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研读培育小学生 传统美德的途径

2021-12-27 05:33丁晔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24期
关键词:培育途径传统美德论语

丁晔

[摘要] 《論语》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对小学生传统美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论语》的研读,将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成长之中,成为他们未来成长中的准绳和规范。

[关键词] 经典研读;传统美德;培育途径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经典,两千年来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和形成,以及对传统社会的制约与规范,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对《论语》经典的研读,培养小学生传统美德,塑造小学生的人格,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一件不可或缺的工作。

实际上,传统美德的内容比较广泛,概括起来就是优秀的品质、优良的精神、崇高的气节、高尚的情感以及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美德的继承主要表现为尊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勤勉治学、谦虚谨慎、礼貌待人、诚实守信等等。而《论语》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历史信息,这些文化历史信息也是在千百年来文化传承与文明延续的过程中,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的文化精华。笔者通过平时工作中对小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经典的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较好,因而在小学生中开展《论语》经典研读有一定的操作可能,这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补充及德育的践行。

一、国家教育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明确的界定,要求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由启蒙教育入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养成孝老敬亲、礼貌待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传统美德,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目前,虽然教育部在今年夏天出台了“双减”的政策措施,但竞争加剧的现象依然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在多重压力下,许多家庭对小学生的要求偏重追求考试成绩,出现了重才智而轻德育的现象。现在的小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他们经历艰苦与历练机会也相对较少,最终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抗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多元,多种价值观碰撞冲击,使得小学生在信息接收方面显得无所适从。校园对学生而言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在这样的场所中,传统美德的培养与孕育应该是一件贯穿始终的工作。小学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思维意识、认识与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并进一步去践行,对当代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教育项目,同时也是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积极响应。

二、营造校园文化气氛,搭建德育平台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正是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教育理念的展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在置身于校园中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进而形成思想观念和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论语》经典中有许多内容能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体现,既可以出现在校园宣传橱窗上,也可以在校园文化墙上,或者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这些内容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图片的形式予以呈现。比如,《论语》中与“立德”“立志”“知人”“知己”相关的内容,对其进行梳理形成研读主题,与小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相对应,用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布置在校园中。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能起到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当然,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适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认知的内容应当作为首选,否则将难以达到教育的目标。

可以说,通过校园文化气氛的营造,体现了“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德育的概念较为广泛,在小学阶段,德育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德育课,还可以用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用优秀的文化去感染、去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论语》中与德育有关的文章可以深入诵读,挖掘其德育内涵,或者进行穿插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论语》经典

《论语》以汉语言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显然与语文课程最为接近。目前,语文教材中也收入了部分来自《论语》的文章或者词句,所以说,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论语》经典研读是最为方便,也最为合适的一种途径。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一直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涵盖所有年级的学习阶段,课程中所传递的审美情趣、文化内涵、文化目标,都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因而将《论语》经典研读渗入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启发理解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尊敬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勤勉治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等优良品质。

如此,通过对《论语》经典的学习与研读,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优势所在。

四、分阶段、多渠道、全方位的研读策略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理解与接受能力上,低年级与高年级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在对经典研读的认知与接受上也存在差异显著。因此,教师在经典研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个体差异的存在,并进行具体的细分。而且在难度等级的细分上,要越细越好,不能笼统地按照班级或者年级段简单区分。所以,在具体实施阶段采用多渠道、立体教育、全方位拓展的教学策略,通过因人而异的分级阅读,引导不同文化认知的学生对《论语》进行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诵读,充分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进行认知。

组织与开展各种与研读主题紧密相关的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样的活动可以是主题班会活动,也可以是主题阅读活动、知识竞赛。在策略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材料和背诵经典篇目,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认识到经典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家校联动,在家庭教育中将《论语》等经典研读作为一种课外学习任务进行布置与跟踪,并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形成全方位的文化学习氛围。由此,加深学生对研读内容的认识,体现学生对传统美德的感悟与践行,进而促成他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构。

《论语》经典研读是一个实践层面的教学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方法和途径,这些都有待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发掘。从教学实践来看,分阶段、全方位、多渠道的经典研读策略,对培育小学生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样的经典研读,可以让学生在启蒙时代就接受熏陶形成独立人格与良好习惯,最终成为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济,劳凯声等.小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徐丽华.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3]杨德伦.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培育途径传统美德论语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