设;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22-0008-03

在全球化语境下,英语的深刻变化显而易见。自从英语研究领域出现“范式转移”①之后,人们对国际英语变体的认同态度愈加清晰,英语和美语也开始被人们视作两种国别变体。英语变体承载着每个民族和国家独特的文化和思想内核,代表语言在形式和功能上所发生的变化,凸显着语言在国际文化方面的适应过程。在全球化视域下,中国英语变体也逐渐发挥其重要作用,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我国在保持和他者文化展开交流的同时,也要不断构建对中国英语的文化自信。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既是世界英语概念框架必不可缺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当前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视域下中国英语的要旨

(一)中国英语的内涵及根源

中国英语是诸多英语变体中的一员,它遵从母语国家的英语语法规范,能够在“标准英语”无法透彻表达词义的时候,用其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中国社会的特有事物和概念,它在句式、篇章等层面都渗透了中文思维方式。例如,“四书”(Four Books)、“五经”(Five Classics)和“太极”(Taichi)就是中国英语的典型示例。

母语文化空缺、母语干扰被人们视作致使中国英语出现的直接根源,但从本质上来说,其真正根源是社会的变化及发展。中国英语是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结合所催生的产物,它是社会发展所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结果。在全球化语境下,英语同时存在着全球化趋同和本土化变异两种鲜明的趋势,而中国英语又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具体呈现。

中国英语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因素。从背景角度出发,我国对英语有着较高的重视程度,这为中国英语的“萌芽”及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校内英语课程的开设、各企业对英语的重视令英语本土化进程加快。从起初零星的语言变异到被更多社会成员所接受和使用,中国英语就出现了有序变异,开始对语言构成带来重要影响,并逐渐沉淀为一种独特的使用变体。此外,从社会文化角度出发,中国英语使用者意图在全球化视域下构建文化身份认同,而本土化的英语是一种有力工具,它能够让人们在全球化的交往中更顺畅地表达自我,确认个人身份。中国人运用英语展开人际交往时,为了得到民族身份认同,他们一般更倾向于使用彰显中国文化的语言形式,即中国英语,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观念,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发声渠道。

(二)中国英语的描述性特征

中国英语在其发展丰富的具体过程中显现出了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描述性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让中国英语能够与其他英语变体明显地区别开来。

首先,從词汇的角度出发,中国英语具体由以下几类词汇构成:一是汉语借用词,它们往往源自粤语和普通话,前者如bok choy(白菜),后者如fengshui(风水);另外还有一部分借译词,如a well-off society(小康社会)等;二是本土化的英语词,在中国语境下这些词汇的意思出现了变化,如face更倾向于指代面子、荣誉等;三是通用的英语词,如book,tree等,它们在其他的英语变体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从句法角度出发,中国英语的句法融入了较多的汉语语法元素。例如,在口语中,中国英语句法往往出现下列情况:无主句、主语代词重复、相邻时态不同、限定性特殊疑问句主谓错位、同时出现成对连接词等。

再者,从语篇角度出发,在英语交际语境下,中国人会习惯地把中文语篇“转嫁”到英语之中。在同陌生人谈及家乡的时候,中国英语使用者在谈话中通常会涉及食物、建筑、天气、历史事件、方言、文化活动等内容,其原因在于家乡象征着说话人的部分身份,此种在交流过程中的关联产物是文化特定的,家乡的定义会生成特定的社会关系网。

最后,从语用角度出发,人们在用中国英语交谈时所涉及的话题往往是基于中国文化语用规范和价值观所构成的社会关系,通常对英语在语用方面所进行的迁移不能看作是某种语言错误。人们往往将中国英语嵌进称谓语、谚语、古语之后加以运用。通过此种语用变异,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适应性,它能够用于传递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

