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穴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

2021-12-23 12:47覃光辉
临床医药实践 2021年7期
关键词:针法针刺穴位

覃光辉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 201805)

术后胃瘫综合征在外科手术后常见,严重影响患者康复[1-2]。笔者在临床中逐步总结一种新的穴位组合“胃十穴”,形成标准化的治疗胃瘫的方案。该方案操作简单,标准化操作,适用于所有胃瘫患者,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胃十穴组成

由合谷、太冲、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均双侧)组成,共10个穴位。

1.2 胃十穴操作方法

普通针刺法:上述10 穴,用0.25 mm直径针灸针直刺0.2 寸左右,使针灸针直立不倒即可。刺入穴位,不需要提插、捻转等手法。全程不需要行针,不建议出现麻感。若患者出现麻感,换部位再刺,留针15 min,也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30 min,每天治疗1 次。本针刺法只要求直刺针直立,避开神经,不要求手法,不需要行针,只需要做刺入动作,标准化规范化操作,任何施术者均可做到,疗效的好坏与施术者无关。电针法:按普通针刺法进针后,再接上电针仪。同侧合谷、内关1 组,同侧足三里、三阴交1 组,双侧取穴,共4 组电针。太冲穴不用电针。正负极接法没有要求,用连续波,2 Hz频率,电流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15 min,也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至30 min。每天治疗1 次。电针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

1.3 治疗方案

方案1:先用电针法治疗,待病情明显好转后改用普通针刺法。方案2:先用普通针刺法治疗1次,若病情改善,继续用普通针刺法;若病情无改善,改用电针法。基于目前的观察,重度胃瘫用电针法。有的患者治疗1 次就可见症状减轻,也有的患者用电针法5 次治疗才见症状减轻。本次研究未见无效者(若用电针法治疗5 次未见改善,说明本法无效,改用他法)。本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其他疗法综合使用。

1.4 主治病症

各种疾病的术后胃瘫综合征;呕吐、呃逆;胃痛;腹痛;其他病症。

1.5 穴位组方思路

术后胃瘫,病位在胃,胃气不降,脾气不升,中焦失调。足三里降胃气,三阴交升脾气,合谷降大肠气,内关、太冲舒调厥阴之气,勿使木旺克土。诸穴合用,胃降脾升,中焦条畅。

2 验案举例

住院患者一,男,54 岁,术后第8 天。术后5 d开始出现上腹部胀满,呃逆频作,每日胃肠减压引流液体约1 000 mL,无法进食。胃镜提示:胃蠕动减慢。诊断为术后胃瘫综合征。采用胃十穴治疗,普通针刺法,留针15 min,每日1 次。针刺治疗1次后症状减轻,共治疗10 次,痊愈。住院患者二,男,64 岁,术后第12 天。术后7 d开始出现上腹部胀痛,不能进食,进食则吐,每日胃肠减压引流液体约1 500 mL。胃镜提示:胃蠕动消失。诊断为术后胃瘫综合征。采用胃十穴治疗,电针法,留针15 min,每日1 次。针刺治疗2 次后症状减轻,共治疗15 次,痊愈。住院患者三,男,60 岁,术后第35天。术后5 d开始出现食后呕吐,已禁食30 d,每日胃肠减压引流液体约1 600 mL。胃镜提示:胃蠕动消失。诊断为术后胃瘫综合征。采用胃十穴治疗,普通针刺法,留针15 min。针刺治疗1 次后症状未见改善,改用电针法,留针20 min,每日1 次。电针法治疗3次后症状开始改善,共治疗20次,痊愈。

3 讨 论

目前治疗胃瘫的针刺方法有多种,穴位组方不同,操作要求不一,疗效不一。针刺治疗的疗效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穴位组合和针刺方法。建议优选固定的穴位组合,优选不依赖操作者的针刺方法,形成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在行业内推广,确保临床疗效高效并且可以有效传承。本文介绍的胃十穴针刺治疗方案,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易于普及和推广,希望通过进一步系统客观的临床评价,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猜你喜欢
针法针刺穴位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清明的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