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媒介素养 育思辨之花
——由一场辩论赛引发的思考

2021-12-29 18:29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关键词:思辨性项羽刘邦

易 睿

(江苏省南通市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江苏南通 226000)

觥筹交错藏杀机,险象环生蕴智慧。经典课文《鸿门宴》历来深得学生喜爱。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近日带领学生举行了一场“刘邦项羽谁是英雄”的辩论赛。

赛前学生整合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大汉风云》等多个学习任务,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自主搜寻资料,充分利用了纸媒、电子文档、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辩论过程中,刘邦一方抓住项羽坑杀降卒、杀义帝、杀秦王子婴以及乌江自刎等事件猛烈开火;而项羽一方则以刘邦逃亡中三次抛弃儿女,不救老父反而要项羽“分一杯羹”,以及大庭广众之下戏弄老父的行径予以反击。双方你来我往、激烈非常。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故这场辩论赛可以看作一个实践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过程。

在辩论结束后的交流过程中,同学们既肯定了己方的表现,也给予了对方高度的赞扬;并且通过总结与反思认识到己方英雄并非完人,对方的英雄也有可贵之处。学生在阅读与探讨,交流与表达,碰撞与反思中,对刘邦、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学会了对历史人物的多角度思考。辩论双方通过观察、体验、反思、质疑、对比、沟通等,积极地认识、运用、分析、归纳并评估双方信息及观点,从而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思想,达到思维的升华。因而这个辩论过程还是一个由“博学”“审问”再到“慎思”“明辨”的思辨性思维的过程。

无论我们接受与否,多媒体时代已然势不可挡地到来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置,预示着语文教学也将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发生重大变革。毋庸置疑,多元丰富的媒介元素为以学生实践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任务群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纸媒、电子文档、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的运用,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手段更为便利,教学形式更为生动。然而,随之而来的庞杂和交汇的信息也会误导我们,迷惑我们。碎片化、肤浅化的信息成为干扰我们学习的蛛丝,媒介自身的立场、态度、目的常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铺天盖地的信息更是真伪、优劣难辨。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过去的今天,在语文任务群教学中惧怕、排斥多样的媒介元素显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全盘接受,一味拿来也既不可行亦不明智。

在跨媒介任务群教学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高效合理运用多元媒介元素,提高学生媒介素养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尤显重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筛选信息的辨识力

在“耶鲁——红杉领导力中心”2017级开学典礼上,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说:“学习本来就是一个持续思辨的过程,而终身学习与领导力的塑造,则是一种贯穿企业家人生始终的生活方式。”语文的有效学习同样是一个持续思辨的过程。布卢姆说:“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正确是基本。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元素获取的信息应以伦理、法律为底线,以摒除偏见为前提,而这当然离不开思考与辨别。

类似《史记》这样的可靠信史,学生当然可以大胆参阅,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的《大汉风云》这一媒介对学生了解历史人物也无疑大有助力。然而大量的网络资源却良莠难辨,有的不知所云,有的深刻犀利却罔顾史实,有的个人倾向浓重却也不乏精彩之处。要在驳杂的信息中沙里淘金,首先需要以史实为依据,以可靠的信史作为参照辨别史实的真伪;同时以正确的历史观和思辨性的视角去比较、甄别、判断,最终筛选出符合我们要求的、观点正确的优质信息。多媒体时代,我们更要如鲁迅先生所言,既要敢于“直面”,勇于“拿来”,也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挑选”,这样“占有”的信息才是高质有效的信息。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整合信息的思考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与能力。从信息的筛选到整合,是高效利用信息和优化信息的重要过程,也是对信息加工创造的过程。要整合多条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既不轻易被别人的评价左右也不妄下论断,需要对信息由认知到解读再到辨析、评价。这个过程会经历思想的碰撞、质疑、思考、延伸。

以下是我班项羽一方二辩的辩论词:

老师们、同学们、对方辩友:

大家好!

