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本科院校三大建设的辩证关系

2022-03-18 02:32洪文秋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龙头课程体系转型

洪文秋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7

高校的“三大建设”是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中,三大建设的地位与排列顺序是不同的[1]。不论高校如何定位,不论是研究型、应用型,还是职业技术型大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都是高校的“三大建设”,是个永恒的任务,这“三大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1]。面对新的本科职业教育类型,研究和明确职业本科“三大建设”如何定位,“三大建设”的相互关系如何排定,以及各自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性课题。

一、职业本科院校要把专业建设摆在龙头地位

职业本科是本科层次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性质定位,职业学历教育是属性定位,理实并重的教学特征定位,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专业建设在职业本科大学的发展中处于龙头的地位。在“三大建设”之间的关系上,必须扭转普通本科学科建设是龙头的定位,确立专业建设是龙头、学科建设是支撑、课程建设是基础的新型三者关系。

职业本科独特的教育类型决定了专业建设是龙头。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为缓解经济发展所需职业技能型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社会矛盾,在原来的1200余所本科院校中,将1999年大扩招以来,新建型、升格型、转设型、独立学院型的600余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向职业本科转型发展。由于部分学校转型的内生动力和外部驱动力不足,转型发展实践效果不够理想[2]。2019年初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确定了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是“同一本科层次、不同教育类型”的独特地位[2]。为构建我国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启动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试点,力图通过具有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的高职院校晋升为职业本科大学的试点打样的办法,倒逼应用型学院向职业本科转型。今后随着国家政策的深入导向,将有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陆续向职业技术型大学转型,会有更多的独立学院转设为职业本科或与高职院校合并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这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政策,以期实现普通本科与职业本科1:1的合理结构。职业本科与普通本科(包括研究型与应用型)存在办学类型上的区别,势必在发展的着力点上有所不同。普通本科源于学科的分化,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职业本科是源于新科技新技术的涌现、行业发展及职业发展的需求,因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技术技能满足不了高端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出现的,以行业发展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方向与高端职业岗位的对接成为必然。

职业本科培养目标的性质定位,决定了专业建设是龙头。普通本科是侧重于学术研究和理论应用教学,在“三大建设”的关系上,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支撑、课程建设是基础,其实验、实践与实习,是为了理解理论,解决理论的实际应用。一直以来,普通本科高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育理论界争议不大。

职业本科既有本科属性,又有职业属性,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和“本科教育的职业类型”二者的辩证统一[2]。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起点是高端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侧重适应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夯实具体职业的应用所需要的理论基础,重视职业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养成,在强化高端技术技能的同时加入设计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职业本科院校要站在行业发展的视角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把专业建设作为硬核抓手。

职业本科是本科属性,不同于高职教育的专科层次,不是专科高职教育的“加长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年版)指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明确“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不是停留在“为用而用”[2]。要在狠抓专业建设这个龙头的同时,加强学科建设,以优质的学科建设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并且以课程建设为坚实的基础。由于新建的职业本科大多是由高职院校升格、独立学院合并高职院校而来,因此与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容易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在职业本科的定位上,必须与目前存在的几种不正确的观点厘清关系。职业本科既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照搬”,也不是高职教育的简单“延伸”,也不是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的中间地带的低层次的“四本”。要坚持升级与转型并举、发展与继承并重、创新与融合联动的原则[3],给出职业本科的独特类型的合理定位。

职业本科的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专业建设是龙头。职业本科院校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特点在于职业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应用性;强调的是职业属性、职业标准,重在培养既有本科层次的学历,又有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复合型人才。这是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属性上的本质区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属性”,标志着职业本科发展的龙头必然是专业建设而不是学科建设。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的逻辑起点也必然是职业岗位需求,是以职业、工作岗位为逻辑起点,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提升并确保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抓住了“专业建设”这个核心着力点,才能坚定职业本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这是内涵建设最主要部分,是学校特色的支撑。

职业本科“理实并重”的教学模式特征决定了“专业建设”是龙头。职业本科在教学模式上不是简单地将高职专科教育的教学模式直接延伸到本科层次,其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层次要随之上移,涉及的技术集成度、复合度将进一步提升,相应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等都要变化。实现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的教学模式。并重就是同等重要,不可偏颇,这是最能体现职业本科定位的本质属性。“理实并重”要求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社会职业需要与学科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产物,是专业活动的内容和结构。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更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加复合的职业能力、更加坚实的技能技术积累,使高端技术技能掌握与形成成为可能,能够适应新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的需要[2]。

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是教学。何谓专业?欧洲一些国家把它叫做Program(课程计划),美国把它叫做Maior(主修)。对专业建设基本含义的通俗理解,即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或课程群)。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与否、质量高低、实施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发展动力是社会需求、办学者的价值判断、学校的办学条件。

落实专业建设龙头地位的措施是,始终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点,采取把提高专业声誉放在首位的一系列措施。一是深化专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遵循产教融合规律,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抓好新格局下专业组群建设,弱化学科导向,强化职业导向。二是推进专科向职业本科的升级,调整专业结构,按职业方向制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三是加强内涵建设,重塑“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大校内实训基地配套设施投入,强化校外顶岗见习与实习基地建设。四是正确处理好历史遗留下来的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强势专业与弱势专业、热专业与冷专业、老专业与新兴专业的推陈出新,培养出规格适销对路[4],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