二、全球化视域下中国英语的建设

(一)渠道来源纠偏

中国英语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规范化表达,要想推进其建设发展,定然要做好渠道来源纠偏工作。具体来说,中国英语有下列来源:第一,官方媒体所使用的英语文本,涵盖了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的语言用法;第二,华人移民等具有扎实双语能力所写的关于中国的英文文本等。

作为中国英语的重要源泉,外宣媒体的翻译文本突出地引导着英语本土化的特点和程度。这些翻译文本大多经过认真、细致的编辑才面向公众发表,因此在词汇、语法方面不会出现明显错误,因而外宣媒体是中国英语建设可以信赖和依靠的重要载体。具体来说,可从充分借助期刊、报纸、互联网等媒体渠道获取可靠的中国英语变体,并在查询资料时尽量参照影响力强、受众广泛的英文媒体。

华人移民双语能力较之普通人更强,通常他们用英文写出的作品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可以将其视为中国英语的另一个可靠来源。华人移民在处理中国特色词句、语段时所运用的方法也有超高价值,他们利用巧妙手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其中蕴含着他们在文化领域的多元、包容意识和文化自信。另外,也不乏部分华人移民意图借助东方意蕴提升自身在国外的知名度,所以在文化自信原则的基础上,也要对这些中国英语作品展开深入研判,择其精华加以吸收。

(二)汉英词典重建

如今受中国英语的规范建设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很多中国英语的使用没有统一标准,状态偏向混乱。针对该问题,我们应调集相关资源和力量,重新修改和丰富汉英词典,让国人能够通过纸质图书、网站等渠道迅速获取到正确的中国英语的内涵和使用方式,助力中国英语的规范化发展。在重建过程中,除了可以参考国内比较知名、影响力较强的基本汉英词典之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规范词典,其中收录有部分涉及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词汇、语段等,这些词典为编撰者提供了解释中国文化的新视角,并在英语表达、翻译技巧等方面为编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伴随着科技发展的加速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语言信息迎来了迅速的更新换代。因此,对于编撰者而言,要保持和时代的同步性,积极将当下时代涌现出来的各种新词汇添加入汉英词典之中。汉英词典所呈现的内容应当是中华文化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的或浓缩或升华的表达,而且应当是为大众读者所接受的。因此,汉英词典编者要始终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立场,形成文化安全态度,坚守文化传播底线,从汉语民族性出发选择词条进行收录,在对词条进行解释时融入必要的中国文化价值和意蕴,凸显词汇的本土文化属性,争取为中国英语的语用奠定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

(三)大型语料库创设

我国首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发行于2003年,它为语言的编辑、测试、翻译等方面所提供的资源十分雄厚。然而,其来源渠道较少,无法保持和时代的同步性,因此对于中国英語建设方面意义有限。尽管近些年国际学术界纷纷建立各国英语变体语料库,但中国英语并未被包含其中。这为我国学者的学术探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方向和课题,值得高度重视。

我们所创设的大型中国英语语料库应具备极强的可靠性,能够对中国英语变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能够为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英语奠定重要基础,助力现实世界中中国英语的应用和推广,推动中国英语构建系统的、科学的规范体系。总的来说,中国英语大型语料库的建设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探索和开发。

三、中国英语文化自信培育

(一)自我价值认同

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明显朝向了中国,中国应当将自己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出来。再说,多年来中国在诸多重要国际事务中救贫济弱,维护正义,勇于担当,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雄居东方。在这种情势下,从他者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化身份和内核展开清醒的认知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完善自身价值定位,推动自身发展,掌握主流话语权。目前,中国文化已迎来发展良机,要顺利实现文化转型,唯有从根源出发谋求发展的“快车道”。而承载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思想价值又有特定风格的中国英语就是“快车道”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以往的全球交流中,人们始终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试图运用英语语言模式承载全部中国文化,若是在英文中夹杂了中文的味道或元素,就往往认为表达“不地道”。但实际上,很多中西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出现的“语用失误”仅仅是因为融入了部分中国思维和文化,这种用法并不是“语用失误”,是没有必要全盘抛弃的。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等也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征,这些英语范式同样被纳入世界英语内涵的框架之中。在此基础上反观中国英语,它蕴含着浓厚的中国精神和文化内涵,也是独特的英语范式,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我们要形成自我价值认同,逐渐培育和增强向世界推广中国英语的信心。