贝多芬说: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罗曼·罗兰说:我们称呼的英雄人物不是那些以思想或力量得胜的人。我所称呼的英雄人物仅仅是那些有高尚德行的人。

而这些品质刘邦都不具备。

首先,项羽勇武过人,刘邦懦弱无能。项羽二十四岁随叔父项梁起兵会稽,二十七岁在巨鹿全歼秦军主力,主宰天下自封西楚霸王。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无不身先士卒,而刘邦一遇到危机就是两手一摊,“为之奈何”。他谋略不如张良,安邦不如萧何,打仗不如韩信,是为无能;鸿门宴上,尿遁而逃,留下张良独自面对范增的雷霆之怒,是为懦弱。

其次,项羽有情有义,刘邦不孝不慈不仁不义。

项羽以刘公为人质,刘邦隔着鸿沟,看见自己的父亲被五花大绑在油锅前,不仅不出战,反而赖皮地说:“你我二人曾结拜为兄弟,既然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今你要是煮了你自己的老爹,别忘了分我一杯羹!”置自己老爹的生死于不顾,是为不爱;多年后在未央宫当众戏父是为不敬。对自己的父亲不爱不敬是为不孝。

刘邦被楚兵追赶,因车上带着一儿一女,车速缓慢,便三次把孝惠、鲁元推落下车。驾车的太仆夏侯婴反复三次停车劝止才罢。对儿女如此狠心,是为不慈。

丁公在危机之时,曾放了刘邦一马。可是,刘邦登临大位以后,赦而不杀仇敌季布,却把恩人丁公斩首示众。刘邦曾经承诺飞黄腾达后一定不会忘记曾经的兄弟。然而登上帝位后,杀死韩信、彭越、英布,令萧何蒙冤入狱,甚至在临死前心心念念要杀死鸿门宴上忠心护卫过他的同乡兼连襟樊哙!

杀害恩公、逼死兄弟、残害功臣,是为不仁。

楚汉相持之际,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暂时休战,互不侵犯。项羽遵守约定回彭城,刘邦却违约追击。不守盟约,背信弃义,是为不义。

项羽是失败了,败得坦坦荡荡。刘邦是赢了,赢得不择手段。

综上所述,一个不孝不慈不仁不义,懦弱无能,只会玩弄权术的小人岂配称英雄?

因而我方再次重申:项羽是英雄,而刘邦只是一个侥幸登上历史舞台的跳梁小丑!

这份辩论词体现的就是占有整合信息再到内化、形成自己观点的思考过程。只有经过自己思考与咀嚼的信息才能真正内化为个人独立的思想。作家曹林说:“当下横亘在人群中最幽深的分野,已经不是信息多寡所形成的知沟,而是判断力强弱所分化出的智沟。”今天的“智”,不仅是知识的智慧,更是思考的智慧,鉴别的智慧。在多媒介元素并存的今天,整合信息显然不是简单的拼接与重组,必须是智慧性的加工,创造性的思考。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美即丑,非对即错。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片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化的;不是孤立的,而是丰富的。就拿“英雄”一词为例,《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重定义: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具有英勇品质的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然而我们如果我们仅仅用一个定义去评判一个人岂能真正触及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他所处的时代的脉搏以及一个人物的历史价值?用任务群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元素,可以让学生对“英雄”一词的解读不仅停留在一个人、一段历史,而是由此对成败、功过、得失进行客观的思辨式评价,乃至去探究人生的真谛。

“项羽是自刎了,但他是站着死的,是轰轰烈烈地死的。”“刘邦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刘邦项羽谁是英雄”是一个老辩题,学生的辩论也显然是稚嫩的,但是辩论双方各自的总结陈词让我深深感悟到多媒体时代的教学中思辨性思维渗透的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品质,一种智慧,一种远离单向度思维,不会成为马尔库塞笔下被压制了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丧失自由、创造力、想象力的“单向度的人”的智慧。

大数据不仅变革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变革我们的思维模式。由思辨性思维引导的跨媒介交流与表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时间自由、方式自由,思想自由。尤其是跨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使得学习更为民主互动,学习主体间有了更多的交流与碰撞。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跨媒介元素的任务群教学把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还给了学生,同时又交予了教师引导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媒介环境中高效学习的重任。曾有人对波斯王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语言是打开的绣毯。”然而知识和语言固然重要,若没有思想的精妙,又哪里有语言的华美?若没有思想的支撑,即便握有再多的信息,又如何走得更远?由知识性课堂走向以发展为目的生命性课堂,才是语文人的更高追求。

如果说学习是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那么思辨性思维则是一把让学生具有持续学习的发展力以及不断成长的思考力的钥匙。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命历程,那么思辨思维则是我们生命里长出来的一棵树,它使学习不是功利、窄化、被动的,而是开放、宽容、发展的,它使我们的生命不是单一、狭隘、局限的,而是更有广度、力度和温度。我们语文人应调动一切智慧使学生在具有更多学习和发展机遇的多媒体时代,绽放绚烂思维之花,结出累累智慧之果。

猜你喜欢
思辨性项羽刘邦
外黄小儿说服项羽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刘邦:我的脚丫子呀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项羽虞姬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