二、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职业本科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专业是由学科构成的,离开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职业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学科,学科体现为课程及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在职业本科“三大建设”之间的关系上,要处理好“龙头”“支撑”“基础”三者的辩证关系。

要构成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所谓学科,一般是指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构成要素包括:一是研究领域和对象,二是包括概念、原理、命题、规律等所构成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三是方法论。

科研成果是学科建设水平的基本体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主要是提高学校的科研学术地位,创建优势学科,支撑学校的发展。有人说“职业本科院校不看重科研成果”,这是一种偏见。不论是在普通本科,还是在职业本科,学科建设都是高校发展十分重要的支撑,没有学科建设或弱化学科建设的高校,是没有发展底气的。特别是从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的高校,在高职教育发展阶段偏重的是专业建设,一般不强调学科建设,没有把科研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升为本科大学后,学科建设的地位必须提升,要达到培养的人才既“好用”又“耐用”,必须补齐以往学科建设的短板。

职业本科的教师必须兼有两手本领:一手要精通有利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通晓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提升实践能力技能和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职业本科教师。另一手是也必须要有科学研究能力,不能只停留在普通双师的层面,而要成为“专家型的双师”。在个人职业生涯的拐点上,需要厘清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定位,找准在升格转型过程中自己的发展方向。

职业本科的学科建设要向职业教育方面倾斜。学科发展的侧重点: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升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专业发展的科研成果,多拿教学成果奖。二是在职业技术理论科研上,把重点放在技术型科研成果、应用型科研成果、行业技术攻关型科研成果等方面上来。

职业本科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一是提升对学科建设支撑价值的认识,增强学科研究力;二是落实学科的职业导向,强化职业驱动力;三是凸显职业学科技术特征,打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核力;四是围绕专业建学科,提升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保障力[4]。

要处理好个体化发展与学科团队的关系。在高校,一个人对学科建设所贡献的成就的大小,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上。对个人而言,学科建设能力是指科研的能力和水平。每一项具体的科学研究,个人的天分、才气和努力,都是十分重要,别人取代不了。科学研究的个体化行为很特殊,学科带头人很重要。但要成就学科建设的大事业离不开学科群,靠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因此,要处理好个体化研究行为与学科群的关系,以及处理好带头人与学科团队的关系。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精缩专业数量,合并大专业群,建设大的学科群,目的是规避科研力量分散的恶果,形成拳头学科,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程建设为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课程是旨在使学生获得促进其全面发展、可迁移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5]。狭义的课程一般指为学生所开设的各种教学科目,也就是我们教授的某一门课。广义的课程建设是指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是体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直接载体,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施工蓝图和根本保证[6],在任何类型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居于基础地位。课程建设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优选教学方法、形成精品课程。课程转型包括课程体系转型与课程内容转型。

课程体系转型即专业计划的转型。职业本科的课程体系要面向职业岗位,体现职业技能需要,强调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本科教育可以打破学科内在逻辑体系,使专业更广泛,有多少职业就有多少专业,强调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要落实1+X书证融合制度,设计针对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把技术等级所需要的关联课程,组合成“应用课程模块”,供学生取得不同的技术等级证书选修。强化职业技能的实训,同时要有打造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课程模块,为接收专升本学生留出“接口”,为考取职业研究生的同学设计“考研指导”课程模块,对应我国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课程内容的转型,即面向职业能力要素,每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讲授,向技术能力形成的转型。任何教育都在解决理论—实践的关系,只是角度不同,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同。高职教育要求“够用适度”[7],学理论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做,懂得如何做好,培养的是技术工人;而普通本科要求“扎实、宽厚”[8],其实践环节是为了理解和证明理论,实验验证,为发现新理论奠基。职业本科的课程内容要向“理实并重创新”转型。职业本科的公共基础课要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型,专业基础课要向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转型,专业课要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面转型[9],强化职业性、突出产业性、提升技术性。职业本科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是由构思、设计、实施等环节构成的,不是重复模仿,而是创新性应用。要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整合,与企业力量结合,加大力度探索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性专业课程模式,应该有包含着超越实训意义的企业课程,提升课程的技术含量。

在专业课程的施教过程中,要强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技术操作过程的体验、技术方法与诀窍的领悟、技术伦理的情感内化等过程,要充分进行模拟实训和实战演练,不仅教会学生基本的技术方法,形成操作技能,还要在演练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设计和改造能力,让学生具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职业素养[10]。要逐步开发出理实并重的职业技术精品课程,加强职业技术精品教材建设,以特色课程、特色教材,培育特色专业,培养特色人才。

综上所述,职业本科“三大建设”任务之间是既有区别,又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共同实现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在“三大建设”任务的关系上,必须抓住各自的工作任务重点——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是教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工作是科研、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是课程转型,各自的重点工作不能偏颇。专业建设是职业本科院校发展的根基,是各项工作的龙头。专业建设要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要紧跟行业发展的人才诉求,要立足学生就业岗位服务于高端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开拓者、专业体系的建设者。要正确确立职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三者的关系定位,把专业建设放在职业本科发展的龙头地位,将学科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打好课程建设的基础。

猜你喜欢
龙头课程体系转型
坚持科技引领 强化龙头带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昂起产业扶贫的“龙头”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南猪北移,龙头猪企如何再造神话?