(二)思想态度重构

首先,对多元价值观持包容态度。受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西方逐渐形成了各自较为固定的价值观体系。中西方的价值观既有巨大差异,同时也不乏交叉或近似的部分。因此,要以融合话语作为指导思想,对中国英语进行构建,在近似的基础上实现不同价值观的沟通,真正用理性的、开放的、生成的态度对待中西方的交流和对话。

其次,增强定力,正确定位中国英语。在全球化视域下,不同话语和价值观加速了碰撞,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增强自身定力,对全球的文化发展趋势形成冷静的认知,能够理性地为中国英语争取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的话语地位,力求将更多中国文化和成果传播到全球各个领域,增强我国在对外话语构建上的竞争力量。通过实践途径宣传具有突出包容性的中国文化,让中国英语更顺利地与世界话语体系相融合。

最后,明确中西价值观的互补性。全球话语是一个融合了多方内容的综合体,它允许不同话语体系共存。要想实现中国英语构建,并树立文化自信,就要先转换观念:中国英语的出现不挤占其他话语体系的位置,它仅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为人们创建了新型交流话语载体。中国英语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其触角,对其他英语变体文化的精华进行吸收和有效承载,丰富自身的话语体系,让中国英语真正具有全球性意义。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够应用中国英语来处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三)多元渠道推广

首先,借助对外宣传及翻译延展中国英语使用范围。大众传媒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文化信仰和思想倾向,外宣英语又是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传媒翻译对人们语言的使用习惯和语言态度影响较深。在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使用中国英语既能够恰当传达中国文化、增强沟通效果,同时又不破坏英语语法规范,提升中国英语的世界影响力等。当前我国对外宣传已经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语言风格。在全球化视域下,伴随着我国国际战略地位及影响力的上升,中国英语将会被更多国内外媒体所应用,其发展活力定会长存,助力其文化自信的培育。此外,翻译也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促进不同语言的相互作用,催生新的中国英语。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很多中国特色词汇不时涌现,这些都会给翻译中的中国英语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其次,借助高校英语教学扩大中国英语影响范围。从教学要求方面,增设中国英语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教学目标上对国际视野予以强调,让更多学生了解和重视中国英语;从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积极运用探究式教学、模拟教学、实例对比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握中国英语,在比较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基础上明确中国英语的内涵,强化文化自信引导;在教学评价上设置中国英语相关指标,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中国英语的能力。

结语

在全球化视域下,“东学西渐”也逐渐形成明确趋势,此时恰恰是中国在全球构建独特话语体系、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时机。如今的中国英语是充满浓郁中国气息、承载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英语变体,它是中国现代文明及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播工具。因此,我国要把握机遇,积极构建中国英语语言体系,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充分挖掘本土化的英语,彰显其中华文化的力量。

注释:

①范式转移: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又称范式转移,这个名词最早出现於美国科学史及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里。这个名词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对根本假设的改变。这种改变,后来亦应用於各种其他学科方面的巨大转变。

参考文献:

[1] 何芳,夏文红,张源.公示语翻译提升北京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

[2] 肖开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探讨:以林纾“融合”话语为鉴[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

[3] 张虹,于睿.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

[4] 鲍婕.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的引入:问题与方法[J].海外英语,2020(5).

[5] 祝爱华,高凤江.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4).

[6] 盛雨欣.中国英语:中国文化失语解决之道[J].传播力研究,2019(28).

作者简介:秦盼泓(1989—),女,汉族,山西夏县人,运城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应用语言学。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文化自信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英国权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剖析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