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社会硬新闻标题的编译策略*

2022-03-16 16:25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译法新闻标题英汉

刘 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得以孕生。新媒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而且受众也借助新媒体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新媒体时代新闻几乎进入了“读题”和“浅阅读”时代。正如刘其中教授所言,“新闻标题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选择新闻、阅读新闻和理解新闻”[1]124。社会硬新闻的标题虽然不像软新闻那样生动有趣,但也同样需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其编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新闻有效性的传播。

一、社会硬新闻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指出社会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社会问题的新闻报道。”其报道内容涵盖“社会人物的生活、活动,社会道德风尚的事例;恋爱、婚姻、家庭;民事、刑事案件;衣、食、住、行、人口、市政;人物风情习俗、奇闻轶事、社会问题等”[2]63。显然,该定义将社会新闻的报道对象扩展得过于宽泛。有些学者结合西方的新闻研究理论认为,社会新闻就是软新闻,即富有人情味的趣味性新闻,其实不然。硬新闻极具时效性,内容均为发生不久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件;软新闻一般为非事件性新闻。可见,“软”“硬”与报道内容无关,主要涉及报道时效的缓急。因此,社会新闻不能简单地对等“软新闻”或者“硬新闻”。为更为清晰地界定研究对象的范畴,本文提出“社会硬新闻”这一概念,主要指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件性新闻的报道。

二、英汉社会硬新闻标题的对比分析

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使得英汉社会硬新闻标题各自具有鲜明的特征,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其相似性的。对英汉社会硬新闻标题共性及差异的理解,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英语新闻标题的真正内涵,从而更好地英译新闻标题。

1.英汉社会硬新闻标题的共性

根据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新闻标题属于信息功能型文本,强调信息文本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因此新闻标题都力求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新闻的要点。首先,介于新闻版面的限制以及美观需求,英汉新闻标题均重点突出核心词汇;其次为避免引起阅读障碍,媒体偏好简单词汇而非生僻词汇;再次为紧跟时代潮流、更好地吸引读者,英汉标题喜用新词、热词。

2.英汉社会硬新闻标题的差异

(1)概括内容的方式不同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窗口,是对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张健认为“中文标题倾向于用‘总体性’(totality)来揭示新闻的精华,尽可能详细完整地囊括新闻内容”。相较之下,英文标题注重采取“重点化(accentuation)”,即“着力于以精炼的文字概括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某一点或方面来吸引读者”[3]29。这主要是由于语言特征和版面要求决定的,一个汉字占两个字符,而英文单词由多个字母组成,一个字母占一个字符,因此同样的空间汉字可表达更为丰富的内容。

(2)简短小词的使用不同

英汉新闻标题偏爱简短词,以便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可读性。由于语言特征的限制,英文新闻标题大量使用“小词”和缩略语。小词是指由较少字母构成且词义较广的单词,如表示“禁止”的动词,英文标题一般喜用“ban”,而不使用“forbid”“prohibit”等。缩略语,即由较长的语词缩短省略而成的语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首字母缩略词(如WTO,PC等)以及节缩词。节缩词是通过“截头去尾”的方法将一些常用的词汇截短,如:advertisement—ad,graduate-grad等。汉语新闻标题的简短词多使用短语的简称来实现,如“互征关税”“脱贫”等。

(3)词类选择偏好不同

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为静态语言;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为动态语言。为了节约版面,英语新闻标题尽量略去虚词和其他次要的词,把具有刺激性的词语挤压在一起,即采用名词连用的短语结构[4]139,如“Cabinet Papers Leak Inquiry”(“调查内阁文件泄密事件”)。汉语新闻标题常用动词连用的短语结构,如“全球抗议进行时”。此外,英语新闻标题很少使用形容词或副词以求准确、简洁与客观,而汉语新闻标题常会出现形容词或副词。如报道某个会议开幕时,中文标题喜用“盛大开幕”,而英文标题则直接用“opens”。

