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思考与实践探究

2021-12-29 18:29陈晓璐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关键词:科学融合能力

陈晓璐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官田学校 广东深圳 518100)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质科目,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科目。在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为主,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做与思”巧妙融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科学能力的发展。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新课改主张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及自主学习来掌握知识,这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检验和掌握,并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一方面提升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能力,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与其他科目相比,科学其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有趣的,而且它记录着复杂的自然变化,学生无法通过理论的形式来全面了解,需要进行实验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科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做与思”有效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充分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一)小学科学教学得不到重视

老师、家长及学校对科学实践、实验教学缺乏重视,他们经常会认为科学是一门“副科”,对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只将重要知识点通过老师串讲的形式进行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及时培养。

(二)小学科学的教学设备不足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其主要的学习形式是实验探索。在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足,致使学生无法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致科学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没有发挥出来,致使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不到及时的培养。

(三)学生在课上的动手实践机会少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被不断提及。但是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来说,由于学生的人数比较多,老师上课时间有限,老师对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再让每一位学生上讲台进行实验是不现实的,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较少。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思考以及策略探究

(一)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做与思”的思维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情境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变得越来越流行,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3]。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4]。”通过这句话可以发现,教育教学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影响,会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学习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中的“太阳系”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形式,为学生营造出美丽的宇宙的照片,并将太阳系重点截取出来,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下对太阳有一个直观的观察,并在观察中了解到太阳系是由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的。并在此背景下给学生讲一讲有关太阳系行星的知识。这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太阳系的探索欲望。之后,老师可以把握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思考。比如,学习关于“太阳系”后的“星座”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与思考,将“做与思”做到有效融合。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星座”模型:找一张边长为5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纸板,在上面按照北斗七星的排列形式带上7个小孔。之后在这7个小孔上分别挂上15厘米、12厘米、15厘米、17厘米、27厘米、27厘米、14厘米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小球。然后用投影仪的光从侧面照耀他们,记录其在投影下的影子,并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才会有北斗星的状况出现。总的来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做与思”有效融合的教学形式,并在教学中巧妙设置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培养,为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借助生活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做与思”的能力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科学学科中的很多知识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生活中很多现象的反映。因此,在小学科学“做与思”融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在现实问题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做与思”的能力。比如,学习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中的“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资源和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实验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做与思”的能力。经过相关实验,他们会发现米饭中含有一种叫作淀粉的东西,会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变得有甜味。而且在米饭或者淀粉上滴上碘酒,就会生成一种蓝色的物质,这蓝色的物质就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总的来说,米饭、淀粉以及碘酒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小学科学“做与思”的教学中,借助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具真实感,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在生活化的实验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三)开发微课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做与思”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很容易会受到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其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5]。这种教学的模式可以打破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微课大多是控制在5-8分钟左右的,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会保持高度集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中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和试验,让学生对显微镜的运用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在微课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实验形式,提升他们“做与思”的意识,使微课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做好提前的练习工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做好保障。

(四)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做与思”实践活动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跟随老师的教学步伐被动接受,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了解,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做与思”做到有效融合,老师可以充分整合教学的资源,开展“做与思”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做到充分把握,并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比如,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的“环境与我们”这一单元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研究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垃圾生产量,对垃圾对环境的危害进行进一步说明,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思考,明白保护环境、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们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也能使学生的思维素质得到进一步培养。总的来说,在“做与思”的背景下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模式得到充分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能力和思维模式培养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可以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思维模式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猜你喜欢
科学融合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