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复归教育:体教融合的现实抉择与时代担当

2021-12-29 18:29刘宝丰
科学咨询 2021年31期
关键词:体教运动员青少年

刘宝丰

(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南阳 473061)

我国的当代教育倾向于以社会本位为中心,过于重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对教育的直接本位价值重视不足,造成教育价值取向错位和教育功能的短视性和功利性。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改革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面向21世纪教育事业的全面振兴,体育复归教育本真的价值应然之义[1]。

教育价值是教育主体即人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得以体现的。关照所有主体的价值,才能使教育政策价值全面而完善地体现出来。《意见》的出台为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改变学校体育面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体教融合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必须切实改变在学校教育中重德轻体的状况,充分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为建设健康中国夯实基础。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必然抉择,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也是我们新时代主人翁应该主动挑起的时代担当。

一、融合:体育回归教育本真

“体育”一词是舶来品,体育是教育的多元载体,教育是体育最有效的体现,体育可以指代“体育教育”“竞技体育”“体育运动”等,体育界曾对体育概念有过几次大的讨论,仍难以达成共识。对体教融合的解读时,有观点认为:体教融合都存在学理上的悖论,即体育本身就是教育一部分,体育与教育的融合是不成立的。体教融合虽说是中国独创,但按学理分析却是一个不准确的提法[2]。

从世界发达地区经历来看,体教结合的对应表述为“combination sport and education”,体教融合英语表述为“dual career of athlete”,直译为“运动员双重职业”,这些地区更着重运动员培养的全过程,包括退役后的阶段。如有运动员在退役前获得行医执照,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是世界赛艇冠军,也曾做过整形外科医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首先需明确学理层面问题,因为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体育就是教育,由于“体”“教”从概念上二者没有分开过,也就谈不上融合。因此,体教融合不应理解为“体育”和“教育”,“体教融合”中的“体”和“教”指的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通过整合两大部门的优质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来实现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广大青少年放下后顾之忧从事竞技体育才能从底层助推高质量的金牌,即使因故放弃职业运动生涯也能很快成功转换角色。从社会国家层面来看竞技体育金牌的培养成本不是增加了,反而是降低了。对运动员个人来讲,多了一道保障,风险降低了,反而可以大胆实践更为激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此外,可以带动相关体育科学研究。对于体教融合的另外一方国民教育体系而言,体育回归教育能为学校体育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促进课外活动,还能加强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健康、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体育:面临现实发展难题

计划经济年代“举国体制”资源集中效率高快速地提升了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市场经济的探索,先前的模式逐渐面临挑战。进入新世纪后,体制机制弊端愈发严重。很多群众基础差的项目其运动员在退役后生活窘迫,例如“街头卖艺的体操冠军”张尚武,“冠军搓澡工”邹春兰等。近年来,政府已注意到问题的紧迫性与严重性,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与政策。如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出台的退役优秀运动员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政策,解决优秀运动员的职后再教育需求,补救体教分离的后果;2014年出台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优惠政策等,但效果依然不容乐观。此外,在《意见》出台之前,国家体育总局召开了“三大球工作会议”,会议讨论当前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萎缩严重的困境,尤其是足、篮、排三大球项目后备人才匮乏,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掣肘。

究其原因是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体制机制急需重大调整,改革面临深水区。一个时期的急功近利政策总是要求教育展现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往往只强调教育的实用价值,忽视培养个性、使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的深层价值。正如H·SPENCER所说:“它为了得花,而忘了根株。追求虚美,而遣实质[3]。”

三、教育:边缘化体育饱受诟病

我国青少年各项健康指标从1985年开始持续下降20多年。从2007年“中央7号”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分别就全民健身、健康中国、青年发展等主题相继出台多个重磅文件,均将青少年作为重点对象。截至2014年,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状况得到基本遏制,但各年龄段学生的肥胖率、近视率仍居高不下,大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率较中小学生更差。2020年政协会议上提到我国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眼镜娃”“小胖墩”比比皆是。我们在竞技赛场上屡获佳绩的同时,学校体育、全民体育却得不到同等重视,导致学生身心健康悄悄丢失。

体育的长期弱势与矮化加强了教育中人的异化,致使现实教育中的人与人自身本质属性出现了偏离。在学校体育中,学生成为直接的受害者,也正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人格的悲哀。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三十年来我国奥运会金牌一直稳居世界前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要肩负着崇高的使命——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这也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体育的理想和追求[4]。

四、复归:现实抉择时代担当

教育就应该是全面育人,体育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对青少年进行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从来都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教育的复归应当是其整体性的复归,体教融合是体育本真的回归,让体育真的成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回归教育是体教融合的现实必然抉择,也是我们新时代应该主动挑起的时代担当。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这样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蔡元培先生认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青少年的教育首先是身体教育,青少年的发展不能只借助理性或灵魂来折射真理,而是将身体作为体知事物的重要手段。在青少年教育中,身体的作用与其他年龄段的教育相比更为重要[5]。体育复归教育,体育才能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效应。体育回归教育,将体育与教育融合起来,使得运动员有机会享受平等的文化教育,让他们有机会为自己将来的职业道路做出更好的选择,只有全面的发展后备人才才能走得更高更远。全面深入落实体教融合,促进体育更好地回归教育,是家庭、学校、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体育最大的“功利性”是在于将人类从物质的囚禁和奴役中解放出来。体育复归教育才能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我们要以推进治理现代化为目标,以机制体制建设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推动广大青少年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锤炼其意志、健全其人格促进全体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接班人。

猜你喜欢
体教运动员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