(4)时态的应用差异

英文新闻标题中常用以下三种动词时态:一般现在时,将来时和现在进行时。为增强报道的现实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即便是报道已发生的事件,英文新闻标题也是用一般现在时;在报道未来动作时,为节省标题字数,多省略系动词“be”使用动词不定式;在报道正在进行的动作或发生的事件时,直接省略“be”采用现在分词。汉语主要借助时间词或短语(如“昨天”)以及一些副词(如“将”“了”)的帮助,即用句法来表达所谓的时态概念。

三、社会硬新闻标题的编译策略

新闻编译是指“通过翻译和编辑的手段,将用原语写成的新闻转化、加工成为译语语言新闻的翻译方法。”[5]204新闻编译的目的在于将新闻中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信息精准地传达给目的语受众。由于英文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够,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社会硬新闻标题时需要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文化心理以及英文新闻标题的特点,对汉语标题进行适当的改写,或增加或减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从而更好地真实地传达新闻信息,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结合相关编译范例,笔者将从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以及变译法四个方面探讨社会硬新闻的编译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汉语新闻标题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实现英汉标题在形式、内容以及功能上的基本对等。

例如:保护消费者权益,释放市场潜力(China Daily, Mar 16, 2021)

Protecting consumer rights to unleash potential

上述的中文新闻标题简明扼要,没有过多的修饰性短语,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采用基本直译的方式。

2.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译者在英译社会硬新闻标题时可根据新闻内容或者中国文化知识适当地增加相关词语以弥补中西方文化差异,便于受众更清楚地了解新闻标题的含义以及新闻的内容。

例如:河北省现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清零”(China Daily, Mar 4th, 2021)

China’s Hebei clears all COVID-19 cases

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为了帮助受众更清楚地了解河北省的地理信息,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语义的增补,译成“China’s Hebei”;此外,在处理“新冠肺炎”译者采用其缩略语,时态采用一般现在时,完全符合英文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

3.减译法

减译法是指译者通过删减中文新闻标题中的部分词语(如系动词、冠词等虚词,修饰性的形容词、副词,或文化负载词等)使得英文标题简单精练以突出标题的核心信息。

例如:委员建议对996工作制监管,网友吵翻了(China Daily, Mar 11st, 2021)

Supervision proposed to prevent overworking

教育部官宣!第二学位来了(China Daily, Mar 14th, 2021)

China to improve second bachelor’s degree education

上述中文新闻标题使用“996工作制”“网友们吵翻了”“官宣”网络热词目的在于吸引读者的眼球,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读者特色的表达习惯,但对于西方受众来说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译者在翻译上述中文标题时采用了减译法,适当删减了与语篇大意无关的内容,将“996工作制”“教育部”分别简化为“过度工作”以及“中国”,不仅不会丢失源语的真实性,反而更加符合西方受众的阅读习惯,更能传递信息和吸引受众。

4.变译法

“变译是摄取原作信息,不是纯粹的输入和搬运,输入是原文照搬的,摄取是有选择取舍的,经过消化吸收,有一定的改变。”[6]61变译一般情况下是为特定的读者服务的,是有其特殊需求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7]5-7。这里的变译法是指译者根据特定受众的特殊需求,为了弥补英汉标题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方面的差异,对汉语新闻标题进行改造的英译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地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

例如: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China Daily, Feb 26th, 2021)

New government body to 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

上述标题“国家乡村振兴局”这一机构对西方受众会造成一定理解障碍,译者在翻译时采用变译法,让受众清楚地知晓这是一家新成立的政府机构,其目的在于促进乡村振兴。这样的处理方式增强了译语标题的可读性,可以更好地达到新闻翻译预期的传播效果和交际目的。

结语

新闻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眼睛,易读性强的新闻标题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社会硬新闻标题的编译质量直接决定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结合《中国日报》相关新闻标题的编译实例,从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变译法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会硬新闻标题的编译策略。译者需从目的语受众的角度出发,根据英文新闻标题的特征,准确判断新闻标题的核心内容以及受众的信息需求,通过采用相应的编译策略以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译法新闻标题英汉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英汉校园小幽默
“快”字的不同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