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探究过程 积累活动经验
——以“角的度量(一)”为例

2021-12-29 18:29杜婷婷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关键词:滑梯度量经历

杜婷婷

(浙江省东阳市吴宁第五小学 浙江金华 322100)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感悟、体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数学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获得不同阶段的经验内容,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市级以“计量单位”为中心的优质课评比中,我选了北师大版四上“角的度量一”这一节课,本课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与发展应用的过程。意在通过操作,发现用不同工具、不同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产生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形成量角器的雏形。帮助学生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度量单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一、经历生活经验,体验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经验出发,积极创设能引发数学学习需要的情境,设计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初步的经验,让学生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实现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的有效对接。

“角的度量(一)”片段一

师:(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玩过吗?想玩哪个?(课件直接出示三张图片)

生1:玩第2个。

师:为什么?

生:刺激。

师:这三个滑梯不同在哪?

生1:这三个滑梯的斜度不一样。

生2:高度不同。

师:看来是这些角的大小决定了滑梯的坡度。

师: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就要学会量出角的大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

思考: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三个不同的滑梯出发,提出有什么不同,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怎样设计滑梯的角度才合适,怎样量角的大小三个简单的问题,从实际生活感受到人文关怀,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将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活动经验,从而积累了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情境的有效创设,为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打好基础。

二、经历操作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外显的行为操作中可以获得直接感受、体验等经验,实现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使活动经验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从而积累行为操作和数学思维的经验。

“角的度量(一)”片段二

师:怎么量出三个角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1:用半圆尺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用尺子量。

师:请你上来量一量这些角的大小。

用尺子量角,学生进行反馈:

1.量边

师:他的量法,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是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谁还想来试试。

2.量距离

生量,教师帮助汇报测量结果。1.1cm,1.1cm,1.1cm

师:难道三个角是一样大的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肉眼就能看出来三个角不一样大。

师:看来,这个方法也不能量出三个角的大小的吗?

3.用直尺(三角板)中的角去量

师:还有其他好方法吗?

生:用小角去量。

师:经过你的测量,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三个角的大小是比出来了,到底这个角有多大呢?量出来了吗?

教师小结:看样子用这些方法都不能量出这些角到底有多大。那该怎么办呢?这样吧,我们就选择其中的∠2,用自己的方法去试一试,量一量,也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材料,在你们的抽屉里,同桌合作完成。

思考: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看一看”等操作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到数学思维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究怎么量出三个角的大小中,没有直接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度量角的大小的问题,呈现了学生尝试用刻度尺量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对度量工具的需要。

学生用不同标准的角去度量,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产生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更好地体会角的度量单位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角的“度量单位”的统一过程:先是用一般的小角去测量,然后是讨论需要“统一标准”的必要性,最后是“度量单位”的确定,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

三、经历迁移过程,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探究新知的作用,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已有经验,对新的问题展开探究理解,感受已有经验的作用,从而深化数学活动经验。

“角的度量(一)”片段三

例如,教学“统一角的度量单位”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单位小角量出∠2的大小,让学生经历1°角产生的过程,深化了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片段如下。

师:你的测量结果是什么呢?

生:∠2有4个红角这么大。

师:奇怪了,同样都是∠2,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这两个角不一样。(3个同学回答)

师:哦,我明白了。原来他们测量的标准不同。测量的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师:我这里还有一组同学的测量结果。

师:用蓝色角来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看来,这多出来的一点不满一个蓝角,那怎么办呢?

师:老师把这个角请到了电脑上,如果我把这个角分得更小一些,这样测量的结果就更加精确了。现在∠2有几个这样的小角。(板书:8个小角)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标准的角量出了∠2的大小,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回忆一下,我们在测量长度时有长度单位,测量面积时有面积单位,那么测量角的大小呢?数学上是怎么规定的呢?

测量是一个好办法,二年级时我们学“课桌有多长”这个内容时,也用到了测量的办法。我们静静地来回忆一下,有的同学用手“1拃”1拃地量,得到了“课桌有6拃长”,另一位同学是用“1支铅笔”一次一次地量,得到了“课桌有4支铅笔这么长”,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会不一样呢?(因为测量标准不同)所以最后我们统一用了1厘米这个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测出了课桌大约有50厘米长。那么请你猜想一下计量面积的大小应该用什么去测量呢?(到书上去找一找)

思考: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运用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深化。让学生经历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教师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标准去量结果能更准确?(没有剩余)当这个小角又变小后还不能准确描述角的大小时,怎么办?小到什么程度?这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测量角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角,有的同学说像头发一样的一个小角。

学生通过类比推理,以前用测度尺测量铅笔长度时,就是以1厘米的长度为标准,看铅笔的长包含几个1厘米,用标准长度去测长度。学生不难想到可以用一个小角来度量这个角,引出寻找度量标准的活动。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成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多方面的数学品质得到培养,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经历反思过程,提炼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认为,反思是指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反思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数学化”水平,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历。

“角的度量(一)”片段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角的度量,你觉得角的大小,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玩过吗?

师:比如说椅子,你在这里看到角了吗?这是一个钝角,我果我们把它设计成一个锐角,(出示椅子图)你想象一下,你现在作的凳子,后面就有一个靠背,它是一个锐角,坐坐看,你们有什么感受?如果我们一节课都是这么坐,你们吃得消吗?如果这个角是一个直角的话呢?你是什么姿势,比比看谁是最漂亮的?

师:春天到了,有没有去放风筝。我们知道比赛是用同样长的线比谁的风筝放得高。怎样才能量出风筝的高度呢?能不能用梯了爬上去量,那是个笑话。那怎么比呢?是把风筝线放到地上,(出示两个角度)然后量一量谁的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大,夹角大的风筝飞得就高。

师:再来看一下滑滑梯,(出示课前的滑椅)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呢?我请教了3位工程师,他们告诉我滑梯的角度应该是——(板书40°~50°)。可见,第一个滑梯太平了,第三个滑梯太危险了。

师: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思考:从放风筝的角度、椅子靠背的角度,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出发,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角的度数可是一门大学问,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

总之,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需要与观察、操作、实验、猜想、交流、验证、反思等活动过程联系在一起,纵观全课,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模过程,教师充当了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整堂课,教师还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既能及时纠正学困生的各种错误,并利用错例来加以生成,又能在练习中加以拓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猜你喜欢
滑梯度量经历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代数群上由模糊(拟)伪度量诱导的拓扑
暑假就像爬滑梯
突出知识本质 关注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度 量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