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生情·意践行
——“知”“情”“意”“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体现

2021-12-29 18:29姚舒婷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关键词:经验美术德育

姚舒婷

(浙江省杭州市育才外国语学校 浙江杭州 310012)

一、审视:美术教育的误区

(一)案例:课堂细节引思考

1.“不会画”

经常在老师布置完主题后,听到学生说“不会画”“画不出”“不知道如何下笔”。在老师围着教室转了一圈又一圈之后,这部分学生仍然还没开始动笔。

2.“画不像就是画不好”!

情景一:学生自己因为画得不像越画越不开心,越想把自己的画藏起来,羞于见人。

情景二:嫌弃嘲笑其他同学,“哈哈,你这是画的什么啊?好丑哦!”只见同学眼泪汪汪地把画窝在手里,又气又急。

3.“老师,他学我”

画着画着,老师围着教室转了几圈,发现怎么你、你、你,你们几个的作业画得几乎一模一样,几乎分不出有什么差别!这在同桌与前后桌之间出现的几率比较大,没有自己的想法,画的差不多,模仿性作业几率大。

(二)归因:追本溯源细分析

以上都是孩子在美术课堂上发出的声音,从学生身上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看到了许多不同的画面,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一直在充当最好的镜子,并折射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1.单一化的审美标准

以画得“像不像”的审美标准来看待儿童画,是儿童美术噩梦的开始,纯粹把绘画当成了认知教育,要求手有五个指头,太阳是红色的,这并不是艺术教育。艺术是语言出现之前的活动,是一种“前语言”。教师在授课本身过度倾向于用画得“像不像”“好不好”这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在学生的心中会形成一种扭曲的审美评价标准,这个标准非常可怕,不仅不能用审美的心理看待同龄孩子的作品,就连欣赏意向性、抽象性大师的作品也不能从中体悟到美的感受。

2.形式化的认知唤起

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在导入环节,会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你有这样或那样的经历吗,学生会用简单的语言回答有或者没有,或者把重点放到了阐述故事本身经过发展上。老师并没有抓住时机有重点地直击此情此景,这样形式化的引导,学生在大脑中所呈现的画面感太弱甚至没有,所以在画画的时候仍然不知该如何下笔。

二、思索:对“知”“情”“意”“行”的思考

(一)“知情意行”的涵义

“知情意行”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言论常常涉及“知情意行”。知、情、意、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的四个方面,其品质及协调发展的程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成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理论中,“知”指的是认知、观念;“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会意;“行”指的是行为、行动[1]。

(二)美术课堂中的“知情意行”

“情”是情感的传递,在美术课堂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加强情感的指引,使学生的作品和内心都满含感情。让学生的情感在创造、互动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全面的满足,情商也不断提升,学会关爱身边的事物。因此,“情”在美术教学中可延伸为情感的融入和对情商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意”是意象思维的发散,可为学生创作力、想象力的发挥提供空间,能使学生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科延伸为思维的发散和意想。

“行”在美术课堂中可以理解为美术课堂的创作表现活动,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教学的最终的落脚点。其表现形式多样,比如剪纸、绘画、泥塑等同样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

(三)“知”“情”“意”“行”在美术课堂中的关系

在一个完整的体验式美术课堂中,“知”“情”“意”“行”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知”“情”“意”三者都是在为“行”所作铺垫。“行”同样也是“知”“情”“意”的集中体现。在认知和经验中,离不开情感渗透;情感渗透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能力;思维的发散和延伸要靠经验和情感作依托,最终才能促成艺术创作的最终形成。

三、实践:“知”“情”“意”“行”在美术课堂中的探索

(一)认知生活,让经验作为美术创作的基石

生活的感知,是学生创作的基础。增加生活体验,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可为学生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石。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把这些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积累储存,转换为创作的素材,进而可以更好地用美术手段反映和描绘自己的生活。

1.还原生活场景,关联学生原有经验

学生的大脑就像是与生活相连接的储蓄库,在没有人指引的情况下,他并不懂得如何运用大脑中所储蓄的资源,而老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唤醒这些资源。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是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大脑中的经验换一种形式存在,转化成美术创作的宝贵财富。

2.通过课堂欣赏,构建审美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美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前进的过程,在课堂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在局限的经验积累中,学生容易构建偏激、狭隘、错误的审美标准。例如对写实绘画的盲目追崇,认为画得“像”等于画得“好”,不懂得欣赏大师笔下的艺术精品,这是艺术教育的悲哀。所以,在欣赏课中,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对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感官的体验,构建正面的审美意识。欣赏课程的学习更多地让学生体验他人的感情、他人的经验,让学生学会感受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于恶、是与非,审视画面中情感因素,在充分理解作品的状态中构建审美经验。

(二)情感融入,使情感贯穿美术课堂的始终

情感是心灵的窗口,情感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传统的美术教育以掌握技巧、知识作为衡量标准,忽略了美术教育中对情感的培养,压制了学生的潜在能力。《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在美术课堂中情感渗透以作为美术学习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存在其中。从情感、审美、创造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强调以情感人,让学生的情感在创造、互动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全面的满足[2]。

1.创设情境,跟紧课堂脉络

情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以其一系列独特的功能、特征影响教学活动的发展。从整体角度考虑教与学的和谐发展、通过“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对审美客体的情感体验,增强感性认知促进学生感官的全方位参与,激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感受、记忆、想象等审美元素的运动。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活动,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美术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引领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创作,更要学会在情感上进行体验,既要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又要激发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任何优秀的美术作品除了能给观者提供美学享受外,还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或表达作者对人生、艺术的理解,或是情感上的宣泄,抑或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向往。美术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情景交融、情感体验的过程。

2.美育同德育结合,点滴中进行情感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儿童时代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尤倾于直观,故无论是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美育者与智育相辅相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直观教育,美术学科恰恰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课就是通过美术教学有机渗透美育和德育,笼统的灌输和速成对于德育是起到反作用的。只有循序渐进“随风潜入夜”式的德育渗透,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让德育潜移默化地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在细微处着手。由于学生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他们的“引导者”。学生对于对错,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分界线“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学立德”。教师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回馈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课堂回馈是进行情感渗透直接的有效途径[3][4]。

(三)意象思考,为学生的思维开辟一片新天地

审视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绘画的天赋支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支配者天赋。儿童往往依靠直觉,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不受物象具体外表的约束,在形态、色彩以及空间表现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作品具有抽象性、直觉性和符号性,因此他们的绘画常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儿童往往依靠直觉,按自己的主观认识去画,不受物象具体外表的约束,在形态、色彩及空间表现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作品具有抽象性、直觉性和符号性,因此他们的绘画常能够表现出非凡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结束语

“知情意行”能使美术学习系统有序开展,分层推进式进行。这种分层,能从心理上降低美术学习的难度,推动教学的实施,德、智、美全面发展,智商与情商共同前进,有助于增强学生内心积极的因素,激发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成系统、分层次、有重点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从认知经验、情感渗透、发散思维、创作体验四个方面进行完善美术课堂,积累认知经验,将生活中的现象有机地与教学内容融合,多以学生熟悉和了解的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在这样由浅入深的美术学习中,打破原有的局限审美经验,提高了欣赏层次,使审美得到重新的构建。课堂教学还在继续,课堂中的问题还会不断发生,老师仍然要通过学生这面镜子,把课堂的问题转换为思考和答案。

猜你喜欢
经验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美术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